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四爷皇妃(255)+番外

作者: 倪思瑶 阅读记录

“你做事前一定要小心,如今耿氏已然知晓,你再用,岂不是引火烧身。对付钮氏,一定要万分小心。爷对她的情分,你又不是不知道。再没有万分把握下,不要轻易动她。”福晋已然出手了好几次,每次兰琴都能化险为夷,然道仅仅是运气么。

“长姐放心,玉儿定会小心的。长姐,耿氏此人如何?”颜玉问道。

“耿氏为人一向低调且谨慎,就连本福晋也一直未有抓到过她什么把柄。你可是想拉拢她?”福晋扫了一眼颜玉道。

“正是。耿氏虽然低调,但颜玉观其言行,发觉此人其实是一个******。虽然她与钮氏交好,但当钮氏被我发难时,却不见她出言。反倒是一向不吭声的宋氏突然说话,所以我认为耿氏只不过表面与钮氏交好而已。”颜玉道。

福晋点点头,森然道:“能在这后宅里生存的女人,又有几个是简单之辈。”

颜玉拨弄着皓腕上的碧玺七彩串珠,幽幽道:“那我去试试吧,长姐,这个耿氏的底细您知道吗?”

福晋说道:“其父耿德金,在东北大营博古下面任管领,此人乃汉军,其他就不知道了。”

颜玉凉声说道:“长姐,不如让阿玛派人去打探打探她的娘家,想要驭人,必须得打听清楚她的背景不是。”

福晋眉头一挑,疑声道:“耿氏真的能被你说动,此人心性极其平和,至少本福晋看来是这个样子。”

颜玉继续说道:“那就让阿玛好好查查,我相信任何人都会有她的软肋的。”

福晋点点头,应下不说。颜玉在福晋屋子里坐了一会儿,便扶着云鸢的手出了正院,来到了西小院外面的小花园赏花。

要说这四贝勒府的格局,其实是一个正方形。东西两院子,分别住着四爷的侧福晋和各位格格们。前院是四爷的住所,南小院是前院东南角上的一处小宅院,兰琴就住在那里。北部就是正院,与四爷的前院相互对应。中间便是园子和各种小花园以及楼台水榭。

颜玉扶着云鸢的手来到一处小花园里,看着秋木槿都盛开了,雪白雪白的花蕊在阵阵秋风中簌簌晃动着。

“格格,要不奴婢陪着您去给钮格格陪个不是?”木槿丛后传来一阵声音。

“罢了,我想改日再去看兰琴吧。再说我也没做什么,只不过没如宋氏那般说那句话,何来道歉之说?”耿氏的声音果然响了起来。

“奴婢是怕钮格格会因此对格格生份了。”绿阑说道。

“想必不会,兰琴性格一直开朗,且我与她相交最久。”耿氏坐在凉亭中,拿着一个绣绷绣花道。

“可是钮格格自从回来后就没有来主动找过格格,依奴婢看,钮格格倒真是没有格格对她热情。”绿阑低声说。

“不可胡说,每次去兰琴那里,她都会将好吃好玩的与我共享,哪有你说的不热情?绿阑,我见你是我的贴身丫头,才允许你随意在我面前说话,但这种话我可不想再听第二回了。”耿氏的声音严厉起来,她平时很少斥责绿阑的。

“是,奴婢下次不敢了。”绿阑应声道。

颜玉主仆听到这里,便抬起脚步走过木槿丛,便一眼看见耿氏主仆正坐于凉亭内绣花。

“耿姐姐何必这般委曲求全,依妹妹看,钮氏根本都没把耿姐姐放在心上。要不然,在陪着四爷出去的一路上,我就从来没见过钮氏提过姐姐你呀。”颜玉为了离间耿氏,故意这般说道。其实她与兰琴见面都少,又哪里知道兰琴有没有提耿氏。

绿阑嘴皮子一动,但顾忌到刚才耿氏对她的训斥,便不敢多说什么了。

耿氏只是脸色一滞,旋即又勾起笑容道:“妹妹在路途中,据说发生了很多事情。提不提我,又有何妨。”

