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百年前我是你(前世今生三百年)(7)

他很认真地想了又想,忽然问我:“你今年几岁?”

“六岁。”

“好。再过十二年,等你满十八岁的时候,我就回来娶你。”

“真的?”

“拉钩!”

我伸出手。两只冻得红红的小手指勾在一起,拉过来,拉过去。

六岁,尚自情窦未开,却早早地许下了今世的白头之约。童稚的声音,奶声奶气,却十分庄严。“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

一百年,很长了。一百年都不反悔,那是定定的了。于是放心地松开手,向地上吐一吐唾沫,再用力地跺两跺。

不知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规矩,但是小孩子都信,历久沿袭。

而且还有信物,是他亲手雕刻的一个小小的木头灯笼,莲花型的,外壁不忘了刻上他的名字:那气壮山河的“张国力”。

然后我们就分开了。

夏天来时,我的家也搬了,一搬搬到台湾去,中间再也没回来过。

台北的冬天没有雪,我常常以为自己会忘记他,可是每每提起笔,他的名字就会自动浮起,于是,我会用心地在纸上一笔一画地描出:张国力。

字体童稚而执著,是刻意的模仿,他小时候的笔画。

张国力。生命中最初的文字,一生一世,忘不掉。

而那个木头木脑的小灯笼,更是刻不离身。

那是媒定。一个八岁男孩给六岁女孩的媒定。在大人的眼中它也许只是一时之兴的玩物,可是我信,我永远记得那句“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的誓言,那是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更加诚挚真切的,它们就像张国力的名字一样,刻进了我的生命中,永不磨灭。

对雪灯笼的思念无时或忘,随着一天天长大,那种思念的意味渐渐多了别的含义。台湾的孩子早熟,早在初中已经开始学大人拍拖。当同学们都在精心实践自己的初恋故事时,我却将自己紧紧地封锁起来,抱着我的木灯笼苦苦地怀念小山村里的婚约,我告诉同学,我早就有未婚夫了,他的名字,叫张国力。他说过十二年后会来娶我。他到过许多地方,会很多本领,会讲故事,会打架,战无不胜,他说的话,一定算数。

他说过,十二年后,会来娶我(1)

可是现在,已经十七年过去了,他回去过那落雪的小山村吗?他还记得那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傻丫头吗?如果我带着我的木灯笼来到他面前,他还会履行当年的约定吗?

蜡烛的泪已经滴干,烛焰叹息地摇了摇头,熄灭了。

不知道今天晚上会做一个怎样的梦,不知道那个梦中的男人在今夜会不会终于回过头,他的样子,像张国力吗?长大的张国力,会是个什么样的英俊青年呢?

我把木灯笼抱在胸前,睡着了。

再见到小李时,他问我:“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那两位女经理呀。有缘吧?难缠吧?”

“的确让我见识匪浅。”我笑,又忍不住勾起心事来,“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和她们不是第一次见面,好像早就认识似的。”

“成语里管这种交情有个现成的形容,叫做‘一见如故’。”

“不,不是‘如’故。”我摇头,“根本就是故旧重逢,我可以清楚地说出她们的某些特征,比如宋词是左撇子,而元歌喜吃甜食。我坚信她们就是我梦里的人,或者,是前世相识。”

“你们女孩子就是喜欢故弄玄虚。动不动就是什么梦中人呀,前世今生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小李不经意地笑,“不就是名字相似吗?巧合罢了。”

我不服气:“你听说过这样的巧合?”

“怎么没有?告诉你一个真实故事:小学时,我的同桌姓戴,叫戴小军。”

“没什么特别呀。标准大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的名字。”

“听我说完——有一次我们交表格,我无意中看到他父母姓名那一栏,父亲叫做庶本,就是‘以庶民为本’那两个字;而母亲姓于,叫文淑,就是……”

“文静娴淑对不对?这也没什么特别。”

小李的眼睛充满笑意:“这样分开来念当然没什么特别,可是你连在一起读读试试。”

“戴……庶本、于文淑……”我忽然醒悟,爆笑出来,“代数本、语文书!天哪!”

“你说巧不巧?”

“都不像真的。”

http://book.hqdoor.com(TXT下載 免費在線看 更多更全盡在虹橋書吧)

“千真万确,编都编不出来这样的巧事。最好笑的是,他父母做夫妻几十年都没发现这一点,还是被我无意中叫破的。”

“天哪!”除了叫天,我已经不会说别的。

“所以,生活中无奇不有,只不过,你看别人会觉得那是巧合,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以为天降大任于斯人,盲目自大起来。”小李胜利地摊一摊手,“其实,把巧合简单地看做巧合,就什么事也没有。”

听他这样说,又好像没有道理。我笑了:“今天来找我,安排了什么好节目?”

“游长城如何?或者去康熙草原骑马?”

“太远了,”我犹豫,“好辛苦,有没有近一点儿的地方。”

“那么,爬香山?”

“香山?不是说秋天的香山才好看吗?现在又没有红叶。”

“谁说香山只能在秋天看?”小李颇维护北京旅游业的声誉,“香山是属于四季美的那种,只不过满山红叶时更壮观而已。但是绿叶如荫的香山也很美呀,而且山下还有雕楼,有团城旧迹,有卧佛寺,有黄叶村,有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故居?”我立即来了精神。“我要去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故居在黄叶村。

黄叶村在香山脚下。

香山在北京城的西北角。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濒临闭馆,空气中有种苍茫的意味,总仿佛在催促: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小李还在买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踮起脚尖往园子里望,甬道上有个人影一闪,十分眼熟。他是……

哦,他是那天送我画报还帮我付车资的那个青年!我忍不住叫起来:“哎,你!”一边急追过去。

可是,看门人拦住了我:“你的票?”

“我的票?”我大窘,“正在买呢。”

好在小李及时举着票来救了我的驾,看门人还是给了我一个老大白眼:“买了票再进嘛,急什么?就差那么几分钟?”

我顾不得回话,拉着小李就往里跑,可是,庭院里草木稀疏,人迹杂沓,哪里还有那青年的身影。

小李问:“你刚才喊谁呢?”

他说过,十二年后,会来娶我(2)

“一个男人。”

“你梦里那个?”

“胡说。”我瞪小李一眼,“是在北京才认识的,还不知道名字呢。”

“他是欠了你钱还是长得特别英俊,让你唐大小姐这样紧张?”小李继续打趣。

我有些怅怅地:“他没有欠我钱,倒是我欠了他的。”

同那青年的失之交臂,让我突然发现,原来,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美好深刻,原来,我一直很希望再见到他。

我在人群中东张西望,脚下颇有点不知所之。小李抱怨:“你根本没心思参观,你是在找人。”我不禁抱歉:“不不,我很想好好参观一下曹雪芹故居的,想了好久了。”忙收拢心神,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庭院建筑,条幅楹联上,又特意到曹雪芹像前行了礼。

我不是一个拜神主义者,也没有什么偶像,但是,对曹雪芹,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仰、崇拜,视为神祉。从小到大,《红楼梦》看了无数遍,总是忍不住想入非非,怎么可以梦游大观园,同曹雪芹长谈一次,让他告诉我后四十回的真正结局呢?那种想法,常常令我心痒难挠,辗转反侧。

上一篇:忘情散 下一篇:你是夏夜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