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夫(281)

223 圣旨到

一想到此处,刘统勋便觉得老脸上无光。

最近他那孙子借故在家中安心准备殿试,是连门儿都没敢出。

哎。

刘统勋幽幽在心里叹了口气。

那边又听乾隆讲道:“朕不是不打算赏他,只是暂时没想好要怎么赏罢了。”又或者说,原先想好了的,但没料到这个和珅竟将此事办得这样漂亮,是以原先的赏赐,必然是够不上的。

乾隆话音刚落,忽然想起什么似得,望向一侧的沉香木大架落地镂空屏风后,问道:“永瑆永琰,你们说说该怎么赏这个和珅?”

两位皇子闻得此言,即刻自隔间中行了出来。

和珅来之前,永瑆正在奏事,永琰则是来由乾隆检查功课的,见和珅前来复旨,二人便暂时移步去了隔间坐着。

二人先是向乾隆行了一礼,永瑆便赶在了前头答道:“回皇阿玛,儿臣以为此案虽然难办,可到底也算不上什么大案子,皇阿玛若真要赏这个什么和珅的话,赐些金银布帛以示嘉奖便是。”

乾隆闻言睃了他一眼,嘴角边微微展露了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意,令人辨不出喜怒。

永瑆见状略有些忐忑。

可颠来倒去,他也没觉得自己哪里说错话了。

“永琰呢?”乾隆一面重新将和珅递来的折子翻开,一面漫不经心地问道。

到底年纪还小,不指望他能说到点子上去,只是想从中试一试他的辨识能力。

永琰悄悄抬眼打量了乾隆一眼。

近来皇阿玛也偶然考过他几次,可不外乎都是些功课上的东西,像今次这般涉及朝事,还是头一遭。

所以……他必然不能够出错。

他的见识还不如十一阿哥来的广,但是十一阿哥方才的回答,皇阿玛显然并不满意。

见他迟迟未作答,十一阿哥眼中盛满了不屑与嘲讽的冷笑。

连个问题都不敢回答的胆小鬼,额娘竟还提醒他在皇阿玛面前要多多提防这个小屁孩儿。

没听着回答,乾隆仍未抬头地道:“答不出来便罢了,回去温书吧。”

本没寄什么希望,故而倒也谈不上失望。

“回皇阿玛,依儿臣拙见——”永琰强压下紧张感,抬起头来道:“不妨赏他个一官半职。”

乾隆闻言收下翻阅的动作一顿,抬眼看向他。

“他如今正职为御前侍卫,提拔他做侍卫统领么?”

对上他睿智而看不出真实情绪的一双眼睛,永琰不禁握紧了垂在两侧的手掌,鼓起勇气答道:“儿臣认为,他更应当做个文官。”

“哦?”乾隆笑了一声,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一旁的永瑆也忍不住发出一道冷笑。

真是黄口小儿,信口开河啊。

“早前儿臣便听闻过这个和珅在咸安宫官学中便是个文采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今又将这案子办得滴水不漏,可见其确是个有能力之人,故而儿臣认为……应当人尽其用。”

永瑆闻言更加不遮掩脸上的嘲笑之意。

乾隆眼底神色却微微变了变。

他凝神打量着站在下面的永琰。

不过就是个九岁的孩子而已,回答时略有些胆怯退缩,此刻更有几分紧张之色。

“你把和珅写得这道折子拿回去读一读。”乾隆既没褒贬两个儿子的回答是好是坏,只是忽而对永琰讲道:“此人文采确实极好,折子写得比文章还值得细读,你好好学一学。”

说着,便让一侧的太监高云从将折子递到了永琰面前。

永琰双手接过,连忙应道:“谢皇阿玛,儿臣必当细读。”

