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宋武大帝(200)

作者: 殷扬 阅读记录

人们一直在为老美感叹,说老美可以借钱消费,用的是未来的钱,这不好。中国人崇尚节俭,能节约就节约,消费热情不高,一句很有名的话“细水长流”。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正是老美喜欢消费,才造成了老美的经济体系是一个消费型的,需求够足,才使老美的经济体系是全球最强劲的经济体系。

反观中国的经济体系却往往因为消费不足造成某些方面的需求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采取的经济措施正是为了刺激消费,把需求这驾马车的动力加足,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真正要改变的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消费观念,该消费就去消费,不能仿效古人把钱埋在地下,数十年后,数百后还不和道便宜谁了。再说,正常的消费是满足正常需求的方法,只有进行正常的消费,才能获得福利,人民才能生活美满,才有幸福的生活。严监生的银子够多,他过的是幸福生活吗?

中国的经济体系要从节约型向消费型转变,这是必然趋势,才有一个这几年提得很响亮的词“内需”。

当然,南宋时期的经济体系与现在很是不一样,现代经济学不能完全适用于南宋,但是有些东西仍是共同的,比如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经济的动力这一点也是适用的。李隽投入这笔银子进行重建,促进了需求,也就会促进南宋的大发展。这点,在后面会陆陆续续介绍到。

第一卷 危局篇 (下) 第九十二章 重庆战役

第九十二章 重庆战役

现在的四川号称巴蜀大地,巴和蜀是中国古代建立在这一地区的两个小国家。这两小国家对巴蜀大地的开发做出过贡献,正是他们第一次开发了这块富饶的土地。

我们都知道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的统一格局。然而,秦国在最初并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前期最强大的是魏国,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是楚国,用现在的话不说楚国是“超级大国”,因而曾经一度为人看好,认为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国家。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统一中国的却是并不为人注意、偏处西陲的秦国。

秦国之所以能够变强,最后统一中国,原因在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之后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向东防御,向西发展,兼并西边的少数民族,经过努力,秦国非常成功,领土面积扩大了,人口也多起来了,秦国也就强大起来。

到了秦惠文王时期,专任诡诈多智的张仪为相,张仪献计要求攻占巴蜀,秦惠文王欣然采纳了这一计划,把巴蜀并入版图,得到富饶的巴蜀大地,秦国更加强大,再把战略重心向东转移,秦兵大出与山东六国争雄,最后统一了中国。

在前文中我也提到巴蜀之地和关中之地是中秦国统一中国的两大基石,由此可见巴蜀大地的重要性。正是考虑到巴蜀的重要性,李隽才决定向巴蜀增兵,以巴蜀大地为中心,在西南一带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把盘踞在西南一带的蒙古军队彻底消灭掉,稳定巴蜀大地,进而稳定西南诸省,为南宋创造更好的战略态势。

重庆是西南诸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建在长江边上,是著名的水陆交通城市,也是西南诸省向东交通的出口。我们都熟悉李白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所以这么难是因为巴蜀之地缺乏出口之故。巴蜀地是出了名的盆地,北面、南面和西面都有大山阻隔,要找到一个出口真的是很难,唯有向东因为长江之故有一条重要的通道,这就是寻三峡而下直出湖北这一条道路。

自从蒙哥时代开始,蒙古人就一直在对重庆用兵,想控制重庆然后浮江而下,攻占夔门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咽喉,与郢州之地的蒙古兵会合,三路大军南下,直取临安。由于四川军民的奋起抗战,蒙古大军在这巴蜀大地苦战数年没有结果,最后却是蒙哥战死在钓鱼城下,才使得大迂回战略最终没有再继续下去。

南宋军队在李隽的统率下在江南连打了两个大胜仗,歼灭了蒙古百万大军,对蒙古造成的震憾力自然是无法用笔墨所能形容。在蒙古历史上,战败的事情虽不乏先例,就是成吉思汗早年也有败得很惨的教训,但是如此大规模战败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忽必烈震怒,决定再次征募大军,准备对南宋发起规模更大的战争。

