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夏生活手札(39)

作者: 坟前 阅读记录

“我本来当时就打算走的,谁知道叫过去帮忙的人里,有个姓何的小弟,特别喜欢看八卦,不肯走,还推着我们一块进去,说是我们要是进去了,肯定张母和张三媳妇就不敢吵闹了,等时间过一会,没准两人的气就消了,这也算是帮张三一个忙。”

盛晚笑着道:“看热闹还有理了。”

姜潮落叹气道:“我当时应该不进去的,我怕是跟张家犯冲。”

“你不知道,我们进去后,张三母亲不但没有停止叫骂,反而骂的更有底气了。”

盛晚挑了挑眉,道:“没办法,谁让儿子回来了,她当然更有底气了,张母肯定觉得儿子会站在自己这边。”

姜潮落点头,道:“那张母实在是.....太厉害了,一张嘴说了好久都不停歇的,也不知道张三是看我们在那里,还是怎么的,觉得自己的面子没了,就大声让本来躲在厢房里的媳妇出来给自己的母亲道歉。”

盛晚道:“张三敢?”

姜潮落道:“我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做,但是当时情况太乱了.....也是张母说的令人.....惊讶,我也是后面才搞清这件事的始末。”

据姜潮落推测,张母因为思念张三,于是拖家带口来了京都,带的人是张母的另外两个儿子,张四和张五,还加两人的媳妇各一枚,再加上两个媳妇生的儿子各一个,加起来,倒是有七个人,人来了之后,张三是很高兴的,京都房价贵,张三努力了这么多年,也就在京都城墙处不远的地方买了个一进的小房子,一间主卧,一间客房,再没有多的,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张三和媳妇就住不下了,只好将房间匀出来,让女的带着孩子住主卧,男的挤一下,住厢房,张三和媳妇回娘家住。

本想着这老母亲就是心血来潮到京都看自己,最多一个月就回去了,谁知道张母在京都呆了几天,不愿意回云州了,还道:“你弟弟他们,在京都的发展肯定比在云州好,你就给你弟弟们谋个差事,都住在京都光宗耀祖。”

这话说的没毛病,但是张四和张五又不是什么秀才举人的,在京都找差事,谈何容易,最好的就是去从商,谁知道张母不愿意,还说:“你自己不也大字不识几个吗?”

张三当时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就怼回去了,他好言解释,自己是因为跟着云王打仗上来的,死人堆里爬出来,这才有了这样一份稍微有点尊严的差事,再说了,这么多年,自己的文化课早已经有进步了好吗?

张母看儿子急了,想想也是,便好言安抚,没再逼着他给自己的弟弟找差事,谁知道过了几天,张母的想法又蹦了一个出来,既然剩下的两个小儿子是因为大字不识当不了官,那要是识字呢?

她要求张三送两位弟弟进学堂。

那时候张三媳妇还是挺深明大义的,觉得张母的要求也不算过分,虽然说张四张五年纪大了点,但是怎么说去学习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么大个人不能光上学不干事吧,就提出让两位弟弟边干活边上学,张母想了想,同意了,于是张三掏了自己的私房底,去给张三和张四报了名。

盛晚听到这,道:“这张三媳妇还行啊,倒是张母有点过分了。”

姜潮落继续讲,这日子又过了没多久,张母就觉得张三媳妇凭什么总是窝在娘家不回来伺候她?张三解释是没地方住,张母就说了,这屋子小,她们几个住着也挤,既然是嫌地方少,那就再买一个院子,她带着另外两个儿子搬过去住,就不打扰张三和他媳妇了。

张三媳妇当时就觉得这老太婆又要作妖了,笑着道:“出去住也行,母亲要是信任我,将银两交于我,我出去给您找房子。”

张老太太急眼了,说她辛辛苦苦将张三拉扯大,怎么的也该张三给她买房子,怎么能让自己掏钱呢?

