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读心后我宠冠后宫(162)

连续跑了四家,汪宏华意识到,自己沉迷尼姑庵数日这事只怕是已经宣扬了出去,所以这些人才不肯见他。

他又气又怒,可又没辙,只能回会馆。

更糟糕的是,到了会馆便看到他的东西被人丢了出来,扔在大门口。

汪宏华气不过要跟对方理论。

哪知会馆的管事根本不理他,只对候在一旁的衙役说:“这便是那汪宏华,他已跟咱们会馆没任何关系,就不妨碍差爷办事了。”

几个衙役上前就给汪宏华戴上了枷锁。

汪宏华急了:“你们干什么?放开,我可是举人有功名在身的,这期会试金榜题名,你们没权拿我。”

“这是上面的命令,汪宏华,皇上已下旨革除了你的功名。”衙役冷冰冰地说出一个让汪宏华绝望的消息。

汪宏华的气焰瞬间消了下去,颓丧地跟着衙役走了。

到了刑部门口,他跟难兄难弟裴梓明碰上了。

衙役将他们带进堂中,当葛经义宣布了皇帝的旨意,并宣布两人与尼姑私通,触犯了大雍律,依法杖责五十大板,戴枷示众三十日后,两人都万分后悔,不该贪图一时的享乐。

“葛大人,小人是被人陷害的,是那韩庭生刻意害我等,云水庵也是他带我二人去的。他还跟我们一道在云水庵中玩了两日,直到第三日他说家中祖母生日在即方才离开,大人,你不能只拿我们,放过韩庭生。”汪宏华气不甘,将韩庭生供了出来。

葛经义瞥了他一眼:“衙役已经去拿韩庭生了。”

汪宏华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笑容癫狂:“韩庭生,你害我,你也别想跑掉。”

很快韩庭生便过来了。

葛经义直接让慧青过来指认他是不是庵中的客人,慧青说是,曾在庵中也宿过三次。

好了证据确凿,葛经义表示要上奏革除韩庭生的举人功名,然后对面色煞白的韩庭生问道:“是谁让你哄骗汪宏华二人去云水庵的?你不必否认,刑部已经派人探查过,你是京城人氏,跟汪宏华二人认识才一个多月,没发生过什么冲突,也没利益之争,没有陷害他二人的动机。”

“而且你虽中了举,但家中并不富裕,妙姑可不会不拿银子就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二人。四日前,你还在古方斋买了一本顾恺之的摹本,虽是摹本,但也是孤品,花了足足二百两银子,这些钱从何而来?”

连番的质问让韩庭生脸色大变,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滚。

他想否认,可对上葛经义了然的视线却说不出口来。

葛经义见他不说话,又道:“他二人来京城不过三四个月,二月之前一直在潜心备考,高中后虽招摇了一些,可也不曾与人结怨,要害他们的应是他们的同乡学子旧识吧?韩庭生,你若从实招来可酌情减轻刑罚,否则哄骗同届考生,与尼姑通奸一事两罪并罚,怎么也要判你个流放之刑。为了这几百上千两银子,失了功名,沦为罪犯,你甘心吗?”

必然是不甘的。

实际上,自从官差抓他时,韩庭生就后悔了,不该财迷心窍的。

葛经义这话无疑是戳中了他的心窝子。

他恨,恨自己贪财,更恨找他之人。

“大人,我召。”

果不其然,是汪宏华一同乡举子所为,此人叫周群生,屡试不第,跟汪宏华一直不对付,眼看汪宏华高中了,嫉恨在心,就设了此毒计想害汪宏华错过殿试。

他也确实成功了,不过也把他自个儿弄进了牢房。

正所谓害人又害己。

处理完他们这桩官司,天已经快黑了,仵作也验完了尸,十一具尸骨的告示也都张贴在了京城各处,但直到现在竟无一人来认领这些尸骨,甚至连询问的人都没有一个。

葛经义很是纳闷:“一个都没有?”

衙役点头:“回大人,没有,倒是很多来看热闹,很可能只剩了尸骨,认不出来吧。”

这就奇了怪了。根据云水庵的建立时间,这些人中死亡时间最早的也就六年前,最近的有两个还是去年死的,时间还不久,没道理一个都认不出来啊。

仔细琢磨了一会儿,葛经义恍然明白了什么,叹道:“不是认不出来,怕是不愿来认领吧。这些人都涉及云水庵尼姑通奸一事,是丑闻,很多有头有脸的人家怕是坏了名声,因此不愿意来认领尸骨。”

无论是女儿沦为淫尼,还是儿子在寺庙中跟尼姑厮混丢了性命,都是一件有损家族颜面的事。

难怪这么久,死了十一个人,竟没几个向官府报官,这其中有些人只怕早就知道儿女死在了何处,只是爱惜名声,不愿声张罢了。

葛经义叹息一声。这些人虽有罪,但罪不至死,而且他们大多都是被人设计诱骗的,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些背后作祟用心险恶之人也该接受律法的制裁。

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一名十六岁不大懂事的少年郎,他被人哄骗进了云水庵再也没走出去,何其无辜。

更无辜的是那两名因为不从妙姑而被杀的女子,她们不该死后背上污名。

葛经义沉思片刻,吩咐道:“来人,再在旁边张贴一张告示,就说死去的四名女子乃是被妙姑诱骗进寺中,其中两名很快病死,还有二人坚贞不屈,被那妙姑杀害。至于七名男子,乃是庵主收了银子,刻意诱骗他们沉沦美色并因此丢了性命。京中百姓凡是能提供有效线索者,朝廷必有重赏。”

他倒要看看,朝廷大张旗鼓找人,这些家伙还坐不坐得住。

第066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葛经义这一招效果出奇的好。

不光是京城人,甚至连京城周边地区都有热心百姓、失踪者家属特意赶过来提供线索。

三天下来,刑部就收到了好几十条线索, 而且个个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经过甄别后,刑部留下了三十多条线索。

但同时, 这些线索涉及的失踪者竟有二十三人,远远超过了他们在云水庵寻到的十一具尸骸对应的数目。

这个数字听起来特别多,但平摊到六年时间,京城以及周边地区上百万人口中,算下来每年三四个,还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根本就不显眼, 也很难引起百姓和官府的重视,尤其是有些失踪案根本就没上报。

若非刑部彻查, 恐怕有些失踪案永远都不会浮出水面。

葛经义万万没想到只是为了寻线索竟给自己弄了这么一个大活, 失踪人口增加了一倍, 工作量一下子翻了一番。

可既然有人报官, 那就得查。

葛经义将与云水庵那十一个死者有关的线索跳出来后,然后命下面的人循着这些线索去查十一名失踪者的身份。

他则过目了一遍其余的线索。

其中一条线索,准确地说应该是一条报官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报官者叫周昌,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仆。

他家公子周茂在一个月前说是要出门一趟,然后就再也没回来。等了几天,都不见主人,老仆便去县衙报了官, 但县衙的官员不重视,觉得那么大个人呢, 又是大男人,还能丢了不成,敷衍地表示会帮他找人,然后便再也没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