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年前我是你(人鬼情系列之二)(18)

元歌不欲在这个问题上多谈,顾左右而言他,忽然问我:“唐诗,你是不是遇到感情问题了?”

我一愣:“为什么这样问?”

“早就想问了,可是怕你难为情。”元歌猜测着,自问自答,“总不会是因为小李吧?我看得出他很紧张你。可是如果是他,你应该没这么烦恼才对。”

我犹豫了又犹豫,终于说:“元歌,我爱上一个男人,一个令我望尘莫及的男人。”暗恋使我的心已经抑郁到了极至,如果再不倾诉,它就会像充过头的气球一样爆掉的。而且,我也实在需要朋友的忠告。

可是元歌似乎丝毫没有感受到我的痛苦,她轻快地笑起来:“望尘莫及?你用了多严重的一个词?有什么样的男人可以令唐诗望尘莫及?你年轻,美貌,富有,并且真正高贵可爱,你才真是让男人们望尘莫及呢。”

“别夸我了,元歌。”我苦笑,心如死灰,“他是个……结了婚的男人。”

“有妇之夫?”元歌沉吟,“这倒真是难办。可是,你弄清楚自己是真的爱上他了吗?或者只是爱上他的已婚?”

“什么意思?”

“我是说,会不会他根本没有你想像的一半好,只是因为你明知道同他没有机会,才会在来不及想清楚之前已经被自己的这种失落感和绝望感打败了,于是稀里糊涂地投入到失恋的痛苦中去。事实上,如果他真的未婚,说不定你还看不上他呢。”

元歌娓娓地分析着:“我有好多朋友都是这种情况,总觉得年轻男孩子不够成熟稳重,又没有事业基础,所以轻易地爱上已婚男人。实际上,他们也并不一定是真的优秀,而只不过在婚姻的磨练中消除了所谓男孩的青涩,较会避短扬长罢了。依我看,李培亮是个很好的对象,又对你一往情深,不该辜负了才是,至少,也该给人家和给自己一个机会呀。”

我摇头:“如果没有遇到张楚,也许我会同李培亮走得更近一些,就像你说的,至少会给彼此一个机会。可是现在不可能了。我已经见过了张楚,就不会再注意到别人的存在了。”

“舍鱼而取熊掌?”元歌盯着我,“可是你真的想清楚谁是鱼谁是熊掌了吗?”

我也注视着元歌,认真地说:“不是鱼与熊掌的问题,也不是舍谁而取谁,因为根本没有选择。选择是比较的结果。可是,我不会把张楚同小李比较,我不会把他和任何人比较,因为,他就是最好的了。”

元歌严肃起来:“唐诗,你是真的在爱了,还爱得这么狂热。实话说,我没有体会过你所说的那种爱情,如果我爱上一个人,一定是因为比较起来他最够条件。但是,我也觉得,你说的那种爱情很美。既然这样,那就去追求呀。婚姻算什么,可以结就可以离,是有眼珠的男人都会爱上你,我才不相信他不为所动呢。虽然我没见过他老婆,不过,我也想不出会有什么样的女人可以比你强。我是男人,我也选你。”

“可惜,你不是男人,就算是,也不是他。”

“我不是男人不要紧,他是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一定会爱上你。不信,试试看。”

元歌的话让我又一次心动了。

婚姻是什么?如果是一张密密织成的网,再韧再细,也有漏洞,也可以一刀剪断;如果是一堵厚厚的墙,再高再坚,也有门可通,别人能进去,我也能进去;如果是一季无雨的冬天,再冷再长,也总会春暖花开,而我,就要做他婚姻结束后的新春阳光。

忽然之间,我那样迫切地,想再见张楚一面。见到他说什么,我没有想过,我只知道,如果见不到他,我会死。

病刚好,我就再次来到张楚任教的大学,没费什么力就打听清楚了他的课程,很巧,现在正是他上课的时间。

我按照校工的指点找到教学楼去。有风,吹在走廊里,空空荡荡的。我站在阶梯教室的门外,听着张楚的声音从教室里断断续续地传出来,整颗心也空空荡荡的,好像随时会化烟化灰,被风一吹就散了。

