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妃太鬼畜:夫君,求双修(158)

作者: 宫九格 阅读记录

伏生一脸紧张的看着自家王爷,生怕李挽澜再一次违逆圣旨。

李挽澜手中紧紧捏着一张纸条,旁边的书案上,是一道明黄圣旨。

这是皇帝下的第五道旨意了。

前三次都是密旨,让李挽澜快速回京,后两道却是明晃晃的圣旨,命令他即刻回京,不然便以抗旨之罪论处。

明宗陛下对李挽澜委以重任,让他做巡查钦差,如今一年之期已到,明宗陛下召他回京,有要事托付。

这一年间,李挽澜查了许多案子,对官场和道教上下都是一场整肃,期间破了不少疑案,悬案,民间给他起了个李青天的称号,可见百姓爱戴。

明宗的前三道密旨,颇有论功行赏,视他为肱骨大臣之意,但他屡屡抗旨不遵,后面两封圣旨言辞便激烈了起来。

可见,明宗陛下愤怒至极,已到极点。

李挽澜不肯回去,殷七七还没有找到。

刚开始,旬墨和殷七七那样扎眼的人物,自然有动静传来,他派出手下精卫尽数去找,一有消息传来,他便飞速赶到,却连殷七七的衣角也没有见到。

众侍卫很是惭愧,旬墨太过狡猾,他总能在他们确保万无一失,绝不会跟丢的时候,陡然间带着殷七七突然消失,淹没了踪迹。

对于殷七七,与她相处过的众侍卫,对她很有好感。

她很善良,甚至有点儿软弱可欺,不然不会明明那么厉害,却被自家王爷拿捏得死死的。

而王爷跟她在一起,似乎也没那么恃才傲物,遥不可及了,反而露出可亲可敬的一面。

他们内心呼唤着殷七七快点儿回来,自家王爷实在是太可怕了。

李挽澜捏在手中的纸条,是精卫传来的消息,在滇南似乎发现过殷七七的踪迹。

滇南,那么远的地方,殷七七怎么会去?

他长叹一声,一面是殷七七的消息,一面是皇帝的圣旨,这次的圣旨言辞狠厉,李挽澜知道,明宗陛下真的动怒了。

景阳王府上下三百余口人的性命,全在他一念之间。

“伏生,若是你,该当如何?”

伏生张了张嘴,眼眸中一片怜悯,想了想,老老实实道:“小的并不知道。”

李挽澜叹了一口气,道:“回京吧!”

一行人收拾行囊,极快的上了路,往京都的方向走去。

路途中,又传来了清华公主的消息,明宗陛下又为清华公主赐婚,这一次直接略去了询问清华公主意愿的步骤,皇后娘娘亲自相看的人家,随后明宗下了旨意,亲自定下了。

这次定的是,威武侯府次子武远莫。

而武家接了圣旨,强颜欢笑,背地里阖府悲戚。

没几日,传出武远莫太过欢喜,纵马上山打猎,却一时不察,摔落山崖,右腿落下了残疾。

威武侯府自知次子残疾,不配尚公主,自请明宗陛下收回旨意,明宗陛下震怒不已,将威武侯府降等处罚。

清华公主再次成了烫手的山芋。

月迎仙 第二百六十四章 忆故人

外间热议如沸,只是,这次的事情是威武侯府的过失,皇后虽然生气,却怪不到清华公主的头上。

只是公主难嫁,一次,二次收回赐婚旨意,本该郑而重之的婚姻大事,到了清华公主这里却格外艰难,如同儿戏。

皇后气愤难平,后宫嫔妃人人自危,即便位高权重如贤妃,也只敢顺着皇后说武威侯府的不是,说清华公主的可怜,不敢有半分不同想法。

而人人眼中那位可怜的公主,此时此刻却悠闲自在的看一个话本子,翻了几页,但觉无趣。

没有殷七七讲的故事好听。

那段显灵宫中并肩挨头,深夜共话的时光,竟然是她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她目光幽然,看假山寒水,思绪飘得很远。

