关灯
护眼
字体:

戏明(261)

谢豆呼吸了一口山野间初春的空气,只觉满满的都是从林间吹拂过来的木叶清香。

他跟着在前面引路的文哥儿往前跑,两小孩很快跑到赵渊的小院前。

文哥儿隔着蓬门喊:“赵叔,赵叔!”

赵渊正好在打理自家园子,听到这声欢腾的叫喊便转身过来把门打开。

才过去一个月,赵渊的园子就已经变了样,那些光秃秃的菜畦里呼啦啦地长出了许多青嫩水灵的蔬菜,有的已经可以吃了,有的还是小小的苗儿。

抬头一看,那株牡丹花树的叶子绿了起来,葡萄架上也爬满了青青可爱的葡萄藤。

文哥儿很没见识地“哇”了一声,跑进去对赵渊说:“我爹和我朋友来了,可以让他们来这边歇歇脚吗?”

“可以。”赵渊言简意赅。

听赵渊这么爽快地答应,文哥儿脸上难得出现点不好意思的神色,呐呐地问:“我和人夸了赵叔你种的牡丹花树,他们都想来看看,您愿意让他们来吗?”

赵渊:“…………”

赵渊问:“都是什么人?”

文哥儿就稍微给他数了数,先数国子监的监生,再数自己几个老师和钱福这些庶吉士,最后还数了两位阁老(因为李东阳力邀刘健一起来,所以是两位)。

赵渊:?????

这样一群人怕是连皇宫都进得去,居然要扎堆来他这里看花?!

即便赵渊平日里不太爱接待客人,听了文哥儿数出来的这些人也说不出拒绝的话。

人来的全都是斯文人,且文哥儿还说吃饭什么的都在竹轩那边,绝对不会来烦扰他,只是过来看看花而已。

“可以。”赵渊一口答应下来。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我脸皮薄薄的!

众人:欲言又止.jpg

*

注:

①枸杞:枸杞居然也是茄科的,简直是茄科大集合!

②破题: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考试时规定格式一致,限定字数,且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以上来自百度介绍)

像极了高考老师强调的高考作文模板!

-

补个3.戳黑的:参考《江湖丛谈》

介绍一堆奇奇怪怪的民间职业,特别接地气

第160章

文哥儿得了赵渊允许便兴高采烈地和谢豆满园子撒欢去,主要瞅瞅赵渊都种了什么菜。

等瞧见屋舍后头还架着一排让豆角攀爬的架子,文哥儿顿时眼前一亮,兴致盎然地对谢豆说:“看看这种的肯定是会爬架子的豆豆!”

谢豆:“……………”

算了认识文哥儿以后他已经逐渐接受自己偶尔会被叫豆豆的现实。

两人把别人园子跑了一圈,又去问赵渊哪儿有苜蓿挖。

别人田埂上要有的他们田埂也要种上!

他还要扎一个威风的稻草人给立在他的宝贝大田里,绝不叫那些鸟儿偷吃了他的稻谷。

文哥儿难得出来一趟,直接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赵渊怕文哥儿迷路亲自带他们去挖苜蓿。由于他们没带什么工具,最后还是赵渊把苜蓿锄出来他们屁颠屁颠跟在后头拎着簸箕装。

王华见了只觉还不如直接让人赵渊来种,好歹不用等他们慢吞吞在后头捡半天。

不过这小子回去以后肯定又会跟人吹嘘一通,说什么“我亲手种了苜蓿”。

这小子爱自吹自擂的臭脾气,到底跟谁学的?

王华正思索着就听王老爷子在那跟给他们领路的里长闲谈说起自己在余姚种的那一山头竹子。

他那竹子啊长得可好哩十里八乡的人经过都会停下来多看一会直夸没有见过这样的好竹!

王华:“…………”

好了,他知道了这自吹自擂的爱好原来是隔代相传。

父子俩很快抵达王老爷子托村里人帮忙建的竹轩。

所谓的竹轩其实就是竹子造的房舍由于只花了一个月便造了起来迈步走进去还能闻见阵阵竹香也不知是竹林里吹来的,还是竹轩本身就有的。

比起文人纯粹用来会客的轩馆,农家建的竹屋突出高大和敞亮,里头有堆放农具的仓库和做饭烧水用的灶台,看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王华想象中的“搭个竹棚子会客”要好上许多。

王华都怀疑里长是不是贴钱帮他们建了。他在朝为官,可不能犯这种错,赶忙问起里长到底花了多少钱。

该给的可得必须给足了,要不然给御史参上一本他绝对会吃不了兜着走。

里长已经知道王华的身份,这可是一位状元郎,还是翰林学士,多了不得啊!

听出了王华的顾虑,里长立刻解释道:“没花多少,您看这竹子我们满山都是,家家户户都有,不值钱的,灶头也是泥砌的,人手更是大家闲着没事过来搭把手,能费多少钱?”

里长说起话来那叫一个顺溜。

“您这位状元郎要是能去我们社学里头勉励孩子们几句,大伙再建个十间八间竹屋都不会喊半句苦!何况老爷子都付钱了,又不是白让大家建的!”

社学这东西元朝便有,到了洪武年间大力推行。

规定是每五十家立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力求让所有十五岁以下的小孩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

主要进行识字扫盲和律法扫盲。

属于免费的乡村义学。

可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官办社学始终办办停停,许多地方根本没办法把社学维持下去,大多还是靠私塾教学和家族教学。

京畿倒是还好,到底是天子脚下,延请塾师比较容易,且百姓家里有余钱,家家户户都想供出个读书人来,社学勉勉强强也还能一直开着。

听了里长的请求,王华笑道:“勉励几句倒是容易,只是我只有休沐时才能出城走走,学生们怕是都不在社学里头。”

里长道:“这个简单,都是村里娃儿,吆喝一声就到齐了!”

等文哥儿过足了种苜蓿的瘾,跑来竹轩找他祖父和他爹,赫然发现只剩王老爷子在那儿歇脚。他不由得跑过去追问:“爹呢?爹去哪儿了?”

“里长请他到社学去了,说让他给社学的娃子讲几句话。”王老爷子随口答道。

“不是放假吗?怎地社学还要上课?”文哥儿奇道。

“里长说想让村里的娃子们看看你爹这位状元郎,特意把他们都喊回去的。”王老爷子感觉得到里长越发恭敬(还有点羡慕)的态度,心情非常好,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余姚老家。

他走到村头,别人喊他一声“状元爹”;他走到村尾,别人也喊他一声“状元爹”,那滋味哟,别提多快活了!

他这辈子最骄傲的可以说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养竹子的本领,另一样则是养儿子的本领!

别人喊他一声“竹轩翁”,他乐到不行;别人喊他一声“状元爹”,他也浑身舒泰。

简直像是大夏天喝了一大碗冰饮子,从头舒坦到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