隔着窗玻璃,我贪婪地注视着他的英俊得出奇的侧影,那样瘦削,那样挺拔,像阿波罗神。

大概是在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神话演义一节,他说:“中国古代神话,都是些很寂寞的故事,有种悲剧精神,像夸父逐日,像女娲补天,像嫦娥奔月,像精卫填海,充满孤独的意味……”

我将背贴在墙壁上,哭了。

我爱他,无可救药地爱着他,爱他说的每一句话。他总是可以这样深刻地打动我的心,用敬重和绝望将我充满。

女人对男人的爱里总是掺杂着崇拜的因素,而从小到大,我只崇拜过两个人,张国力,和张楚!

爱上他,是我的命,就像逐日是夸父的命,而补天是女娲的命一样,不容回避。

当我遇到他,就是小鸟遇到猎人,或者花朵遇到春天,适时绽放。

我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下课铃声响了,我不等他走出来,就转过身,逃一样地跑掉了。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找了他这么久,等了他这么久,可是,现在他要出来了,我却怕了,所有的勇气在瞬间消失,什么剪断家庭的网,什么打破婚姻的墙,我根本就是个爱情的逃兵,完全没有能力进攻。

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只觉得心空得要命。没有爱情的女孩是一朵冬眠的花,找不到春天的方向。

站在马路边想了又想,无意中看到站牌上写着“琉璃厂”的字样,便无意识地上了车。也罢,琉璃厂是北京有名的古玩街,同我也算行内,可是听说了那么久,还没有去逛过呢。反正闲着无聊,索性见识一下也好。

我沿着长长的琉璃厂古玩一条街缓缓地走,一家店一家店地浏览着,漫无目的。

在一家旧壶专卖店里,我看中一把紫砂壶,上好煅泥制成,因为时代久远已转为栗皮色,黄铜包镶,轻轻敲击,其声如罄,壶底款识已经模糊,但依稀可见“明万历”的字样。向老板问价,却说是非卖品。

“那为什么?”我发了拧脾气,托着那把古朴雅致的旧壶,不肯放手。

“说起来很没面子的一宗事儿呢。”老板慈眉善目,很是善谈,“关于这把壶可有个故事……”说到这里有意一顿,正是说书人的标准拿搪。

我赶紧做一个夸张的猴急表情:“什么故事?”长日漫漫,同老板聊聊天增加些见识也好。

“老板,说来听听好不好?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老板立刻笑了,慢条斯理地讲起来:“是这样子的:几年前,有两个漂漂亮亮的女孩子来琉璃厂逛,一眼看中这把壶,可是硬要说是膺品,并且举了一大堆理由,什么包镶不对呀,款识有误呀,说得我也迷糊起来,以为自己真是‘打了一辈子雁,倒被雁啄了眼’,没的说,压个狠价儿处理给那两位小姐了。事后,还懊恼了几个月,只差没得心绞痛。”

“卖给那两位小姐了?那怎么这壶现在又在你店里呢?”

“你听我说完呀,奇就奇在这里了——前冬里,其中一位忽然找上门来,向我赔了半天不是,说当初其实并没看准,不该讹了我,非要把壶白还给我不可。我一问才知道,原来买壶的那位姑娘年纪轻轻的,竟然一场大病给没了,走之前,专门托朋友把这壶还我,说是不然就于心不安,死不瞑目。哎呀我那个心呀,就是听不得这样的事儿,当时就掉泪了。所以呀,一是为了纪念那位姑娘,二呢,也是真对这壶的真伪没有准儿,于是乎,就把它当了一件摆设,不卖了。”

“这么传奇?”我瞪大眼睛,“那位还壶的小姐呢?后来你有没有再见过她?”

“没有,听说她不是北京人,那次来还壶,是专门替朋友还愿来了。哎,要是这么着,我倒又觉得这壶八成儿是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