张三媳妇当场就笑了,道:“母亲,不要总在一只羊身上放血,没准哪天放着放着就死了。”

张老太太觉得三儿媳妇不孝顺,张三回来后一个劲的骂,最后总结:这房子张三必须给买了。

张三苦笑道:“阿娘,我哪里还有钱,这一个月你也是看在眼里的,京都物价贵,就我那点俸禄,能买座房娶个媳妇就不错了,哪还有余钱。”

其实他还有句话没说,先前还是有点余钱,只是这一个月养张母这一大家子给养没了。

张母听了,道:“我听说,莫氏家里有个医馆?”

张三媳妇姓莫。

到底是自己的母亲,想什么张三还是知道的,生气道:“阿娘,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莫氏的钱是她自己的,你不要想了。”

张母也很生气,“什么她的钱,只要她嫁到了我们张家,就是我们的人,在这种时候,就该一家人一起前进,她的钱拿出来给我养老怎么了?我辛辛苦苦养大你给了她,难道就不该孝顺我么?不过是要她一套房子,有什么不可以的。”

张三被气的说不出话来,道:“随便你怎么想,反正不行。”

张母从此看莫氏就更不顺眼了。

今儿张三当值去之后,张母在院子里指桑骂槐,一会儿说媳妇不孝顺,连个好脸都不给自己,一会说儿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把老娘当回事了,在院子骂了半天,张三媳妇也忍的住气,随便张母骂,主卧的门一锁,张母也进不去,就准备等着张三回来好好说道说道。

谁知道张母突然就装晕了。

姜潮落道:“据相关知情人士---张四媳妇和张五媳妇说,这张老太太在云州就常用装晕这招吓唬人,她两倒是不害怕,因为知道张母的伎俩,倒是张五正好从外面回来,看见了哭天喊地,张三媳妇就出来了,看着装晕的张母冷冷一笑。”

盛晚笑起来,道,“我发现,你这八卦说的越来越好了。还知情人士....哈哈哈,你要是去说书,人家茶楼的老板说不定就没饭碗了。”

姜潮落不高兴的看着盛晚:“你还听不听了?”

盛晚摸摸他的头,道:“你说,你说,我不笑就行了。”

姜潮落哼了声,继续讲,原来莫氏自小就跟在自家祖母身边学医,张母晕没晕,她最清楚,被骂了一天,泥人也有三人脾气,况且她私心底觉得张母就是个搅屎棍,莫氏心中有气,见张母还在装晕,二话不说就回家拿了根银针,对张五道:“五叔,我自小跟着祖母学医,随身携带着针具,母亲这只不过是晕了过去,我给她扎几针就行,不用叫大夫的。”

张五并不知道张母是装晕,还一个劲的感谢莫氏,请她快点行针。

莫氏毫不犹豫选了根大的银针,狠狠的扎了张母一下,刚开始张母还忍得住,张氏又连续快速的给她扎了几针,便实在吃痛难忍,跳起来大骂:“你这个毒妇,竟然敢这样害我。”

还要去报官,说莫氏毒害婆母。

张五这时候也看出来了,道:“母亲,嫂嫂只是给你治病,你...你这是何苦。”

张五还有点良心,所以张三拿钱出来供张五上学认字,莫氏并没有不满,虽说心中不舒坦,但并没有阻止,反而自己常常拿出银两来,补贴家用。

除了张母,其他人都看在眼里,所以对莫氏这个嫂嫂都很敬重,但是都是在张母手底下长大的,即使知道张母有些欺负莫氏,也不敢有所帮扶,怕引起张母更可怕的报复。

张三媳妇是个深明大义的人,白天在张母那里受了欺负,也不顶嘴,也不闹腾,晚间就将张三狠狠打一顿消气,也越来越不回张家。

莫氏原话是这样的,道:“你母亲含辛茹苦将你养大,你要孝顺她,要求我也孝顺她,这是应该的,我嫁了你,你欠了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便随你一般也欠了你母亲的情。但我嫁给你,被你母亲羞辱叱骂,你便是欠了我的,欠了我母亲的,我要打你骂你,你可有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