颜玉继续说道:“其实姐姐是个聪明人,我最喜欢与聪明人打交道了。姐姐想要引起爷的注意,并不难,只要我长姐安排一二,保管比你靠着钮氏要可靠多了。姐姐明明有阳关道不走,非要去过那个独木桥,可真是让妹妹为姐姐着急呢。”

耿氏放下手里的绣绷,站起来,对绿阑道:“我觉得有点乏了,扶我回去吧。”

然后,她走到颜玉身侧,对她说道:“妹妹在这里多坐会儿,姐姐就不奉陪了。”

颜玉仍旧不放弃地说:“好,等姐姐有空了,可来正院与长姐说说话,她可是很喜欢姐姐来的。”

第372章 国库

且说八爷、九爷、十爷、十三爷和十四爷已经到了蒙古,途径河套后就往东回京。算算日子,他们有可能赶在颁金节之前赶回来。

太子仍旧跟着康熙治国理政,直郡王因为没有战事而赋闲在家,三阿哥忙着又接下康熙下的一道旨意“修明史“。五阿哥一直在养病,七阿哥因为腿不方便,康熙一直将他当一个闲散皇子养着;这成年阿哥里头就只有四爷堪当任用。

这一日,康熙召见四爷入干清宫,四爷来的时候,只听见康熙的咳嗽声,便脚步一顿,想了想,才跟着梁九功入内。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皇阿玛万福金安!”四爷拍了拍袖子,打了个千,便起身垂首立于一旁。

“你先等会儿,等朕将这哥奏折看完了再说事。”康熙一手拿着奏折,令一只手握成拳头正在掩盖自己的咳嗽。

四爷看了一眼梁九功,后者立刻对站于一旁的宫女使了个眼色。

“皇阿玛,如今秋高气躁,皇阿玛可服用一些菊花和罗汉果茶,可除去咳嗽。”四阿哥见康熙的咳嗽一直不断,遂忍不住说道。

刚才奉命出去端茶的小宫女已经捧了一杯去火去噪的茶水进来了,慢慢走到康熙御桌旁,放置在了他触手可及,而又不被碰到的地方。

“朕这是老毛病了,每年秋天便会咳嗽。胤,朕今儿叫你来,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让你去办。”康熙合上奏折,对着梁九功使了个眼色,后者便会意地对站在宫四角的宫女挥挥手,就连他也一并跟着退了出去。

四爷看这情形,知道康熙与他接下来所说的话,肯定是极为机要的,否则就连梁九宫怎么也会退出去。

“皇阿玛请说,儿臣自当为皇阿玛分忧!”四爷颔首对康熙说道。

“坐吧,无外人在场,你我还是父子!”康熙对着四爷摆了摆手。

四爷应下,遂即坐于御桌下首的椅子上。

“你可知,如今国库充盈与否?”康熙微微眯着眼睛道。

“儿臣不知,在皇阿玛的治理下,如今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每年国库的进账不下几百万两。”四爷掌管着户部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他没有直接掌管管钱的那个部门,所以对于国库也只能说个大概。

“可是每年洪灾、旱灾频发,国库的银子常常是进得多,出得也多。朕本欲想备战,却发现国库的银子好似有些问题。你还记得借银一事么?”康熙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菊花茶道。

“儿臣自然记得。皇阿玛体恤臣工,允许他们向国库借银,每人每年不得超过一百两。”四爷自然记得这件在康熙中期所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康熙平三番,打台湾,再加上几次对准格尔的战役耗光了国库,自然也耗光了所有官员的俸禄。很多官员当时连一家吃喝都养不起,遂发生过官员辞官去做商贩的事情。康熙遂允许官吏向朝廷借银,暂缓一下迫在眉睫的用度。没想到的是,这一借,就借了十几年了。很多人就把朝廷的这一举措当成家常便饭,反正是朝廷的银子,不借白不借,到现在为止,康熙也从未讨要过一分,于是更多人即便家里没有任何困难,也经常到国库借钱。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但不还,甚至还在向国库借银。朕想令你去办一件事,你可知道是什么事情吗?”康熙道。其实他选择四爷来办这件事,也是因为四爷从未跟国库借过一分银子,这令康熙颇为意外,因为就连直郡王和太子有份,其它几位皇子也在内,唯独四阿哥胤从不曾借银。

上一篇:暴君 下一篇:卿本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