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富贵皇华(288)

作者: 肖某某 阅读记录

“你的忠心孤明白,你此去也要安全为上!咱们都还年轻,后路还长!董思安那里有多少霹雳火,都给你带上!以孤之见,这一仗,不仅仅是魏国内乱那么简单。梁国在魏国之侧,恐怕会有所异动。镇南军那边更要警惕!”武令媺轻声道,“魏王,偃侯能当,代侯也能当。你自己看着办吧。”

军情紧急,三日后,霍去疾与代侯上乾宁殿辞别小皇帝和太皇太后,只领了五百金甲军和一百辅国公主府娃娃兵,摆开钦差仪仗,往镇南军驻守的阳州而去。

也不知忠信侯、永康亲王和安叹卿等人拿出了什么证据,宗正局专门负责宗室案件查缉的宗人司以及大理寺,半个月后就上奏章言称查出了真相,果然给英亲王翻了案。

英亲王当年被杀时还尚未成亲,侧妃侍妾什么的也没有。他死了,一府下人也死个干净。也许,这也是能够如此之快给他翻案的缘由。不过是给逝去之人一个尊荣而已。没有碍着还活着的任何人半分利益。

给英亲王翻案的圣旨,只能在乾宁殿当堂宣读。他复了亲王尊爵,为补偿他多年蒙受的冤屈,太皇太后加恩赐他“长”字尊号,又加谥号“孝懿”。幸好当年英亲王虽被圣祖下旨杀了,到底还是让他葬入了皇陵,否则还得重启灵柩重新入葬。

东昌兰真公主突然跳出来。说长英亲王的谥号冲撞了懿亲王。实在不祥,闹着要礼部重定谥号。安国怀睦老亲王勃然大怒,责问她“侄儿为尊还是叔叔为尊”?因无人支持她。她只能悻悻作罢,却又闹着给懿亲王换封号。直到懿亲王自己上表称不敢让皇上和太皇太后劳心,她才只能作罢。

一日早朝过后,武令媺陪着太皇太后回了坤熹宫。太皇太后留她用午膳。母女闲话时提及此案,太皇太后略一犹豫之后还是吐露实情:“其实那些证据。都是你父皇早就备好了交给安叹卿的。他早就知道,一旦他大行,忠信侯必然想着给长英亲王翻案。”

武令媺吃了一惊,随即便明白过来。圣祖何尝不知冤杀了英亲王?只是坐在那个位子上。他有他的顾虑和他的不得已。想必在做出决定时,圣祖内心也是煎熬的吧?

又过去数日,忽然一天永康亲王世子武宏嗣跌跌撞撞地跑到辅国公主府。拉着武令媺的衣袖哭得死去活来:“小皇姑快帮侄儿去劝劝父王,父王不要侄儿当儿子。要让侄儿出嗣长英王府,给长英叔祖当孙儿去!”

永康亲王这又是要闹哪样?!武令媺对这位沉默寡言的王兄真的无语了。他与王妃在楚国出质时还生了一个嫡子,论起感情,也许确实是亲自带在身边教养的嫡幼子更为亲近。

但他难道忘了若非武宏嗣在圣祖面前尽孝,又努力为祖母周全,他们一家子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回大周团聚。他这么做,怎么对得起这个在大周活得谨小慎微的嫡长子?

待寻着永康亲王,这人板着一张死人脸,丝毫不给辅国殿下面子,冷冰冰地说:“这是为兄府中私事,辅国你虽位高权重,却也管不得为兄的家务事!此事,为兄已经征得了皇上、太皇太后和太吉太嫔的同意,安国叔祖那边也无话,辅国殿下事务繁多,就不要多管闲事了!”

这话把武令媺噎得半死,反而激起了武宏嗣的傲性,他拉着小皇姑转身就走,随着眼泪扔下的还有硬邦邦的一句话:“既然如此,永康王叔,侄儿告退!”

差点被小侄儿拉得摔倒,武令媺百忙之中扭头看了一眼永康亲王,却见他眼里满是痛楚不舍之色。见她望来,他拱手弯腰深深地行了一个礼。而一切,满腔愤懑的武宏嗣都无从得见。

武令媺脑中警铃大作。永康亲王,他准备干什么?让武宏嗣出嗣长英王府,是想着保全这个可怜的嫡长子吧?!难怪难怪,永康亲王在长英王翻案一事上特别的踊跃。他到底想干什么?!

