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执手(148)+番外

作者: 一木孑影 阅读记录

算是职业病了,当医生的时刻都得保持清醒。

嗓子干得都快冒烟了,俞锐摘下胸牌本想刷瓶功能饮料的,钟烨快他一步,先伸手过去,刷了两瓶啤酒出来。

其中一瓶递到俞锐面前,钟烨木着张脸,说:“请你喝。”

这可真是稀奇。

“行吧,反正也快下班了。”俞锐接到手里,掂两下,“咔嚓”一声,掰开拉环。

俩人就这么背靠走廊扶手,看着窗外缓缓下沉的落日,有一口没一口地喝酒。

忙碌一天,手术中心也渐渐安静下来,周围偶有人路过,连脚步声都显得有些空旷。

想起钟鸿川,俞锐突然问道:“钟老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前一阵体检也没什么问题。”钟烨回他说。

俞锐点点头,也没再多问。

气氛再次冷下来。

俞锐脾气又硬又倔,钟烨个性冷淡又死板,俩人向来也不多话,在八院又是出了名的不对付,十次遇上八次都得争,争到最后不欢而散。

哪怕不说话,光是这么呆一块儿喝酒,俩人各自心里都觉得奇怪又好笑,连路过看到他俩的人,脚步都一顿,神色带着些许诧异。

好半天过去,钟烨蓦地开口:“16床的事,谢了。”

俞锐一愣,偏头看他一眼,有些意外,但转瞬即逝。

昨天晚上,俞锐接到电话,吴涛说16床到底还是没能熬过去,不过家属最终还是同意了器官捐献。

其实钟烨找他的时候,俞锐大概猜到是因为这事儿,但亲耳在钟烨嘴里听到一声谢,俞锐多少还是有些惊讶的。

他淡淡喝下一口啤酒,说:“谢就不必了,我也没做什么。”

“如果再晚半天,心外那位病人可能也不行了,而且——”

话说一半,钟烨呼吸微沉,转头看向俞锐:“不止心脏,还有眼角膜,肝脏和肾脏,家属也一并签署了器官捐献同意书。”

这点俞锐倒是不清楚。

但一场无法挽回的逝去,可以同时给四个人带去新生,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他怔愣一瞬,望向窗外渐渐消失的落日,脑海里闪过16床的脸,有敬佩也有惋惜,甚至很遗憾也很不舍。

万般情绪交杂,实在很难说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你,究竟是怎么说服病人家属的?”钟烨还是没忍住问。

俞锐摇了摇头:“我什么都没说。”

“什么都没说?”钟烨面露狐疑,有些不信,“那家属态度怎么会转变这么快,还转变这么大?”

在此之前,不管是OPO的人,还是心外孙主任,甚至连钟烨本人都去找过病人家属。

但对方情绪激动,还极其抗拒,根本连谈的余地都没有,更别说答应捐献器官了。

最后也是真的没办法了,OPO的梁主任才会舔着一张老脸找上俞锐。

可当时俞锐态度坚决,这件事又的确是在强人所难,梁主任和钟烨都已经做好放弃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还能在关键时刻迎来转折。

“是生前预嘱。”俞锐只回了他五个字。

片刻恍惚,钟烨很快就明白了。

其实,和OPO跟钟烨推行鼓励器官捐献一样,俞锐从藏区医院调回来以后,一直就在身体力行地科普推行生前预嘱。

那些饱受痛苦只剩下绝望的癌症末期病人,那些遭逢意外只能靠呼吸机维系的患者。

这世上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了,生老病死又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生命的降生总是让人兴奋雀跃,可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体面地离开,却始终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

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动也不能说,甚至无法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意愿,只能任由他人决定自己的生死去留。

哪怕一开始就说好的,可事到临头,即便患者本人不想过度治疗,但家人却不愿放弃的病例实在是太多了。

良心的谴责,情感的割舍,道德和伦理的较量之下,病人的尊严和意愿逐渐被忽略,甚至被抛诸脑后。

于是走到最后一步,插管,鼻饲,电除颤,乃至于气管切开,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人全身插满管子,只能绝望地煎熬。

一直熬到油尽灯枯,咽下最后一口气。

毫无质量的延续生命,不仅是在增加病人的痛苦,连病人最后应有的一丝体面和尊严也荡然无存。

而生前预嘱所要解决的,正是“尊严死”的问题。

尽管在国内,生前预嘱并不合法,但已经有一部分医学界人士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始从科普到实践过程中,逐步进行推广。

俞锐就是八院最支持生前预嘱的人。

尤其他手下的脑瘤组和重症组,一直就是高死亡率的组别,很大部分的病人,最终无可避免都会在监护室里等待生死宣判。

有些病人明明已经无自主呼吸,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可只要家属不愿放弃,他们就得用尽各种方法去抢救,甚至眼睁睁看着病人靠呼吸机维系,直到各项器官衰竭。

所以遇上那些病情严重,又明显已经无法治愈的患者,俞锐都会让科里的医生在适当情况下进行生前预嘱的科普,把选择离开的方式交还到患者手里。

在这件事上,钟烨虽然并不反对,但也从未表现出支持。

他个性务实且看重成效,生前预嘱的推行难度太大且收效甚微,远没有器官捐献那么迫在眉睫,所以他根本不会投入人力物力去做。

何况到目前为止,未做公证的生前预嘱并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顶多可以作为病人清醒时的想法,在必要时刻传达给需要做选择的家属。

这次16床的事正是如此。

早在16床查出脑瘤时,俞锐就跟对方科普过生前预嘱,对方签了,但也只是一纸文件,并不具备任何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梁主任找上俞锐的时候,从内心来讲,面对心外等待移植手术的病人,俞锐心里不是没有过犹豫。

可犹豫过后,他依旧认为,哪怕只剩最后一秒,生命本身也值得被尊重。

他没办法为了简单寻求所谓的最大利益,在情感和道德上施压,迫使本就在彷徨哀痛中的病人家属放弃自己的至亲至爱,还要去成全别人。

将心比心,他做不到。

他能做且也唯一想做的,就是在最后关头把那份生前预嘱交给家属,由家属们自己去做选择。

好在,挣扎过后,病人家属还是选择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放弃全部创伤性抢救,捐献可用的身体器官。

顾翌安也听说了这件事。

晚饭过后,俩人坐在沙发上,聊起16床,也聊起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在美国早就合法化了,在这方面,顾翌安远比俞锐更有体会,甚至也在霍顿遇到过很多类似的病例。

人文关怀和医学伦理,时有矛盾,往往并不见得能两全,但所有医学界的人都在不懈努力,试图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份平衡。

上一篇:被迫和反派he后 下一篇:迎风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