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这竹马有毒!(13)

作者: 昆山玉 阅读记录

“那他胆子可真够大的,光天化日的,也不怕事没干成,反而把自己搭上去了。”江栋哼了一声。

杜氏道:“他原也谨慎,这不是看前些日子咱们把孩子看得紧,他没找着机会下手吗?因为最近我们县风声紧,他的同伴催着他赶紧走,原本他想再拐两个就走的,谁知你们就不巧撞上去了。”

“那他也不怕被县老爷抓住吗?”江月儿听到这里,忍不住插了句嘴。

杜氏竟没斥她乱插话,接着道:“他怕什么?陈大人这回都审出来了,这人在家乡犯了好几桩命案,活到现在已经赚了。再杀个把人根本不在话下。”

再,再杀人?!江月儿吓得一哆嗦,不敢说话了。

杜氏趁机吓唬她:“所以,阿娘平日不许你们随便出门,不许你们跟生人说话,那都是有道理的。看你以后还敢不听阿娘的话!”

江月儿想起那天看见弟弟被人扔进水里的那一幕,直着眼睛,脸彻底白了。

江栋赶忙将女儿揽进怀里抚着她的背安慰,埋怨道:“在孩子面前说这些干什么?”

杜氏也有些后悔自己说过了,赶忙展开手掌,道:“陈大人还托刘捕头给我带了这个东西。他说这是那个丁二交代的,他们掳来衍儿的时候,从他身上搜到的。”顿了顿,又道:“难怪丁大说不出衍儿的来路,原来孩子根本不是他拐来的。”

这东西指肚长短,是一枝白润通透的小玉笔。

江栋托起这枝玉笔,却一皱眉:“怎么这块地方花了?”

杜氏一错牙,恨恨道:“这丁二倒有些见识。他见这枝小笔上有一处与其他地方不同,猜测这地方必是什么徵记,他怕有人见到这东西认出来,便想着把这徵记磨了再出手。”

江栋叹气,把笔递给对面伸着脖子急得恨不得跳起来抢的杜衍,道:“你多看看,看还有什么能不能想起来的。”

杜衍捧了笔,向江栋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一个缺了一点的“雇”字跃入眼帘。

雇?

作者有话要说:

慢慢来,谢谢大家留言哈,这几天比较忙,等我有空回

第12章

半晌,杜衍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你再想想嘛。”江月儿歪着脑袋同他一道看那笔,倒比他还着急的样子。

杜衍摩挲着温凉的笔杆,舍不得递还出去:“阿婶,我能把它再留些时日吗?每天放在身上,兴许哪天我就想起来了呢?”

这孩子,很少一口气说这么长的话。

杜氏心中怜惜,柔声道:“这原本就是你的,你收着便是。”

杜衍却迟疑了一下:“行吗?阿婶,这不是证物吗?能让我拿走吗?”

杜氏一怔:“你怎么知道证物不能随便拿走的?”

杜衍也一愣:“我,我不知道,就是,就是觉得该这么说,突然就说出来了。”

杜氏与江栋对视一眼,江栋温声道:“拿着罢。既然刘捕头送还回来,说明这枝玉笔衙门已经用不着了,你好好收着,没事的。”

杜衍便笑了,他侧过身体,想将玉笔搁在枕头下面。却是牵动伤口,痛得低哼了一声。

这孩子说来也幸运,那日丁二原想置他于死地。本意是捉到人便一刀攘了,偏听到有人喊捉拐子,以为事败,急得一时没掏出刀来,后头严家人来得也快,匆忙间胡乱捅了他一刀,却正好捅到他胸腹中央,那一处巧揣着一本书册。被书一挡,就只是受了点皮毛小伤。

杜氏替他放好玉笔,与江栋道:“这些日子咱们家三灾八难的,出了这么多事。我琢磨着,待过几日你们身子好一些,我们一家子一道去香山寺烧个香去去晦气吧。”

江栋闭上眼睛养神:“这些事你安排便是。”又问道:“那个丁二说了,他是在哪拐到的衍儿吗?他是哪一家的孩子,可有眉目了?”

