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户之家(112)

作者: 小树要长高 阅读记录

可作为本地人,江沛对实际情况最清楚不过的,浦北平原地处季风气候区,如若水利条件不好,常常秋季的庄稼是要遭涝的。

梁朝田赋采取的是春秋两季收,那相当于在灾荒年常常完不成税收,如果朝廷没有减免田赋的政策时,不交田赋是要受到刑罚的。

当地百姓晓得这一情况,因此常常把夏收的粮食留着,用来交秋税,这样以来一年下来农户根本攒不到什么钱,刨除各种生活开销,更没什么积蓄,一辈辈的穷下去。

如今站在梁朝开国皇帝的角度看,他的以商养农的政治策略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只不过有些操之过急,原本国内的商业和手工业还正处于萌芽阶段,未小心呵护其城长,便想着进行扼杀。

结果非但农户的日子不好过,连带着商人在高税率的政策下,也是举步维艰,很多中小商户纷纷退出,不再经商。

大商号想着如何偷税漏税,小商贩则经营不下去,整个国内的商业环境遭到破坏,自然商税的收入不理想,而且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导致农田被淹,百姓生计被断,只能四处逃难,田税和人头税税收更是无从收起。

梁朝作为一个统治不过二十来年新王朝,没有时间的积累国库自然不会很充盈,在错误的政策下无论是田赋、商税、市税或关税都没有达到皇帝预想中的要求,国力日渐衰落是个必然的结果。

祁家上位可能情况会大大的不同,因为祁家作为经商世家,即使被梁朝皇帝抄家,但能在短短六年中东山再起,可见其隐藏的实力如此雄厚,积攒的家业多么庞大。

有强大经济基础的朝廷,自然不会目光短浅的盯着商户的口袋,相信骨子里有着经商血液的祁家,会留给手工业和还未蓬勃发展起来的商业足够的时间,让其茁壮成长,那时才有可能达到以商养农,天下富足。

第84章 江山定(七)

忙碌起来时间过的飞快, 眨眼的功夫便到了正午,分到蒲阳司的有三位官员, 都是年前一起出公差的人,大家早已彼此相熟。

江沛犹豫着要不要回家看看兰香和女儿, 可自己没有交通工具, 中午上司给大家留的休息时间不多, 往返时间不够。

这时正好一起做事的两位同僚喊他一起到府衙近旁的馆子吃饭, 打消了他回家的念想。

“还是咱们好啊, 不用再花费气力搬家挪窝, 不少人都在驿馆暂住呢。听一位知交好友说, 上面的人准备把府城向外扩建三十里, 另建几条街道, 不然这多人往哪住啊?只是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位置。”

因知州衙门的官员突然多起来,连带着附近酒馆食肆的生意都好起来。三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悄声的说起彼此听到的一些传闻。

不只是他们,整个酒馆里热闹喧哗, 食客们情绪高昂的讨论着蒲阳城有哪些新变化, 总结起来就是蒲阳向好,每天变得不一样。

“听说云灵寺的檀缘山人到长平城外仔细看过风水了,说是龙气南移,蒲阳才是龙兴之地啊。”

江沛听了这些谣传忍俊不禁, 他也不知为何祁家会舍长平而取蒲阳,可能是有其它方面的考虑吧,也或许真的什么山人说的龙气南移, 自己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想着自己不会写策论,等资料审阅完后,就要写总结和策论了,面前的这两位可是正儿八经参加过科举,中没中过进士不知道,但举人肯定是中了的,他们必定熟知策论的相关内容。

于是趁着吃饭的闲聊时间,态度诚恳的向两人虚心请教,反正大家都知道以前自己只是祁家商号里的账房先生,连考场的大门都不曾踏过,只是走了狗屎运,勉强算是祁家的老人,有着从龙之功。

“小江大人太过谦虚,于策论可能你不及我俩,可在算术上我们是比不得你的,明日我们每人给你找几篇范例你好好研磨一番,再照着作几篇,我和顾大人帮你看上一看。勤练习,时日一久,以后自然难不倒你。”

