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子他不肯和离(144)+番外

作者: 丹锦 阅读记录

白迁一愣:“高家?”

白殊点头:“淑妃母亲的娘家。寿宴那晚,齐国公对高家的小公子很夸赞,还特意摘了腰间玉佩相赠。我看那小公子也就十五六,配白缨儿该是正好。”

白迁干脆地点点头:“行,我回去打听。可是,要怎么告知你?”

白殊道:“依旧到薛家酒肆,告知今日领你过来的那个伙计便可。”

白迁寻思着道:“好,那一会儿我买些酒回去。以后也常来买酒,便不会显得突兀。”

白殊续道:“可以。我叮嘱过他,不会收你银子。你若是银钱不凑手,也可和他说,他会给你一些。”

白迁不好意思地笑笑——赵夫人治家,他和他娘手里的确没多少钱。

正事说完,白殊端起参汤,垂眼慢慢饮。

白迁有些欲言又止,不过最终还是没说什么,直接起身告辞。他也知道,至少得过了考验,才有可能见到太子。

待白迁离开,门重新关好,谢煐从屋内屏风后走出,在白殊身旁落座。

白殊转眼看向他:“如何?”

谢煐点下头:“不能指望他打探消息,却也可以佐证一二。若是最后证实他的确与齐国公之事无关,给他母子二人一条生路也未尝不可。”

说着,他便拉起白殊的手捏一捏:“你不是一向欣赏有勇气自救的人。”

白殊垂眼瞥了下,也没收回手,只在心中好笑——太子最近拉手的小动作越来越多,怎么却连主动亲一下自己都不会。难道在他的认知中,没有后续就不能亲了吗?

谢煐见白殊未抽手,越发捏得放肆,面上却是一本正经地道:“我还未曾问过你,对如今的齐国公夫人是什么打算?以前你说自己复仇,好似也不见你动作。”

“哦。”白殊就当他是给自己按摩手了,端起参汤边喝边道,“一般来说,我喜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过她给我下毒十年也没毒死我,我也没兴趣慢慢毒她。

“那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粉碎她的最大希望。她对付我,无非就是为了让白广能袭国公爵。但白泊一倒,她们母子都得受牵连,我很期待看到她那时的模样。所以,帮殿下,就是在给我自己复仇。”

说到这儿,白殊突然蹙下眉:“对了,她娘好像是公主啊,那是不是能保住她?”

谢煐看着他,意味深长地道:“保不住她儿子。”

白殊唇角微扬,收拢手指回握住谢煐。

作者有话要说:

第73章 意外

十月中, 虽已入冬,白日的阳光却还很温暖。

白缨儿坐在花园里绣荷包,这个荷包她是要送给心上人的。

自从平王被关在府中, 他的妻小自然也无法出门,是以白缨儿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过心上人了。不过眼看千秋节要到来,她感觉在那天应该能见得到人,圣上总该让儿子孙子去给自己贺寿吧。

只是,想起了人,她下针的速度就越来越慢, 最后甚至停下动作,双眼发直地看着荷包出神。

白缨儿回忆起前两日, 自己也是在绣荷包,突然就被赵夫人叫过去, 和高家夫人见礼说话。高家夫人一个劲地夸她, 临走时还送给她一套头面, 她想推辞, 赵夫人却先道谢收下。

过后, 白缨儿和赵夫人抱怨:“娘, 你为什么要收,我根本不想要!”

赵夫人淡淡地道:“你不是想打一套头面,搭配穿去千秋宴的衣裳。我看这套就挺合适。”

白缨儿心里隐隐有些慌:“可我不喜欢。”

赵夫人抬眼看向她, 干脆和她敞开了说:“我知道你担心什么, 这边也未必就能成。但不管成与不成,你都不用想着平王家那小子, 他是绝对不可能的。”

白缨儿心头一沉, 手中拧着帕子, 争辩道:“为什么不可能?那高家不过是沾着姻亲范家的光, 和圣上的长孙怎么能比!”

赵夫人重重放下茶盏:“别的且不说,如今白殊和太子是一家,你就与平王是同辈,都长那小子一辈了。”

白缨儿听得瞪起眼:“这……白殊那桩婚事怎么能作数?”

“三书六礼都走过,怎么不作数。”赵夫人说完,又温声安慰她,“好了,你转过年也才十三,不会让你这么早出嫁的。”

虽说不会这么早嫁,但若定下亲,除非出现大变故,一般轻易也不会再更改。

白缨儿越想越烦闷,干脆将荷包放回婢女手上的针线盒,决定再去找赵夫人好好说说。总之不能先定亲,拖下去说不定会有转机。

她穿过花园,走进赵夫人的院子,路上看见白泊的一个妾急匆匆往外走,看着就形迹可疑。

白缨儿张嘴就喊:“郭氏,你来这儿做什么?”

郭氏抬头见是她,稍定定神行个礼,堆起笑道:“是大娘呀。妾想和夫人说说二郎的婚事,这眼看翻过年他都要二十五了……不过方才妾见国公进去,也就不便打扰,只好待下次再来。”

白缨儿一愣:“国公在里面?”

郭氏轻点下头,又行个礼,匆匆离去。

白缨儿突然没来由地感到心慌。她想了想,吩咐婢女在外等着,自己没直接进屋,而是绕到屋后,猫着腰从窗户下小心通过,走向赵夫人通常与人说话的那间房。

刚靠近,她就听到里头赵夫人的声音在说:“国公刚才说的可当真?只要定下高家与大娘的亲事,就奏请圣上让四郎袭爵?”

白缨儿猛地捂住嘴,努力咽下涌到喉咙口的惊呼。

接着响起的是白泊的声音:“不错,这亲事就有劳夫人费心。”

赵夫人没有犹豫多久,很快回道:“儿女亲事本也该是妾来操心,国公便放心吧。”

再后面的话,白缨儿已经听不入耳。她得费尽全身力气,才能克制住自己不哭出声来。

十月二十一日,大理寺少卿关于青莱两州走私大案的奏章送回朝中。奏章上有同往的刑部员外郎及监察御史的署名,表明此为三司使共同审理之结果。

奏章在早朝上念出,听得殿中官员俱是心思浮动。此事涉及官员众多,还全是肥差,这一下空缺出来,过后必然又是一番各显神通的争抢。

嘉禧帝垂着眼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可有异议?若无异议,便回复那头定案行刑吧。”

三方均无异议,只大理寺卿问道:“不知对平王该如何处置?”

嘉禧帝懒懒地道:“平王也是受下面人蒙蔽,让他将该补的税钱补齐,降为……平川王,就不用再关着了。”

他一锤定音,群臣皆听得出这是在回护儿子,也没人不识趣地出来反对。

自四月青州出现灾情至今,前后经过半年之久,此事终于落下帷幕。

过得几日,宁王进宫见了皇后。

皇后将人挥退,殿中只留下她的心腹女官,以及那个总咳嗽的老嬷嬷。

宁王先说过最近外头的一些消息,然后叹了口气。

“我刚刚得知,当时在青州剿匪的不仅有武威军和鹰扬卫,东宫卫也参与了,太子却不在场。可惜,消息来得太晚,又有走私大案在前,现在再参太子恐怕没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