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今天气死康熙了吗(220)

很快,胤祚的反应让他猜到了什么——汗阿玛又在逗六弟了。

胤祚急切地说:“汗阿玛,上次我不是和你说了吗?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太早成亲圆房都对身体不好,侥幸有了子嗣,孩子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

惠妃:???

她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说法。

康熙自然记得,余光见到满脸疑惑的惠妃,想着这件事迟早要告诉她,就趁着这个机会说了。

“上次经你提醒,朕回来后多方查阅,发现你说的确实有道理,便打算让你们几个成亲的时间都往后延上几年。”

胤祚松了一口气,又没完全松,“那现在是?”

“朕可以让你们晚几年再成亲,别人家的女儿行吗?”康熙没好气地瞪胤祚一眼,本来是气这个儿子是个木头,想想才四岁,确实没法开窍,只能好好解释,“当然得把好人家的女儿先定下来,等到时间再娶回来。”

听着是没问题,在习惯了父母之命的古代,婚姻差不多都是这么回事,但胤祚觉得自己还是得帮兄弟一把。

“汗阿玛,成亲既然都晚了,那就等大哥回来见见人再说吧?总得娶一个大哥喜欢的吧?”

即便看过许多清宫剧,他也不记得大福晋的名字,只记得连生四个女儿,生完儿子没多久就过世,是个十分悲催的人物。

胤祚不知道能否改变大福晋不停生生生的命运,只想着既然来了,又知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可他这想法对康熙而言是有些无法理解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每户人家相看福晋都是这么做的,看家世,看教养,看名声。”

惠妃疑惑地看着胤祚,同样不太理解。

“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并不代表大家都是对的,当然我也不是说这是错的。”胤祚还是有求生欲的,惠妃还在这呢,说话不能太随便。

“娶来的福晋得相处大半辈子,总得让大哥自己过过眼,万一没有眼缘,等到成亲之后相看两生厌,后院不宁,大哥每天上朝、干活,回去还得跟福晋吵架,那多头疼啊。”

康熙:“……”

惠妃:“……”

小小年纪,想得还挺多。

虽然他们想说,福晋处不好,可以再挑两个侧福晋,再不然还可以挑几个格格,但是按照胤祚的逻辑一想……

康熙自己会把不喜欢的嫔妃丢在角落,皇宫这么大,规矩森严,还会有人跑来他面前摔跤跳舞,胤禔的后院要是摆满了不喜欢的女人,也是麻烦,影响到前朝就更麻烦了。

惠妃本觉得不喜欢福晋,多娶几个就是,总有喜欢的,可这事胤祚说得对,爷们在外面办事,要是被女人拖了后腿就麻烦了。

康熙微微眯眼:“朕再想想。”

这话就意味着有商量的余地。

而惠妃想要的答案,先前康熙已经给了,带着“成亲太早真的不好吗?”的疑问回去。

惠妃本是想回延禧宫自己一个人静一静,静静地思考这件事的合理性,只是过去之前先经过了承乾宫。

许是前些日子来这里太习惯了,自己还没意识到就拐了进去。

“来啦?”皇贵妃率先看到她,“今天玩跳棋,还差一个,快过来凑个数。”

以往都是她们五个人,宜妃今天带来了妹妹,正好凑足玩跳棋的六个人。

惠妃在桌前坐下,其他人见她有心事的样子,不禁问了起来。

大阿哥要娶的福晋年纪和大阿哥差不多,和德妃宜妃给儿子选的福晋不在同一个年龄层段,没什么竞争性。

考虑到大阿哥相看福晋不是一件隐瞒得住的事,惠妃说了自己去御书房的事,包括胤祚和康熙的话。

听完之后,屋内一片沉默,没了玩耍的心思。

宜妃皇贵妃她们进宫晚,生下的孩子都活了,而惠妃和荣妃进宫早,对此深有感悟。

惠妃生产过两次,一子承庆生于康熙九年,第二年夭折,当年康熙虚岁才十七岁。

另一子胤禔存活至今,健健康康,还打仗去了,只经历一次丧子之痛,荣妃就惨多了。

荣妃于康熙六年生下康熙的第一子承瑞,当年康熙虚岁才十四,三年后承瑞夭折。

于康熙十年生下赛音察浑,三年后夭折,同年生下长华,当天夭折。

于康熙十四年生长生,两年后夭折。

荣妃前后一共生产六次,生下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全部夭折。

几人围在一块,计算了下这些年宫里出生的孩子,发觉出生早的基本都夭折了,偶有例外但不多。

得出这个结论,胤祚所说似乎更有说服力了。

“皇上既然查证过,就说明这件事没错。”皇贵妃思虑过后,还是说,“我打算多留小公主几年。”

德妃第一个表示:“胤祚那样必定不听我的,多留几年也好。”

宜妃听得心有余悸:“晚两年就晚两年吧,那种痛苦还是别经历了。”

荣妃不知道该说什么,她经历了四次丧子之痛,曾疑神疑鬼地以为都是别人害她,如今才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她和康熙年纪太小导致的。

“……就这样吧。”

说她相信胤祚也好,说她害怕了也好,正如宜妃所说,晚上几年并不影响什么,总比一次次地经历喜悦与痛苦更好。

自从胤祚搞出了那么多游戏,承乾宫里一直聚集着欢笑,难得有气氛如此凝重的时候。

皇贵妃觉得这样不行,让乳母把小公主抱了过来,小公主就跟个开心果似的,一来就把几人都逗笑了,凝重的气氛一扫而空。

而此时的御书房里,气氛也有些凝重。

康熙:“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胤祚重复道:“咱编撰一本字典吧,字音、字义、造句全部写上去,这样就算交不起学费,有了字典也能自学。”

历史上的《康熙字典》编撰于康熙四十九年,前后用了六年时间,康熙二十二年的康熙显然还没有这个想法。

乍一听说胤祚要编字典,康熙还是有点懵的,“突然想做这个?”

“就是觉得看到一个陌生的字就得请教别人很麻烦,有一本字典就方便多了。”胤祚顿了顿,又说,“大哥一走,上书房就三哥一个人了,如果让三哥跟着一起编字典,就算只能干点小活,他也不会寂寞。”

虽然此前康熙并没有编撰字典的想法,但胤祚一提,他的心中就有了个大概的成算,只觉得胤祚的这个建议过于离谱。

“不论怎么想,这个活都该是翰林院编修、大学士来干的,胤祉一个七岁孩童能干什么?”

他这么一说,胤祚的逆反心理上来了,“汗阿玛,你别看不起三哥好不好?编字典现在也就是个想法,这几年大清到处战乱,肯定不能开始,等开始的时候,三哥早长大了!”

“你要是不相信三哥的能力,现在就让他先编撰个启蒙读物,有字又有图的那种,可比什么四书五经好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