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肖帝(101)+番外

作者: 辛宸 阅读记录

知道这些太监们做过或未来将会的事,加上当初对赵高的印象,导致嬴政对整个太监群体都没什么好感,一来就先抄了那个用符箓忽悠了原主的大太监李广,又将成天哄着朱厚照玩的大伴,未来的立皇帝刘瑾和八虎都给送守皇陵。

李广贪污案查下来,锦衣卫的人也有不少夹带私货的,趁机将昔日搜集的东西厂太监们罪证状纸都拿了出来,这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带一个的,没几天下来,后宫里的太监少了一大半。

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都是昔日没机会当差做主的,突然承担起这么多事来,一时间还真有些手忙脚乱的。

也多亏嬴政借口皇后有恙取消了千秋节的贺礼仪式,否则就剩下的这些人,不出乱子才怪了。

所以当他处理了张家满门,收拾了宫中太监之后,开始发布征召女官时,大部分的官员都以为这代表着皇帝终于开窍了,不打算再守着皇后一人,宫中只要进了美人,就能有机会开枝散叶,也不必再担心独苗苗的太子殿下有个什么意外或是养歪了。

正当百官和世家勋贵们琢磨着如何照着张皇后的模板在自家或者族中选些合适的美貌女子送去当女官时,紧跟着的一道诏书就让他们又傻眼了。

这女官选拔,年龄要求居然是十五到五十岁皆可,考试范围除了琴棋书画诗酒茶女红之外,居然还有四书五经和九章算术,这就让人更摸不着头脑了。

这到底是考女官呢,还是考状元呢?

大家都很懵,一开始还没什么人报名,结果嬴政就让朝臣们举荐,最后是御史谢朝宣一个和离在家教书的堂姐,主动前来报考女官。

这位谢氏女已经年过四十,容貌平平,因为膝下只有一女,丈夫纳妾后,丈夫想要妾生子记在她名下继承她的嫁妆,甚至因此害死了她的女儿,她一怒之下便与丈夫和离,闹得满城皆知,后来便回到娘家清修,却因为自身才华出众,教导出族中几个有名的才女,引得城中不少勋贵世家争相邀她为师,去教导自家女儿。

虽然总有人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事实,无论是世家还是勋贵家族娶妻,哪里会看书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且不说当家主母需要管理中馈,便是有管家和店铺田庄的管事们跑腿干活,可不识字看不懂账本的主母,那就是好欺瞒的包子,败家的椽子。

所谓“娶妻求贤”,这贤妻最好能带着大笔嫁妆进门,还能生财有道,教子有方。毕竟夫君们忙着上进忙着升官发财,家中子女的早期教育还是在母亲掌握之中。

所以真正的世家勋贵大户人家,绝不会让自家女儿连点管家本事都不学就出嫁的。

谢氏并非前朝卫夫人那种以书法闻名的女夫子,她真正厉害的,其实是管家理财的中馈之道。

寻常人家学了或许是屠龙之术,可真正的世家勋贵才知道,越是高门大第看着绮罗遍身繁华锦绣,其实按照大明的俸禄来说那都是入不敷出,若是家中没点赚钱的生意或出息的田庄,那真是江河日下就只剩下门面光彩了。

而谢氏和她的两个侄女,出嫁不到五年嫁妆就快翻了一倍,还不用说家中其他产业的出息,谁家娶回去张家女,简直跟捧回个金娃娃财神爷差不多。

明面上再清贵的世家,家中也有一大家子人要养,也就是谢氏前夫那家人,才会小家子气地死盯着嫁妆那点死钱,把活财神给得罪赶跑了,自从和离后,那家人一路走低,最后贫困潦倒变卖家产,还妄想求谢氏复合,结果被谢朝宣打出门去,还放话见一次打一次,这才不敢再出现在张家人面前。

嬴政见报考女官的人寥寥无几时,便干脆让朝中官员们举荐,谢朝宣便内举不避亲,举荐了自己这位堂姐,嬴政一听便觉有大才,立刻下诏请这位女财神入宫一谈,本来当场就打算封为女官,还是谢氏主动要求参加选考,才有当众报名这一幕。

万事开头难,有了谢氏带头报名之后,前去报考女官的女子就多了起来。

毕竟,有张皇后在上,哪怕张家已倒,敢进宫去与她一争长短的女子还是不多。尤其是皇上不但专宠皇后,还早早立下太子,如今太子地位稳固,父慈子孝,完全没有别人插足的机会。

正经人家也不想送女儿进去做宫女或妃子,做女官也就罢了,几年下来有个官身,还能嫁得更好,可若是后妃,哪怕最低品级的宫妃,那也是有进无出,熬到白头若无子女,结果更为凄凉。

这正式的诏令一下,又有谢氏带头,大家就明白皇帝这是真正招女官做事,而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地选秀,这才安下心来,甚至有些年纪小的女子也去报名,若是能在宫中学点本事,以后出来当家做主,都是各家勋贵抢着求娶的。

最终前来报名的有五百多人,年纪最小的尚不足十五,最大的比谢氏还大了三岁,考试的结果,果然是谢氏女拔得头筹,成为六局之首的正五品尚宫,顶掉了安绵的空缺,也在榜上填上了自己正式的大名:谢怀真。

安绵早在张家倒台后,张皇后昏倒,就被嬴政以伺候不利,勾结外戚之名逐出宫门,送她回家,倒也没克扣她昔日攒下的俸禄和赏钱,只是回家后过得如何,就完全看她个人造化了。

自永乐之后,大明后宫的女官人数就一再缩减,到如今已不足百人,嬴政看过这次考试的成绩后,只选了五十人,又让她们与宫中剩下的女官再进行了一番考校,由谢怀真为首,重新安排了六局二十四司的人手,将宫中事务从宦官那边收拢回来大半,尤其是尚食、尚服二局,直接接管了尚膳监和尚衣监的事务。

没办法,尚膳监和尚衣监的掌印太监,都因为李广一案的牵连,如今还在诏狱里蹲着,不吐出以前贪墨下的银子,嬴政是既不会放他们出来,也不会轻易让他们死了的。

经历过大宋一朝,嬴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就是生产力,从后世的书本里看过,在大宋朝亲身体验过,那几十万俘虏让他省下了多少民夫民工的徭役和工钱,这可一点都不比抄家少赚。

所以对于这些犯案的官员和太监们,嬴政也不打算采取当朝太/祖皇帝的刑罚,那种贪污五两银子就剥皮实草的做法,当时看着挺爽,可后来执行……是越来越难不说,还饿死不少清官如海刚峰的家属,反而是贪官们继续变着花样地贪,完全没受影响。

杀人嬴政也没少杀过,可对于贪腐之人,一刀砍了着实是便宜了他们,嬴政便定下规矩,贪腐百两纹银以上者,如无法交还所贪银两,就按银两数目定下剐刑刀数,一年为期,能补上银子的,可以死的痛快点,补不上的,就可以体验一下何为千刀万剐。

至于那种数目过大动则上万两甚至几十万的,就比如张家兄弟,那就是祸及满门。

既然当初一家人跟着他享过福,那么现在也该一起承担责任,毕竟若没有他们贪腐来的银子,也不能养出那些千金女和纨绔子,一家子都是吃官家的粮,还喝百姓的血,那么到了受罚的时候,当然也要一家人整整齐齐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