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之史家公子(173)

作者: 太极鱼 阅读记录

任夫人没想到新人敬茶这一回事竟然牵扯出这么多是是非非来,怔愣了半晌,眼眶都红了,其实她这样经过多少大事波折、正经世家大族教养出来的夫人心里头怎会一点不明白:京中这么多户有门第的人家,谁家的媳妇的‘贤惠’名声是这般响亮的,不过是别人捧一捧,然后自己抱着那虚名自欺欺人罢了——君不见多少家里家外八面玲珑面面俱到的夫人太太们都是偶尔听别人提一嘴罢了,有底蕴的谁会弄出这样的声响来,像什么似得被人常挂在嘴上,便是称赞的话,可终究不像。

……

敬茶上闹出了那么一出,细雨和斜风两个陪嫁大丫头又是气愤又是担忧,倒是湘云,心里头没多大气,只是疑惑这位大嫂子不是装傻就是脑子里有些毛病,那样的场合,固然给了她这个新妇下马威,可最后遭殃的绝对是她自己。

梅氏这边对着她倚重的两个老嬷嬷哭了半晌,心里羞愤难平。一个老嬷嬷就道:“这位新三奶奶果真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物,这是认真要降服奶奶了!奶奶可不能服了软,想她未进门就不知礼数不知尊重长嫂,明晃晃的抬了六十四抬嫁妆,这是要和您打擂台呀!您是翰林家的姑娘,比她一个孤女清贵百倍,需好好教她规矩才行!”

另一个也是愤愤:“想咱们还在家里的时候,上下都是极规矩的,谁不称赞一声梅翰林家,可这回倒让个小叔子的新妇给抹了颜面。听说那位三奶奶从小无父无母的,想来没受过什么正经教养,奶奶您只管拿出长嫂的范儿教她,也好叫夫人省心。奶奶放心,太太不过是一时偏疼幼子,才向着她,像咱们以前,太太不是常赞您贤惠?”

梅氏点点头,安了心,想着也的确是。

她心里头把贤德名声当成头一等的大事——梅家就是这样教的,她身边的人也时常如此劝说她。梅氏自以为做的极好极正确,就连丈夫在她心里头也越不过规矩去——这些年受到的称赞多如牛毛,梅氏更加较真儿。

却不知她身边的人嘴里哭着喊着梅家的规矩可实际上却是心黑肉毒,譬如两个老嬷嬷,借着她的“规矩”,昧下多少姨娘丫头的月钱,贪了多少油水,害了几个人……

102众叛亲离

贾母是硬生生被吓晕的,金殿上圣上竟然真的拿出了那半份归泉的药方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用鸡血揭开了埋藏近二十年的秘密和冤屈……

这说明什么,贾母心里再清楚不过,就算被摁在地上,她也能感觉到往日莫逆的四王六公瞟过来的阴森恨意的眼神,贾母受到的惊吓已经不能用战栗来形容,她抖作一团——纵使圣上没拿到贾家的那半张,其他家族的族人和后人也能把倾塌的贾家连皮带骨头的吞下去!

“重查当年元家之事!”——这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贾母老泪纵横,眼前一黑就真的昏死过去。

二十年前,元家代表了什么,金殿上有些年岁的臣子都知道,那是元家最辉煌的时候,整个大庆朝,但凡是读书人都愿意和元家扯上那么一丝一毫的关系,就好像读书人嘴上爱挂着圣人言语一般,元家在读书人心中有着高山仰止的地位。元家是地道的书香传家的世族,连上大庆朝,元家子弟占据文坛泰山之地已经历经三个朝代,数经战乱,却始终未断绝传承。

元老爷子更是其中佼佼者,不仅是两朝元老一代帝师,更因其未及弱冠便连中三元、却又弃文从武抵御外侮而名扬天下,有说书人还把此事和他游学历练时的经历编成段子,贩夫走卒妇孺老少多多少少都听过他的故事。元老爷子文武全才却潇洒疏,从未做过一任主考官,可大多数文臣在他跟前都自称“学生”。