永康亲王的行动力很可怕,转过天来,武宏嗣的名字就被记入了宗室玉牒长英亲王一脉内。同时,他也继承了长英亲王的爵位。太皇太后怜惜他年幼,一则准他不降爵继承爵位;二则允他可以不住空荡荡的王府,而是由辅国公主代为教养。

毕竟众所周知,武宏嗣与武令媺格外亲近。武令媺也没有推拒这个担子,因她无法光明正大承认与长英王府的关系,她特别愿意亲自教养这个为她的亲生父亲继承香火的小侄儿。

武宏嗣的人生就此发生重大转变。此时正痛苦于变成了孤儿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成为大周历史上声望还超过了圣祖的成祖大帝!(未完待续)

第四十三章 捷报频传

景泰元年五月,海州与魏国接连传来好消息。

武令媺派去的秘密钦差连喆勋不负众望,在南越国主沈定峰派在海州的人手帮助之下,成功拿到了虎符,也调查清楚了镇东军葛大都督被刺一案的始末。

但汕侯手握一营水师将士在手,若是打草惊蛇,就怕狗急跳墙闹出挟兵威胁朝廷的事情。诸般权衡之下,连喆勋拿着密旨和尚方宝剑与朝廷光明正大派出的钦差王辉祖见了面,双方都想办成这桩差事,自然一拍即合。

连喆勋报给武令媺的密信上说,王辉祖与忠信侯世子澹台洪到任之后,整顿海州政务和军务,令四散各城的城卫戍备军整合成军,打算攻克海盗啸聚的海门城。

王辉祖有朝廷圣旨在手,澹台洪从兵部拿到了调兵统军令符,以此为凭,诸般行事从明面上看还算顺利。但连喆勋认为,这都是假象,其实有许多事海州地方都只是敷衍。他下结论,海州刺史黄彬在海州经营多年,地方官多仰其鼻息,奉其令行事。

看到这里,武令媺深感刺史集军政经大权一体,实在不利朝廷的集权统治,一个不好就会酿成唐朝时如“安史之乱”这般的蕃镇之祸。大周朝的地方官制,需要改革。

所以说事情都有两面性。海州遭海盗劫掠,固然是祸事,却也给朝堂改革地方官制打开了一扇门。只是她想到还有诸多掣肘,一时又不免自嘲太过心急。

不管海州地方怎么敷衍了事,到底澹台洪整合了一支军队向海门城进发。大军沿途一路扫荡海盗,倒也打出了不小的声势,起码给了海州百姓一个定心丸吃吃。

王辉祖在明、连喆勋在暗。带着圣旨和尚方宝剑进驻了鲨牙营驻地海沙城,要求汕侯立刻出兵扶余岛。汕侯这边接下了军令,那里整治了宴席,摆下一桌鸿门宴请王辉祖吃饭。

连喆勋对汕侯此人,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蠢货!

此人作战勇猛,每每有战都是身先士卒、悍不畏死,确实是一员勇将。但脑子真真只是一根筋。他对过世的瑞国公忠心耿耿。也疼惜女儿和外孙,此时他已经知道瑞国公身亡,其世子降爵继承了爵位。但他那个女儿和外孙在府里的日子却不大好过。他便在酒席之上佯醉装疯,要求朝廷把女儿和外孙送到海沙城来。

看到这里,武令媺哪怕知道此事定然已经成功解决,也不禁替王辉祖捏了一把冷汗。这位可是文官。腰间配着的宝剑大多数时候都是扮潇洒好看的,没什么大作用。

可文官也自有血性。王辉祖心知肚明汕侯干的事儿哪一件都够抄家夺职砍脑袋。却没有退缩去赴了这场鸿门宴。他也想拿下汕侯,夺到鲨牙营的兵权,立下大大的功劳。

一时图穷匕现,双方僵持住。汕侯自以为对方落入自家老巢。自然由得自己摆布,却没料到钦差大人来之前都做好了准备。

王辉祖去赴宴,连喆勋高举尚方宝剑将汕侯家眷拿下。以家小相挟。行事与伟光正似乎挨不着边。但两位钦差势单力孤,他们陷入对方老巢。用点手段在所难免。

连喆勋身边有高人守护,王辉祖也不差,忠信侯府与武国公府都派了高手保护他的安危。宴席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尽全力与汕侯周旋,给连喆勋争取到了充分的行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