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宋武大帝(39)

作者: 殷扬 阅读记录

第一卷 危局篇 (上) 第十六章 三千壮士(3)

第十六章 三千壮士(3)(本章免费)

高达脱口而出,道:“皇上,要那么多干什么?这不是太多了吗?”刚才他还嫌少,现在又嫌多,变化真够快的。

还是文天祥的脑子灵光,率先明白过来,道:“皇上的意思是说要把我大宋军队的装备全部更换掉。以精钢装备起来的大宋军队,将是一支雄师劲旅。皇上的计划实现的话,我大宋军队的单兵作战能力当会高许多,到那时,就是打野战也不会输给鞑子。”

(按:有历史学家计算后认为,在秦汉时期,一个中国兵可以抵得上三个外国兵。到了宋代,这一数字却发生了逆转,变成二十个中国兵才能抵得上一个外国兵。到了近代更加不堪,竟然要四十个中国兵才能抵得上一个外国兵。姑且不论这一数字是否正确,但说明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民族还是同样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无数的民族,到了近代竟是如此的贫穷,实令热血志士无颜见秦皇汉武这些大有为先贤于地下。诚可痛也!!!!)

李隽此言无异于整军经武的宣言,高达他们方始明白过来,齐声道:“皇上圣明。”要是李隽的计划实现,打败蒙古兵自是不在话下,甚至可以收复汴京,完成百年夙愿,进而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数百年华夏儿女的志向,那可是一副美好的蓝图,高达、赵佥、文天祥等人忍不住热血如沸。

李隽很是明白,蒙古人的势力非常强大,要是不打这一仗,无异于自取败亡。打好这一仗,无异于捅了马蜂窝,不仅仅是北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要给忽必烈用来对付南宋,就是欧洲、中东地区的力量也会用上,没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不可能与之相抗衡的,扩军备战是势在必行。

李隽扳着指头计算道:“三万把马刀差不多十五万斤钢,三万支长枪差不多四十万斤钢,三万副锁子甲就是七十万斤钢,十万副板甲就要五百万斤钢,十万把步兵用的钢刀要五十万斤钢,盾牌和马掌就算四十万斤吧,总共是七百一十五万斤钢。三天一万斤,按照现在这个速度要三年多时光,还不包括一万钢弩需要的六十万斤钢,这太慢了。”

要是在现在,高达一万吨的高炉只需要一炉就够了,在宋代居然要数年时光,这效率相差得也太悬殊了,李隽感慨无已。感慨中的李隽没有发现文天祥他们的脸色发白,没有人说话,就是一向话多的高达也是张着嘴巴没有说话。李隽说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是按李隽说的增加十倍,不是要三四十年才能完得成吗?用几十年光阴完成这一任务,蒙古人早就打到哪里去了?

发完感慨的李隽才发觉文天祥他们的呆样,马上安慰道:“你们也不用着急,这事急也没有用。我们还是来计划一下,仓库里的材料完全可以再起十口炉子,五口炼铁,五口炼钢,就是说三天里可以生产出六万斤钢,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皇上英明!”沈毕不无担心地道:“起炉子的材料是不会有问题,只是铁矿石和燃料不够,就是有炉子也派不上用场。”

“嗯,是这理。”李隽深表赞同,对黄永善道:“回头,你把火药用新配方配出来,交给沈毕使用,用来放炮采矿,比靠人力效率高得多,再加派些人手多抢运些回来。能抢运多少就抢运多少。”

把火药用于采矿一事,文天祥他们是听所未听,闻所未闻,又发起呆了,过了一会,心直口快的高达迟疑地问道:“皇上,这能行吗?”

高达一本正经的问题对李隽这个现代人来说,无异于小儿科,想也没有想就说:“行,肯定行。”心里想的是:“火药用于采矿是在十六世纪的欧洲,时间上差了好几百年,你们不知道也正常。”

李隽信心十足的话打消了文天祥他们的疑虑,无不是喜形于色,高达直嚷:“皇上的话处处透着新鲜,处处都是新鲜。”看着高达那副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的样子,文天祥不禁莞尔。

得到李隽指点的人们不仅把火药用于采矿,还用修路、建桥、筑城,在未来的全国大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你们这些古人要是去了现代社会,肯定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什么事情都是新鲜,摸不清东西南北。”李隽在心里暗想,对黄永善道:“钢有了,就看你的了,能不能打好这一仗全靠你了。你一定要全力以付,多造钢弩。”

“皇上放心,臣一定尽力。”黄永善不无忧虑地道:“只是,只是人手不够,没有那么多的熟手。”

“这事嘛,你找他。”李隽嘴朝高达一呶。

高达马上就来精神了,拍着黄永善的肩膀道:“要我给你人也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把打造出来的武器全给我,要不然,想要人,没门。”

黄永善一边躲,一边说:“高将军,看你说的。你是负责这场战争的将军,我造出来的武器不给你用,还给谁用?”

“那也有理。”高达的心理终于满足了,道:“算你小子识好歹。”

李隽这才上来解围,道:“这人手嘛,也不能给能够打仗的士卒,他们要训练,要打仗,很辛苦了,不能给他们再增加负担。我在想,把那些一时用不着,又不可缺少的士卒派给军器监,比如受了伤,不能上战场,还可以劳动的士卒都可以派到军器监去。”

李隽的话音才一落,文天祥、高达、赵佥一齐称颂道:“皇上仁德!”

“这是为什么?无缘无故地拍什么马屁?”李隽有点懵了,愣了愣方才明白过来,原是南宋由于自顾不暇,根本就无法顾及到这些曾经舍身卫国的士卒,他们往往是给无情地抛弃。李隽这么做,无异于给他们找到了饭碗,生活有了着落,套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退伍军人的安置办法”。

第一卷 危局篇 (上) 第十六章 三千壮士(4)

第十六章 三千壮士(4)(本章免费)

明白过来的李隽想道:“安排好这些士卒,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士气的方法。这事,应该制度化。”对黄永善道:“我教你一个提高效率的法子。你把武器的生产分成很多道工序,这人手嘛就不用学会所有的工序,只要学会一种或几种工序就行了。这样一来,效率会提高很多。”

这是现代化大工业采用的分工办法,其中的好处有很多专著进行论述,黄永善他们又哪里能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瞪大了眼睛看着李隽,仿佛李隽嘴里蹦出金子似的,惊奇得连说话都忘了。

宋代的产业水准虽然很高,要是按现代观点去分析的话,更多的是接近作坊性质,没有采用分工,李隽对文天祥他们的惊奇一点也奇怪,解释道:“这叫分工,是提高产量的好办法。有空,你们多琢磨琢磨就知道了。”

“遵旨。”黄永善兴奋地领旨。

道家曾有言“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说明福祸的共存关系,好事未必是好事,坏事也未必就是坏事。战争一直为人们唾弃,然而战争往往会催生很多新生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飞机、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导弹、核子武器,战争结束后,这些技术转用于民用,加快了飞机、汽车、航天和核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同样的,蒙古人灭亡南宋的战争在李隽的引导下催生了一系列的新生事物,促进了南宋产业的快速升级,为日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仅仅是个开端,李隽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万事开头难”,只要最困难的第一步走好了,还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呢?

伯颜的帅帐,诸将屏住呼吸站着,紧张地看着沙漏。

上一篇:重生在南宋 下一篇:抗战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