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门青云路(120)+番外

作者: 梅无阙 阅读记录

先等等,等晚上宴会散了,再告诉李员外不迟。

李员外很是欣赏冬青夫妻二人,觉得李言卿与这样的人结交,于李言卿有利,比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强太多。

宴会还算圆满,人李员外办的宴席叫宴会,他们办的就只能叫宴席。

因为他们宴请的是一众村民,只为了吃喝图个喜庆吉利,而李员外则宴请了明山镇大大小小排得上号的人物,图的是互惠互利。

外加炫耀,不仅自己是举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也考上了举人。

特别是对年轻时的情敌林员外,李员外是一点情面都没留,亲自提笔给林员外写的请柬。

你考数次没能中举,而我家有两个举人!

李员外还着重感谢了瑾瑜当初那封信,让他把林员外整治得犹如一条瘟犬。

说起这些事,李员外哈哈大笑,透着道不尽的爽意。

瑾瑜突然觉得李员外像个老顽童般幼稚,但只想说做得好!

几人在李员外家歇了一夜,次日启程进了县城。

到了县城后,三人马不停蹄去了学院,找老师指点会试要点,盼着一次就能金榜题名。

如今快九月下旬,明年二月初九就要考会试第一场,他们还有数月的时间,丝毫不能懈怠。

其中还有除去赶路的时间,赶路虽然也能学习,但终究难以专注。

黎国沿用了前朝的都城,定都晋安。

晋安所处之地,是黎国七州当中最大的州,雍州。

廊州距雍州的距离虽然不算最远,却也不短。

一些买不起代步工具的考生,要步行至晋安应试,至少冬月就要启程,走上个三月有余,才能在第一场考试之前赶到晋安。

所以才会有赶考一说。

而瑾瑜准备与陈君然李言卿同行,买一匹马代步,一月左右就能从廊州到达雍州晋安。

他们应该是开年才从廊州启程,在二月初五之前到达即可。

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府试与院试对文字笔迹没有很大的要求,只需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从乡试开始,就要求答卷必须使用台阁体书写,台阁体写得优秀,无形中都能加分。

瑾瑜决定剩下的几个月,用来钻研字体与行文。

国情已了解得差不多,四书五经只需要定时温习,再往行文和字体上加些分,应该不至于落榜。

为此,瑾瑜专门借了杨天寻的手稿,看杨天寻的行文是如何遣词用句,他只能依葫芦画瓢,希望到时候能把瓢画得像葫芦一些。

台阁体则是一种方正、光洁又乌黑,大小平齐的字体。

讲究色黑、结构紧密、字体方正、大小一致。

在瑾瑜看来,特别像现代刻在碑石上的字体。

瑾瑜初始学写毛笔字时,学的是正楷,与这台阁体差距不算大,只是后来他写得快了,会带上前生略有潦草的习惯,往行楷方向偏移。

此前参加乡试时,他花了些时间矫正,力求与模板范文一模一样。

但因为乡试前他需要钻研的东西太多,用来矫正字体的时间太少,临到考试前夕,没能练得太熟。

在鹿鸣宴上,湘王还专门提点他行文生涩。

他只想说多此一举,他自己什么样自己心里难道没点数?还需要湘王拿来做人情。

好在他曾经的主职是画画,剩下这些时间用来临摹字体完全不用担心,他把日常能用到的字都找来台阁体模板,就当是画画了。

临摹别人的画,对他而言小菜一碟。

不过还要与陈君然一起,时不时抽空点制几套挑花刺绣新花色。

赵氏都能想到复制他们的花色去换钱,城里奸滑的人更多,而且他们还领着几十个工人复制,动静不小。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少人从出售挑花刺绣的铺子里买了各种花色,拿回去就复制十几二十套的。

这山河县,恨不得满大街都是挑花刺绣了。

所以他们要一直点出新花色,才能维持此前的收入,单靠李林一个人,有些力不从心。

自挑花刺绣生意做起来,冬青就料到了这一天,所以心里不慌,只是让李言卿的人手一直往外边的县城推销。

这个县城沦陷了,那就换个新的县城,无论如何都有钱赚,直到黎国所有的县城都被挑花刺绣覆盖,她们也赚了足够的钱,就转行做别的生意。

而黎国有近千个县城,挑花刺绣的生意,至少是还能做两年的。

只是路途远了的话运输费用会增加,划不来亲自去推销。

而且,旁人看到了商机,就会把依葫芦画瓢,招揽会作画之人,再招揽普通工人参与复制。

山河县在最开始几个月让冬青赚了几千两后,销量开始下滑,每月净利润从七八百两降到三百两左右。

冬青就把这些余下的挑花刺绣,全部供货给别的县城。

有了足够的供货,两个月后,最开始推销的那两个县城也开始出现下滑迹象。

而且薄云县的商铺直言不再需要从山河县供货,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有能力点制挑花刺绣了。

不过冬青让人打听了一下,他们也只能自给自足,在薄云县内销售。

他们那边没有瑾瑜加持,也没有冬青运作,画手分成较高,运往外县照样需要费用,价格不会比山河县运去外县的便宜。

既然都是一个价格,可能还会高,花色又不如山河县提供的新颖,那些商铺为何要弃山河县的货源而顾薄云县?

所以,若薄云县要外销,只能更往外,延伸到冬青嫌路远而没去推销的县城。

薄云县开了这个先例,不少商铺也蠢蠢欲动,但缺少契机与手腕,一时半会儿弄不起来。

目前只有薄云县一城自己开始制作,别的都还从冬青这边进货。

反倒是山河县,虽然有那么两波人跟风复制,但没人起心思跟冬青一样,找画手,拉几十个人大规模制作。

山河县内挑花刺绣已经没有长远的市场可言,而临近的县城供货也被冬青抢占了先机。

他们再兴师动众可能连本都回不来,还不如偷偷摸摸复制冬青她们点制出来的花色,不要太多成本,划算!

冬青叫了一家人蹲在院里,商量分出人手做点别的稍微大一点的生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她的作风。

“爹娘看了半年多的点心摊子,也是时候发挥作用了。”

李老汉和王氏摸不着头脑,“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老两口每个月就十多两收入,跟你们动不动几百两的生意比不得,能有什么作用?”

人心都是贪婪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最初,全家一个月十几两收入都笑开了花,后来冬青把挑花刺绣的生意做大了,每人每个月至少分到几百两,心也就跟着大了。

若是现在冬青说挑花刺绣生意下滑做不下去了,又回到以前一个月几十两的境地,只怕谁心里都不会好受。

冬青也不会容许这种事。

上一篇:驸马倾城 下一篇:浮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