为了进行即将到来的战争,控制住四川之地,动用这里的战争资源自然是他的一个目标,再者也可以把长年陷在这里的蒙古军队调走,参与到攻击江南的军事行动中来。而南宋在李隽的部署下也在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四川这个富得流油的地方自然是李隽稳定的重点地区,以此来加强南宋的实力。

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忽必烈已经下旨给西川守将术速忽里要他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东川之地。四川有东川和西川之分,东川自然是四川东部地区,西川就是四川西部地区。在蒙哥推行大迂回战略时,忽必烈成功地灭掉大理,蒙古为了攻占四川曾经三路出兵,一路是从陕西出发、一路是从云南过来的军队、一路是从广西北上。蒙哥准备一举拿下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直扑临安。

南宋虽然无力反击,朝庭虽然腐朽,并不是说没有能臣,仍然有人提出“守上游以固下游”的策略,加强了四川的军事防御能力,给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死的吕文德就曾率领上万战船来援,却给蒙古人打败了。

在四川军民奋起抗战下,蒙古人仅仅是占领了西川之地,对东川一直攻打不断就是打不下来。然而,由于南宋朝庭的腐朽和后来江南之地遭到蒙古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并没有给过四川象样的支援,四川能够保持下来完全是靠张珏这些忠臣名将的努力和四川军民的爱国热情。

术速忽里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在钓鱼山大战时,他给蒙哥献计,要蒙古放弃进攻钓鱼城的计划,改派少量军队进行围困,其余军队尽快顺长江东进。然而蒙哥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强攻钓鱼城,最终蒙哥中流矢而死。

术速忽里接到忽必烈的旨意后,以敏锐的洞察力盯上了重庆这个重地。不用说控制了重庆,进而可以顺江而下攻占夔门,扼守住了夔门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咽喉,那么南宋从江南出发,溯江而上的援军、补给物资也就别想进入四川。换句话说,失去了夔门的四川军队将是孤军奋战,就会成为笼中之鸟,他完全可以纠结起大军对四川的宋军进行各个击破。

术速忽里集中五万军队对重庆发起了猛攻,数月下来,重庆已呈不支之象,陷落是迟早的事情。四川的军力本身就很是不足,为了顾全大局,保住江南这个根本重地,张珏又抽调了五万军队绕道赶去江南,使得四川的兵力更加空虚,原本还能勉强支撑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无法支撑了,原本还控制在宋军手里的合川、泸州、万县、涪陵这些城市相继陷落。

好在张珏的副手赵安已经预料到这种结果,先期把这些地方的宋军集结到重庆,以期尽最大可能守住重庆这个极其重要的城市,为张珏回师四川赢得时间。要不是赵安处置得当的话,以南宋在四川的兵力,可能重庆早就陷落了。

重庆现在的局势已经是很糟糕了,以赵安的估计,他顶多再支撑半个月时间,要是半个月内援军不到的话,重庆必然陷落。不是赵安悲观,实在是局势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就是有通天彻地之能也无法逆转。

别的不说就是没有粮食这一点就足以把他击垮,他曾经见到过一件非常让人震惊的事例。那是他前天晚上出来巡城,看见一个老人给饿倒在地上,一群饿得发慌的老百姓一下围上去把他的肉给割着吃了。其实这个老人只是饿得发昏,并没有死,那些饥民误以为他死了,才把他的肉割着吃了,因为老人疼得大叫,可是饥饿难忍的老百姓哪里还管那些,只顾着割他的肉。赵安忙派军卒把饥民赶开,老人已经只剩下一堆白骨了,他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按:蒙古在攻打泸州时,由于没有粮食,泸州的老百姓就曾割死人来吃。)

上一篇:重生在南宋 下一篇:抗战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