见两个孩子眼也不眨地望着她,杜氏竟有些不忍心:“他说他是在扬州一个码头捡到的衍儿,当日他趁着衍儿身边大人不在,便把他抱走了,也不知衍儿是哪家的孩子。”

码头?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打听到扬州,也不能确定杜衍就是扬州人。何况,杜衍从到他们家,说的就是一口纯正的官话,从口音上也不能判断出他的来历。

江栋道:“罢了,等严老爷回来后,我托他帮帮忙。慢慢寻访着,总有能打听到的一日。”

两个孩子眼中便露出希翼的光来,江月儿还认真地叮嘱杜衍:“那你可要把玉收好啦,不然,你爹娘找到你,问你,阿敬,咱家的玉你还收着吗?你回一句,我把它弄丢啦,那你爹娘得生气啦。”

杜氏又看了江栋一眼,夫妻二人都知道,这话也就是安慰安慰两个不知事的孩子。

扬州码头舟来船往,一天少说也有数十百艘船在此停泊周转,有数千万个旅人途经此地,想要找到一个极可能不是本地人的男童家人,无异于大海捞针。要不怎么拐子会选在此地下手?

但两个孩子对杜氏那日的话一个比一个重视。

那天江月儿说话时杜衍虽没吱声,但在江月儿说“阿敬,我娘说,不吃青菜的孩子长不高”时,杜衍还不以为意,她后面又加上一句“要是你爹娘找到你,万一问你一句,阿敬,是不是江家人对你不好,你才没长高?那我阿爹阿娘不是冤死啦?”时,杜衍只好皱着眉头夹一根青菜,裹着米饭胡乱吞下肚去。

江月儿很快发现了“阿敬爹娘”的名头有多好用。

除了吃饭时能叫阿敬乖乖地不挑食,便连习字时,只要她说一句“阿敬,天黑啦,别写啦。你阿爹阿娘不想你瞅坏眼睛吧?”,杜衍只好乖乖地洗了笔合上书,来跟她一道玩九连环。

甚至有时候他不愿意帮江月儿做针线,江月儿搬出“阿敬爹娘”来,说一句“你爹娘肯定喜欢爱帮人的好阿敬”,十回里总有八回能如了她意的。

总之,江月儿这个姐姐当得越来越有派头啦。

便连家里新请来的婆子白婆背了两个孩子都跟杜氏说笑:“咱们家的月姐儿是越来越有范儿了。”

杜氏站在厨房里,给蜜汁甜藕浇上一勺渍糖桂花,笑问:“怎么说?”

“衍小郎多聪明的孩子啊,也对咱们小姐心服得紧呢,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杜氏微微一笑:“白婆,你这是只看出了一条。你只看月丫儿天天对衍哥儿呼来喝去的,没发现每回衍哥儿听月丫儿话,都不是白听的吗?”

白婆细思一回,惊笑道:“还真是!昨儿个月姐儿叫衍小郎给她做竹蜻蜓,衍小郎都叫她先背了一首诗哩。衍小郎比我想得还聪明,月姐儿觉得衍小郎是个听话的弟弟,衍小郎却是在变着法儿地叫她读书呢。”

白婆知道江家夫妻俩都是性情宽厚之人,跟她说话也就没那么些思量,过了一时又问:“娘子真要帮衍小郎寻亲吗?”

杜氏看她一眼:“你以为我说笑不成?”

白婆笑道:“我哪会这么想?只不过,扬州离咱们杨柳县那么远,人海茫茫,可要怎么寻才是?”

杜氏便叹道:“骨肉离散是人间惨事,衍哥儿被养得这样好,说明他父母在他身上亦是浇铸了无数心血。如今他丢了,家里不知会怎样摧折心肝。我总想着,若是月丫儿也遇到这样的事……将心比心,我们是无法坐视不理的。寻不寻得到,总要试一试。”

白婆恭维道:“娘子家真是婆子我见过的一等一的善人,衍小郎真是有福份。”

杜氏淡淡一笑,转了话题:“白婆,你看着,衍哥儿脸上的疤是不是淡了些?”

“淡了不少啦,我昨天出门的时候碰到隔壁的王氏,她还说,看不出来,咱们的衍小郎长得还挺俊,等脸上的红印全去了,一定是咱们十里街最齐整的男娃。她还酸月姐儿,说月姐儿捡了老大便宜呢。也不想想,前几天她还跟我说怪话,笑娘子不会操持家计,拣了个压手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