为官者多数是人精,虽然祁越表现的丝毫不明显,但众人还是觉察到他对非祁氏子弟江沛的看重,导致一些人对他的身份产生好奇,通过各种渠道把他以往的事迹打听的清清楚楚。

打听的结果很常见却很励志,概括一句话就是穷屌丝泥腿子逆袭记,不过和江沛一起共事几个月,不得不承认他算术确实比他们都好,工作效率高并且为人又低调不倨傲,很乐意同他交好,对他提出的这点小事情,自然会帮忙的,毕竟术业有专攻。

江沛对同僚释放出的善意,欣然接受,为表示感谢,他主动出钱请他们吃中饭。最高上级离开后一整天都没在厅堂里出现过,只有杨明睿中途来过两三次,视察工作进展。

大家要查看的资料是从长平户部的存档室里押调过来的,全都是梁朝户部的官员仔细认真的整理过的,其中还有详细的批注,因此虽然量多,却并不杂乱无章,重新整理。

下雪不冷化雪冷,办公的厅堂里有木炭燃着,一点都不觉得冷。下工后看着大家一个个的接过小厮贴心递上来的暖手炉,躲进自己的马车里,踩着因结冰有些打滑的青石板路,迎着冷冽的晚风的江沛觉得口中发苦。

作为一名从现代穿来的非土著居民,还没土著会享受生活,真是脑子秀逗了。

为了能快些回家看女儿,不自觉的加快步伐往家赶,想想自家的小棉袄,心情又变的舒畅起来,新年第一天万家灯火明。

到家时,江沛发现家中异常的热闹,听到季氏特有的高门亮嗓时,才直到刘大强一家也过来了,难怪如此。

“阿娘,暖暖妹妹怎么老是睡觉,她啥时候起来跟我们玩呀,好喜欢妹妹!”

“团团喜欢妹妹让你娘给你生一个,珍珠,你和三牛也该再要个了,年岁大了不好生养,当时兰香还不是不听劝,结果淘淘都七八岁了才有第二个。”

江沛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直奔堂屋看女儿和媳妇,都没拐进灶房去和三牛和刘大强打招呼,乐颠颠的走进卧室瞅见三个小鬼头,围在暖暖的摇窝旁看着沉睡中的小婴孩,兴致盎然的不时讨论着妹妹怎么样。

珍珠和季氏坐在床沿同已经开始坐月子的兰香拉着家常,笑意融融。

见女儿在憨睡着,房里又都是女人孩子,笑着摸摸几个熊孩子的脸蛋,和兰香她们说两句话便去了灶房,闻到菜香味时便猜到三牛在掌勺。

“江老弟回来啦,嗨,你真行,鱼跃龙门转身成了官老爷!”刘大强并没因江沛现下在官府做事,态度大转变,而是还像以前一样大大咧咧的和他交谈。

这让江沛感觉很好,他不希望因为自己在官场做事,身边亲近之任对他的态度变的小心翼翼。

“刘大哥,年前生意咋样,怎没让大宝过来一起吃饭!”家里的灶房是两小间连在一起的,外面有个小饭厅,放置着吃饭的桌椅,里侧是灶台。

三牛在炒菜,刘大强一旁帮忙发下手看着锅灶,江沛不好意思大爷般的坐着等吃,于是拿起抹布用温水打湿开始抹桌子。

他们没搬离海棠巷时,两家因三个孩子在一起玩,关系走的特别近,自家儿子黏他家的大宝,常常是人家的小尾巴,江沛也挺喜欢大宝的,家中没看见他,以为刘大强和季氏因大宝年岁大了,不方便过来没让跟着,才有此一问。

“刚从学堂结业,非要吵着去军营从戎入伍,要不是大过年的我非拿鞭子抽他一顿不可,这小子听风就是雨。小时候觉得他比二小子懂事些,现在只会知道惹人生气,还不如二宝呢。”

刘大强提起他那个倔的像驴一样的大儿子,哀声叹气的。

“从戎入伍?年岁还不到吧,听徐校尉说要满十六岁才行,跟大宝说等他到了十六岁再跟你提这事,先让他在店铺里磨磨性子,再过两年兴许就不这样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