元老爷子为人十分通透,行事素有章法,因着他从不贪权,倒也没犯过高位者的避讳,反而,只要把他供起来,给个够高但无实权的位子,就能笼络天下大多数读书人的心——元老爷子把自己和元家放在了一个足以让帝王安心的位子上。

可惜,并不是避开帝王的忌讳就能万全的,元家的声望看红了太多世家的眼,也挡了废太子-先义忠老亲王的路。圣上恋权,却又舍不得和他最宠爱的太子之间的父子之情。偏偏圣上继位晚太子又生的太早,足足比二皇子大了九岁,皇帝登基时太子年岁已经不小,当圣上做了十几年皇帝之后,太子已经等不得了,因这些年对那个至高无上位子的垂涎和压抑,太子的身子骨还没有圣上的好。追随东宫的可卿和官员也等不下去了,他们怕皇上还没山崩,太子就先去了,唯恐多年的算计一朝尽丧,不断有人在太子耳边进言,劝太子早作打算。

当时东宫里太子的一位宠姬酒醉时曾言道:“东宫日久,若有幸经纬天下,恐年高力衰,帝陵未修便大行……”此言不知怎地竟被太子听到,东宫血流成河,太子虽杀尽那宠姬的宫人和亲朋,也不能遮掩这一句在他心里烙下的痕迹。更有甚者,太子日感衰弱,看年富力强的众位弟弟越发不顺,也更觊觎帝位。

皇帝是个犹豫的,恨太子有谋夺皇权之心的时候便大力扶持其他皇子势力,让他们与太子打擂台;顾忌不舍和太子的父子之情时,又百般安慰捧高太子一党,斥责降罪其余皇子。反反复复,朝堂上比烂泥坑都不如。

皇帝还好,但镇日担惊受怕的朝臣们却受不了,偏皇帝又不像开国太祖那样是个威仪震天下的人雄,顺理成章的,诸皇子派系之间势同水火,而皇帝再也弹压不下——朝中混乱几乎到了不站队就死的地步,就是这个时候,元老爷子作出了最重的决定:元家选择与元家大公子一直交好的皇四子,而他本人,则致死为追随皇帝的纯臣。元老爷子此番亦是不得已之举,元家历来只尊皇命,不作派系之争,可却是实境不由人,眼看着国之将乱根基动摇,元家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位明主,越早结束这夺嫡越好……

若只是这样,元家败在其他世家手里,被问罪贬谪,那自然是元家时运,古来官场之争都如此,元家也不会怨天尤人。可对手的路数实在太过狠毒卑劣,元老爷子一代名臣竟是被下毒死的不明不白!更有甚者,元老大人亡故后元家退避锋芒,却还是半点生机不给人留,耍的不是官场面上约定俗成的心机谋算,反倒把后宅上不得台面的阴私手段一而再再而三的搬出来,元家满门除了个不知生死的幼子,竟是连嫁出去的姑娘也没放过。可怜元家满门,鸡犬不留,死的冤屈至极。

在元家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满门尽丧,当时宝座上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却唯恐传扬出去天下读书人闹事,勒令从此不许提及元家此脉。

而弄出如此毒计的便是当时的荣国公夫人贾母。

官场倾轧自古残酷,可世家望族之间相争,总归是守些规矩的,而这把后宅妇人间的阴私手段搬弄出来是最让人不耻的。正因为这,参与此事的王公贵族都讳莫如深,总是忌讳那个出逃在外不知生死的元家幼子,生恐有一日回来报仇——如今这埋藏在心底的恐惧成了事实。

水溶颓唐的闭上了眼,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搏一条生路:当年元公为帝师,都中多少王孙公子都曾受过他的教导,水溶自不例外,说起来,水溶这“贤王”的名声还占了元公的光呢,因他资质不凡颇得元公偏爱,名声才传出京都,在读书人中口碑极好。元老大人于水溶有一半亲师之恩,他却恩将仇报,害了人满门,这些年水溶心中从未真正安生过——若非如此,他那样一个有大抱负的人又怎会纵情于声色之中呢,倒把自己生生弄成了个“风流贤王”。

‘罢了,总是该还的。’水溶嘴里心里发苦,心道,‘看今日这态势,元家后人早就回京都来了,债主就在他们身边,可笑他们却全然不觉,输的不冤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