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六零纪事(129)+番外

江大海在一旁提醒了一句,阮袁青已经抱着阮阮上车走远了,他们还得赶今晚的火车,得回去把这些日子买来的东西整理一下,早点吃完晚饭就出发赶去火车站。

“走吧。”

阮援疆捏紧手上的房契,最后看了眼孙女做的那辆小汽车消失的尽头,转身离开。

江一留在阮袁青抱着阮阮离开的时候,递给他一个小包裹,说是阮阮这些年最喜欢的小玩具,让他等阮阮醒了,就把包裹交给她,阮阮或许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还好老头子还认了个干孙,等这次回去,我可得和你爸唠叨几句,现在他的宝贝金孙,也有老头子的一半了。”

阮援疆看了看身旁的江一留,笑着打断了这略显沉重的氛围。

江大海知道阮叔心里还是伤心阮阮的离开,也没说话,反正这认孙子的事还得让他爸拍板,再说了,有这么一个文化人当干爷爷,对小宝也没坏处啊。

日子还是得过下去,可是来时的四个人,现在只剩下了三个人,忽然间少了那么一个奶声奶气,说话像掺了糖似得小姑娘,连江大海这个和阮阮感情最浅的人也有些失落。

阮阮才离开那么一小会,大家都已经开始想阮阮去了港城会不会不习惯,阮袁青会不会照顾好她,她会不会哭闹......

阮援疆甚至有些后悔,想把孙女给带回来。

可是他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回去的东西有点多,江大海和霍武身上各自扛了个大尼龙袋,里面鼓鼓囊囊的,都是海城的特产和村里人托他们带的东西。

谁说男人没有购物癖,看见比县城供销社更好看的布料,更漂亮的鞋子,价格还比县城里头便宜,江大海都忍不住替家里人买了些,把老太太塞给他用来防身的那些钱全都花的一干二净,也不知道老太太知晓后会不会生气。

阮援疆几人就坐在火车大厅的座椅上,江大海把行礼放在他们身旁,走去购票处买今晚的火车票。

“翁大娘——”

江大海正要买票呢,就看到站在他前头抱着孩子的老太太,惊喜地叫出声来。

“是你啊,大海。”

老太太没有了之前见面咋咋呼呼的精气神,整个人神情萎靡,抱着睡熟的孙子,朝江大海扯了扯嘴角笑了笑。

“大娘,你这是怎么了?”

江大海有些纳闷,看了看老太太有些红肿的眼眶,可又不好意思问出声。

“你们也是要回去啊,正好咱们又可以一起有个照应,你把证明和钱拿来,咱们就买一个车厢的票。”

一来一回都能碰上,这也是缘分,老太太笑了笑,接过江大海手上的钱和队上开的证明,帮他们一块买了票。

“阮阮呢,怎么不和你们一块回去了,大海啊,重男轻女可要不得啊,我看阮阮机灵可爱,也是个懂事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孝敬你们这些长辈,你可不能把孩子就扔海城不管了。”

老太太看怎么江大海买的票少了一张,听大海说不用买阮阮的票后顿时就着急了,把这些天的烦心事抛到一旁,拉着江大海的手对他谆谆教导。

农村人普遍都有重男轻女的风气,主席都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男女都平等了,这个风气可要不得。

“不是,大娘你误会了,阮阮是跟着他叔叔一家生活去了,她叔叔家条件好,她以后也能少受点罪。”

江大海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只是老太太的话也没错,他虽然喜欢几个女儿,可是最看重的还是小宝这个儿子,这重男轻女的帽子,他戴着还真不怨。

“哎,条件再好有什么用,这隔了一层的亲戚,还真能像亲生父母一样用心了。”翁老太叹了口气,显然想到了自己现在的问题,“不过现在世道变了,这亲生父母,也不一定靠得住了。”

老太太眼里闪过一丝黯然,看了看在自己怀里睡的正香的小孙子,一阵怜惜。

江大海以为老太太在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嘴拙地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

“大娘,你的行李呢,我帮你拿吧。”

“啥行李,都送给这几天让我借助的老乡了。”

老太太摆了摆手:“你叔和小宝他们在哪坐着呢,咱们也快过去吧。”

江大海应了一声,在前头带路,只是后知后觉才想起老太太话中的问题。老太太那两大袋东西不都是给她那媳妇带的吗,怎么现在又都给老乡了?再结合老太太刚刚那表情,恐怕这找媳妇的事有了变故。

“翁奶奶——”

江一留看了看跟他爸一块过来的老太太,想起老太太热情的性子,这脸顿时就疼了,显然在火车上那些天,被老太太捏怕了。

不过有老太太这么个爱说话聊天的人在,火车上的日子也不会无聊的,也能冲淡些阮阮离开的悲伤,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江一留心里想着,可是之后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从上火车到晚上大家都要睡觉了,整间包厢都安安静静的,几乎没有人说话,这一下子转了性的老太太让江一留纳闷不以。

这次运气不错,整间包厢就他们几人,活动也更方便随意了些。

“你说这人心怎么就变得这么快呢?”

大家伙关灯睡觉的时候,抱着小孙子睡在下铺的老太太忽然幽幽的来了这么一句,原本就因为阮阮的离开没什么睡意的人,顿时都清醒了。

第96章 知青

几人都发现老太太今晚的举动有些怪异, 只是大家毕竟只是点头之交, 这种隐私的事也不好问,不过,大伙心里有数, 老太太这副模样,应该和她口中温柔贤惠的媳妇秀秀有关。

现在只是七二年,知青回城的大爆发是在七九年。

这场席卷了整个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并且对整个社会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当年的知青, 多数人都受过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也有极少数人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他们一部分人是正真保含着想要更好建设国家的愿望自愿下乡, 有一部分是被迫下乡,类似那些文革中被批斗的城里人,他们的子女基本只有下乡一条路可走。

无论是自愿还被迫,离开熟悉的长辈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去一个艰苦贫瘠的土地上奋斗, 激情过后, 就是无尽的恐慌和后悔, 几乎所有下乡的知青,他们之后的人生就是在回城的路上绞尽脑汁。

几年过去, 回城的希望似乎越发渺茫,当初的知青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七九年, 当局同意知青返乡时,许多当年离开父母时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在异乡组建了新的家庭。

回城的政令一下达,已经熄了回城之心的知青又燃起了希望,一边是富裕的大都市和父母,一边是回城无望后娶得妻子,生的儿女,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抛弃了后者。

多少的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孩子才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或是父亲,又有多少知青为了通过审核,拿到回城的通行证,付出了许多难以言说的代价。

知青回城的影响,直到之后几年都还持续着。可以说,知青下乡运动像一道伤痕,在历史的进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多少血和泪,淹没中国的土地上。

“她成了大学生了,看不上我儿子了,我也可以理解,咱也不是那种不要脸的人,她不想回去,我也不会硬拖着不放。”

伸手不见五指的包房内,只有老太太略带沧桑的声音在房间内回荡,言语间的悲凉不禁让人心头一紧。

“可是都是当妈的人,她怎么可以这么狠心,连臭臭都不肯见一面。臭臭长这么大,她就奶了孩子一个月,做完月子就急匆匆地去大学报到,这孩子就是我用农场的羊奶和米糊糊喂大的,臭臭今年过完年就三岁了,只在照片上见过他妈的样子。”

老太太的话语中带着啜泣,抱紧怀里的小孙子,既怜惜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