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公府庶子的科举之路(2)

作者: 顾三郎 阅读记录

顾桓突然明了,这就是穿越架空版的红楼梦呀,顾林是那宝二爷,自己就是那“小冻猫子”贾环!

这可真是个令人心塞的认知。顾桓心中吐槽,行动却一点不慢,垂着头说:“不与二哥相干,都是意外。”

“好了,看你们兄弟和睦,我就放心了。”顾琏看着眼前的兄友弟恭,欣慰地笑着,心道,三郎经此一事,倒是沉稳了许多,若是往常,即使嘴上说着无事,脸上也难免带着愤愤之色。

不仅顾琏,在座诸人心下都诧异顾桓的转变,只有闻氏暗暗心痛,这个孩子一病醒来,竟连性子都变了,可不是受委屈了嘛!

杨夫人不动声色,这小子倒装模作样起来,难不成心里还是不平?

顾楚向来不大将这个小家子气的庶弟放在眼里,此时有些惊奇,也不过略瞟了一眼。

父子几人说了几句话,顾琏、顾楚就要出门上衙了,顾林、顾桓连忙起身相送。

顾琏、顾楚出了门,却见老夫人身边的一等大丫鬟碧鸳走了进来,先对杨夫人道了万福,又给两位公子请了安,才对顾桓说:“老太太今日身上不好,夫人、公子不比去请安了。”

杨夫人、顾桓等人都束手听着,待碧鸳说完,才连忙问了老太太身体状况,得知不妨事才松了口气。

碧鸳又对顾桓说:“老太太得知三公子大好了,高兴得很,命奴婢给公子送来一块平安无事牌,保佑公子平平安安。”

说完,捧出一块四四方方的玉牌。

顾桓瞧那白玉牌,色泽温润,白璧无瑕,是块好玉,连忙道了谢,双手接了过来。

杨夫人笑道:“这可是老太太的珍藏,可见疼你,你可好好收着吧。”

顾桓低头称是,疼不疼的,天知道呢,反正东西是好东西,不收白不收。

第2章 立志

赏星阁是葳蕤院中的一座小楼,原本府里的小少爷满八岁之后都要搬到葳蕤院住,顾楚前成婚也住在这里,成婚后搬到了东边的栖梧院。至于顾林,因老太太疼爱不舍,至今仍住在老太太瑞恩堂的跨院。

因此这诺大的葳蕤院如今只有顾桓一个主子住,倒也清净。

顾桓回到了赏星阁,丫鬟们就端着早膳过来。一碗鸡丝粥、一小碟莼菜、几样精致的小点心,鲜肉小笼包,水晶虾饺,红豆糕冒着丝丝香烟,顾桓看着觉得更饿了,坐着吃了起来,他吃得很仔细,细嚼慢咽,速度不慢却没发出什么声响,是受过良好教养的样子。

饭毕漱了口,才喝了两口茶,就见闻氏走了进来。

“三郎用过早膳了?胃口可好?”闻氏温柔地问着。

顾桓站起身,等闻氏坐下才跟着坐下,点点头说:“挺好,粥都喝了,还用了几样点心。”想了想又说:“我晚上想喝牛乳,每日早晚都要。”

闻氏笑了笑:“这不算什么,吩咐下去就是。”

顾桓心下一松,看来闻氏还有些脸面,这国公府庶子的待遇也不错。早上梳洗时,他在镜子中看了看如今的形象。

一个瘦弱的少年,面色有些苍白,五官生得倒不错,长眉杏眼,鼻梁挺直,顾盼间颇有些神采。过去这双眼中常有抑郁之气,如今取而代之的却是坚毅和朝气,看起来判若两人。

只是身高却比早上见到的顾林矮半个头。幸好年纪还小,现在开始努力还来得及。

将来无论读书习武,总得有个好身体。顾桓想到在地府时,阎君怜他大好年华却因救人枉死,祖上又有乱世救民的无上功德,特传他一份《无名诀》,据说练了能强身健体,若是资质好、悟性高,练至先天境,以武入道也未尝不可。

顾桓心中神往,年轻人,谁心中没有个武侠梦,幻想着路见不平一声吼呢?