……

两日后,京城又遇着了阴雨天。

丁子昱只庆幸好在这场雨水来的不算太大,刚修过的屋顶还勉强扛得住,不至于像上次那般致使漏雨,将他半箱子书籍都泡了去。

此刻他坐在摆设陈旧的堂屋内,正望着手中的荷包出神。

荷包之上绣着君子竹,里面装着些碎银子,但他从未动用过。

之前还有一纸折了一道又一道的回信。

信已经被他焚了,可其上的内容他却至今都记得一字不差。

他当初考场失意,万念俱灰,因不想再令她心怀牵挂羁绊,便写了那封信给她。

她便回他,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他不要放弃初心。

言语间,算是默认了他所说的日后不必再有往来之意。

可那之后隐约便听闻她病了一场,至今也不知可转好了一些。

望着手中荷包,丁子昱心结百转,神思也随之越飘越远。

直到有脚步声逐渐传近,他适才思绪回笼,忙下意识地将荷包藏入袖中。

钱应明踏着雨水从外面回来,因未带雨伞的缘故,身上灰白色的文衫被打湿了大半,他一面拂袖一面走进了堂屋中。

见他眉间紧锁,丁子昱不由询问道:“钱兄不是去看了结案告示吗?”

案子虽今日才正式由宫中张贴了告示以召百姓,但实则数日前结果便落定了,只因是御状的缘故,这才有了诸多繁琐流程,今日才得以公布结果。

钱应明如此表情,莫不是又有了什么差池吗?

丁子昱在心底恳求莫要再出什么乱子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他都被钱应明给折腾怕了。

“这个和珅当真狡猾无比!”钱应明在桌边的长凳上坐下,愤愤然道:“整个朝廷都好不到哪里去!如我之前所说,全部都是一丘之貉!”

他本不该向和珅妥协才是。

“究竟怎么了?”丁子昱对他动辄便要出言抨击官僚朝政已经习以为常。

“礼部官员官官相护,考场之上乌烟瘴气,我正是因此才落了榜,这才是实情,更是我告御状的初衷!”钱应明气得脖子都红了,放在老旧的木桌上的右手紧攥成了拳头:“可告示中却说,恢复我参考资格,是出于什么当今圣上皇恩晃荡,怜惜寒窗学子苦读不易……避重就轻不谈,这根本就是将我当作了彰显皇恩的踏脚石!”

丁子昱闻言沉默了一下,适才劝道:“不管如何,钱兄得以恢复参考资格,也算是得偿所愿了……至于这些名目,不去理会也罢。”

“这怎能相提并论?”钱应明仍然满脸不平,声音冷冷地道:“不光如此,就连涉案的礼部官员也未被查处,仅有当日动手打伤我的几个差役被扯了进来,又做样子地罚了礼部尚书李怀志一年俸禄……此事如此揭过,竟还使得文人们振奋不已,真当朝廷仁厚公正,当真愚昧至极!”

丁子昱听得有些想要苦笑。

一个因毫无背景的小小举人去礼部大闹而被剥去再次参加科举的资格,朝廷能做到如此地步,依他来看,已是十分难得了。

难道还能真的指望因为此事去动摇礼部根本吗?

大局不允许,朝廷的颜面也不允许。

无论如何,朝廷是不可能认错的。

所以纵然恢复钱应明的参考资格,也只能用‘皇恩浩荡,体恤天下芸芸学子’作为由头。

他不由看向钱应明那张冰冷的脸。

他能懂的道理,钱应明不会半点也不懂。

所以这种情绪大约不光是出于不平,更多的还是自认为若是就此偃旗息鼓,面子上过不去吧?

丁子昱不可查地叹一口气。

他忽而有些同情钱应明。

可他又有什么立场同情他人呢?

至少钱应明敢作敢为,敢于大声地向所有人提出质疑。

而他远没有这份勇气。

或许,这便是他只能如此平庸度日的缘故吧。

望着院内淅淅沥沥的雨水,丁子昱叹了口气。

……

同一刻,和宅。

今日紫云得以解除了禁足令,一大早便带着丫鬟拎着礼物上门儿找冯霁雯来了。

二人待在椿院里说话,和珅为了避嫌便去了外书房里看书。

內间中,紫云非拉着冯霁雯试她送的脂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