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戏明(613)

后世不少西北人喊土豆为洋芋。

这做法甚至连皮都可以不用削,只需要往锅里放点油和水,再把洗干净的土豆放下去,等到水彻底收干、土豆带上点锅巴,就可以出锅了!

有条件的可以浇点调料或者做点蘸水,没条件的直接吃也老香老香的!

文哥儿捧着一盘子箜洋芋邀人品尝。

所有人几乎都是第一口就被征服了!

再去蘸点添了辣椒的蘸水,简直灵魂都要冲出头盖骨。

明年!

他们家也一定要吃上这两样宝贝!!!

什么都能不用心种,这两样宝贝他们一定要种好!!!

察觉到周围人投来的羡慕妒忌恨的目光,那一百户被挑选出来跟着文哥儿等人学种土豆的军户胸膛顿时挺得更高了,且他们脸上都绽开了大大的笑脸。

既是因为今年的大丰收,也是因为他们这片军屯的好运气。

没办法,他们运气就是这么好,不仅能当第一批吃上好东西的幸运儿,还有王小状元和好多进士老爷们给家里的娃子上课哩!

说不准他们是整个大明独一份的,别人再眼热都没有用!

别说他们这些平时从来没人关心的军屯了,整个大明有多少地方能凑齐这么多进士老爷?

哈哈哈哈哈你们就羡慕吧,你们也只能羡慕羡慕了!!!

其他军屯派来观礼的军户代表:手痒,想打人。

作者有话说:

文崽:呔!吃我一记传销式宣讲!!

*

更新啦!!!

日常悄悄摆个碗!庆祝文崽西北开发计划第一阶段初步成功(?)

万里长征足足抬了个脚!!!

*

注:

①箜洋芋:参考网上的做法,俺也没吃过

②关于种土豆的风险:土豆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写过相关缺点了,也没有让文崽在主粮充足的地方推广,没必要一直提什么爱尔兰土豆疫病问题啊

按照这里的设定,本来就不是让它代替原来的主粮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研究轮作套种降低风险之类的做法(秦汉时期的农书就提到农民会五谷都种点,降低病虫害风险之类的,平时祈求的不都是“五谷丰登”吗?咱不会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这些不需要再在文里详细描述了吧。文里已经都安排专家专门研究和指导了,再往上就是科技突破问题了。

实在出现大灾大祸,朝廷也会进行赋税减免和运粮赈灾,这就是古代朝廷存在的意义啊。朝廷干不好这个活,它就该被推翻了,元末明末不都农民起义吗?这都是几十上百年才走完的流程,没必要在刚开始种就疯狂唱衰说种这个会饿死人……有些地方不种也会饿死人的。

第375章

西北这地方种什么都难,种小麦不能连着种,种棉花也不能连着种。

种多了,地就吃不消了麦穗瘪了棉花也不开花了哪怕照着老一辈摸索出来的法子去养地,还可能遇到风沙或者干旱等同于一年下来白忙活。

所以对于文哥儿说的那些关于土豆蛋子的缺点大家都接受良好。

难伺候点就难伺候点,种啥不难伺候啊,何况这土豆把能吃的部分藏在底下便是秋收时突然来了场风沙都不必抢收哩!

那种马上要收成了,麦子棉花却全砸地里的感觉谁都不想回忆。

心都是在滴血的。

听说这大本营会一直留着与小状元一起来的元先生他们会留在这里解答大伙的疑问,有什么种植上的难题都可以找他们请教(小状元说的是探讨,不过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能跟元先生他们探讨的)。

他们将会花费数年功夫研究出适合河西走廊这边的种植模式,顺便逐步建立并扩大甘州这边的西北育种基地。

以后他们甘州的种子说不准不仅可以自己用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是光听小状元一桩桩一件件地说起接下来的安排他们就感觉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踏实是因为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满足是因为有种终于被朝廷看重的感觉。

这可是朝廷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选出来的二十位庶吉士!

他们本可以待在京师安享富贵荣华却来到这边远的军屯跟他们同吃同住,还针对西北这边的情况悉心为他们做出这么多安排。

而他们需要军户去做的只是和往常一样好好屯田而已并没有让他们额外多干活!

这让这些平时走到哪都被人看不起的军汉们怎么能不振奋!

难怪陛下敢钦点这么小一位状元郎陛下的眼光果真不一般他们的王小状元一定是大明的福星!

文哥儿哪里知道众人的想法,吃饱喝足后一看,一百户军户匀出来试种土豆的军屯已经全挖完了,便带着人浩浩荡荡地开始搞称重。

称一块地的土豆,便报一个数。

报数的人一开始是称边站着的那圈人,随后由嗓门大的军汉往外报,一声更比一声大,宛如涟漪般在人群中传开,引发的波澜不可谓不大。

哪怕是拿最末等的土地来种,产量也远高于所有人的预料!

好吃还高产!

这哪是什么新粮种,菩萨托小状元送给他们的仙物吧!

众人再看向文哥儿,只觉他们这位小状元眉目俊秀疏朗,瞧着便不似凡胎俗骨。

不少人正感慨万千,忽有一骑急匆匆而来。

那人下马后径直找到李清这位指挥使。

草原人常年把中原当他们的粮仓,尤其是河西走廊算是孤悬于外,更容易受北虏袭击。李清一看来人这般匆忙,知晓许是北边有情况,当即让对方先把嘴闭上,寻个无人处再让对方禀报发生了什么事。

等那信使说完以后,李清先是错愕,而后哈哈大笑,叮嘱对方去把人邀过来,自己则先去找文哥儿知会一声。

文哥儿忙活了半天,到称重环节才算有空歇一歇。见李清过来寻自己,讶异地问:“可是出了什么事?”

李清道:“是有点事。”

他给文哥儿讲了北边送来的急报,说是王守仁他们回来了,不过不是单独回来的。

他们这次没从嘉峪关入关,而是准备沿着长城走,看看关外风景。关外到底不安全,所以他关外七卫的朋友们热情地派人护送他们归来。

事情吧,就是这么凑巧,正好北虏那边有异动,想来查探河西走廊有没有着手囤冬粮(囤好了他们正好下来“大丰收”)。

王守仁他们一行人把这些探子揪个正着,还把北虏南下抢掠的计划摸了个一清二楚,这不,甘州五卫负责戍守长城的人急急忙忙跑来请示李清该怎么安排。

李清听后只觉王家兄弟俩都不一般。

边境线那么长,想要守得万无一失难如登天,要是真叫这些人南下抢掠,他这个指挥使首先就得挨削!

王家兄弟俩真是他李清的福星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李清笑得格外爽朗:“你兄长不愧是兵部的人,过来一趟便又立了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