闻氏看顾桓有些神游太虚,轻声说:“你身子还虚着,好生歇几日,暂且不去上学吧。”

顾桓点点头,正想趁两日熟悉府中环境和原主的学习进度,以免露了怯。

看着闻氏关切的神情,顾桓心中一暖,前世的父母已经再也见不到了,眼前的女子虽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却是他的生母,想到记忆中,她为了照顾小顾桓,已经好些天没有好好休息,眉宇间都带上了沧桑之色,他不禁有些感动。

“我已经好了,姨娘放心吧,您也好好休养休养。”顾桓看着闻氏与自己相似的柳眉杏眼,笑道:“姨娘年华正好,可要好好保养,就是父亲看着也欢喜。”

闻氏听了俏脸微红,嗔了顾桓一眼:“坏小子调笑起姨娘来!姨娘都是半老徐娘了!”

“姨娘不老,姨娘最好看了!”顾桓看着闻氏,诚挚地说。

母子俩说说笑笑了好一会话,闻氏才出了门,招呼大丫鬟莲萼、兰英吩咐了好一会,又交代小厮点墨去学里请假。

闻氏是良妾,比顾琏的其他两个妾有体面。只是她是外头来的,人脉上就不如家生子抬上来的两个贱妾,但她素来温柔平和,从不调三窝四的,下人们不论心里怎么想,面上都给她留几分面子。

顾桓坐在绮窗前,看着闻氏在小道上渐行渐远,才回到书桌旁,翻了翻原主的功课。

小顾桓的字尚显稚嫩,力道不足,却也整整齐齐。记忆中,学里的先生常说小顾桓读书没有天分,不如顾林有灵气。

小顾桓心中不服气,觉得先生偏心,读书更是刻苦,成绩却仍是平平。

顾桓微微一笑,从前他学书法的时候,老师也这么评价过他。天才固然好,可这世上哪儿来那么多天才?更多的不过是平凡人。为人师表却这样一副遗憾的口吻,好像不是天才就有罪一样。这些人难道都没学过教育心理学吗?这样打击一个小孩子,孩子们留下心理阴影甚至自暴自弃怎么办?

好在顾桓如今的心理是成年人,对此不过一晒。

顾桓提起笔,写下了两个字“科举”。这字峥嵘锋锐、意气风发,是属于顾桓的字,如他的人一般。

这是他整理好记忆后,立下的第一个志向。

诚然,作为国公府的公子,他就算读书不成,也不算什么大事,如他的三叔、四叔一般,捐个功名,补个外地小官,背靠国公府的大树,也能慢慢升上来,他的四叔不过三十五六岁,前不久升了从五品的甘南州知州,比许多进士出身的寒门子弟升迁都快。

就是不做官,如后廊上依附而居的族人一样,讨好嫡支,打理族中庶务,也比寻常官员进项高,一位正七品的县令,主政一方,月俸七石五斗粮米,折合1370斤米左右,按照顾桓前世的米价,月薪约人民币五千元左右,够做什么呢?

就是国公府的门房,每月得的孝敬都不止这个数,更别说那些大管事。

族中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看不起那些“穷官儿”。

顾桓当然不会这么想,“万般皆小品,唯有读书高”,在这个时期,没有比科举更能改变命运的渠道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有科举进士,将来才能有立身之本,才能不依托国公府。

顾桓可不觉得依靠国公府庶子这个身份,就能实现阎君口中的“一世荣华”。

顾桓想了想,又在纸上写下“习武”二字。

古代科举,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如蒲松龄那样的大才子,十九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得了个“小三元”,少年英才、名震一时。以后却屡试不第,直至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

若是时运不济,皓首穷经、蹉跎一生也不出奇,尤其顾桓又是个没什么天赋的人。

所以……习武也不能拉下,定国公府是武将出身,若是武艺出众,选入禁卫军也是一条出路。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顾桓拿起两张纸,随手撕碎,扔入废纸篓中。

这时,小厮点墨从学里回来了,看见顾桓写废了纸,笑嘻嘻地说:“三公子不想写字,不如出去走走?二公子的书童扫红说镇南侯府的海船回国了,咱们去奇巧居看看有什么新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