老道姑从远处走来,她身形虽稳,脚下却快。

清华公主看出她有急事禀告,老道姑走来,低声道:“威武侯府二公子派人来回话,说他已遵照公主旨意行事,求公主勿忘承诺,成全他一片苦心。”

清华公主嗯了一声,道:“告诉武远莫,本宫一诺千金,叫他安心等在府中便是。”

老道姑低声应了,去转告来人。

三个月后,武远莫身上的伤已好了,只是右腿却一瘸一拐,虽不明显,但仔细看便看的出来,再不复往日翩翩贵公子的模样,令人惋惜。

他外出之时,偶然救了一名落水的女子,那女子是鸿胪寺卿宋修臣的千金宋羲荷,武远莫才大病一场,又见了水,一下子又病倒在床,宋羲荷心中过意不去,便来伺候他饮食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两下里都生了情谊。

事已至此,两家便议定了婚事,威武侯府被明宗惩罚,从一等侯府降到了二等侯府,两家也不敢顶风定亲,惹得明宗不痛快,便一切从简,快速订了亲,将亲事订到了明年,只盼明宗陛下忘了这件事情,两家安然结亲。

在结亲的过程中,爆出来一件事,宋羲荷并非鸿胪寺卿亲生,乃是宋修臣认得义女,生父生母乃是屠户,一朝染病死了,宋羲荷无依无靠,得宋修臣怜惜,才认了义女。

威武侯府心中觉得宋羲荷身份太过低微,配不上武远莫,武远莫却执意绝不相负,好在宋羲荷举止有度,若不说破,看不出是小门小户出来的女子,鸿胪寺卿再稍一施压,这件婚事便定了下来。

定亲之日,一个老嬷嬷来回禀清华公主,说,武远莫宋羲荷感谢公主成全之恩,愿终身听公主吩咐。

清华公主轻嗯了一声,便不再理会。

没几日,那老嬷嬷便被放出宫去,归乡养老,不知所踪。

那嬷嬷便是清华公主派去教宋羲荷礼仪的教养嬷嬷。

宋羲荷能成为鸿胪寺亲的义女,全靠清华公主的安排。

两人婚事已定,武远莫悬着的心总算安定了下来,他想起初见宋羲荷的时候,一见之下,如着魔一般难以忘怀,虽然这代价有些惨重,万幸她不嫌,他不弃。

李挽澜回到京城听到了两件大事,一件便是清华公主的婚事再次落空,另外一件便是刘意喜得贵子。

他回京第一件事,便是向明宗陛下请罪。

明宗陛下寒着脸,看了一眼跪在御书房中的李挽澜,又继续处理奏折。

李挽澜静静的跪着,纹丝不动。

大太监在旁边伺候,不时的为明宗填茶换盏,大气也不敢出。他伺候过明宗多年,知道明宗此时是怒到了极点。

景阳王这次错的太离谱了,陛下乃是天子,天下第一人,谁敢忤逆他,景阳王竟然五道旨意才催了回来,这般藐视皇权,陛下怎能不震怒。

日落黄昏时分,到了用膳的时候,明宗陛下路过李挽澜身边,脚步停住,居高临下的看了他一眼,道:“景阳王乃天下第一才子,说文解字,天下第一,既然如此,便上一道折子,说一说,什么是为臣之道。”

李挽澜低声应是。

明宗陛下冷哼一声,走出门去。

李挽澜已跪的麻木,稍一用力才站了起来,那膝盖僵硬,仿佛不是自己的。

可是,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人,不在京都。

李挽澜的折子次日便到了明宗陛下书案,明宗陛下打开一看,但觉文采斐然,华章丽字,天下无双,心中暗叹,这样的大才辅佐刘意足以,只可惜却有些桀骜不驯,恃才傲物。

他拿着奏折想了半晌,又猛烈的咳嗽了起来。这次却觉得胸肺都要咳出来。

大太监小心翼翼的拍着明宗陛下的后背顺气,小太监赶紧端上茶来。

明宗陛下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喷在了李挽澜那道文采天成的折子上。

大太监尖利的声音穿破御书房的上空。“快请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