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江花月(309)

他的嘴角亦涌出了血,步伐越来越慢,身体摇摇晃晃,却始终没有回头,咬着牙,蹒跚着,继续朝前迈步,终于,迈到了李穆的面前,举起那只不停淌血的手,欲要刺向李穆,身体却再次晃了一下。

“锵”的一声,剑坠落在地。

他整个人,随之扑在了地上,挣扎了片刻,终于翻身,任由钉在后背的箭,一支支地穿胸而出。

慕容替仰面朝天,睁着眼睛,死死地盯着李穆,一字一字地道:“上天待我,何其不公!是上天要亡我,不是你李穆。你记住……”

李穆冷冷地道:“慕容替,复仇无妨,但若不择手段,乃至丧心病狂,便是人不收,天亦会收。你所言极是。今日乃是天要你你。多少人因你所谓的复仇,家破人亡?你道上天待你不公。你待那些因你枉死之人,又何来的公平?”

他说完,迈步离去。

慕容替嘴里不停地涌血,却自顾呵呵地笑:“这人世上,何来公平?你何曾看到森林中虎狼鹿羊同行?本就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

他咳嗽了起来,声音无比痛苦。

李穆恍若未闻,不再回头。

慕容替独自仰躺在地,双目望着天空中渐渐飘来随风幻化形状的一朵浮云,眼神渐渐涣散,似是自言自语,断断续续,喃喃地道:“这一辈子,从我十三岁后,我就已经死去了……”

“……唯一觉得自己还是活人的日子,便是在义成。那日,天气闷热,你午觉睡去,我坐在地上,偷偷替你摇着扇子打风……”

他的唇边,慢慢地露出了一丝笑意。

李穆已是出去了十数步路,忽停了下来,转身,盯着地上的慕容替,眼底掠过一道阴影。

“做了皇帝,我却依旧没法安宁。有时我常常想,从前在那片旷野地里,你当时若是狠下心肠,当场杀死了我,那么我就再也没有后来的那些折腾和痛苦了。可惜,你终究还是心软,没有杀我……”

“我本可以让整个建康替我陪葬的。但我没有。因那时,我曾答应过你,你若不喜我屠城,我便不屠……洛阳算我食言了,这一回,我定要记住对你的许诺,尽量少杀些人……”

李穆的一只手,按在了剑柄之上,五指慢慢收紧,一步步地走了回来,在周围远处那无数双不解的目光注视之下,一剑刺入了慕容替的胸膛。

剑柄穿心透背,深深地插入地下。

慕容替的声音,戛然而止。唇边凝固着的那一丝笑意,却愈发明显。

李穆神色漠然,拔出染血的剑,再次转身离去。

第167章

这一场历时数月的变乱,随着随之而来的一场雨水,终于平定了下去。

雨水涤荡过建康,冲刷去了废土的焦黑和街道上的血的痕迹,巨坑填平了,城中也慢慢地恢复了秩序,但那段新修补起来的与两旁旧砖有着鲜明分界线的城墙,却仿佛一块刺目的伤疤,时刻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来往之人,就在不久之前,这座煌煌帝京,曾遭受过怎样一段血和火的洗礼。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民众而言,关于长久以来的有关乱世的苦难和恐惧,也是从荣康入城的那日开始,才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打下了真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枚烙印。

就在这场沦陷之前,对于有着天然的皇城庇护倚仗的他们来说,似乎天塌下来,也会有皇帝和那群朝廷高官们顶着。江北无论何等战乱连天,所有的流民血泪和水深火热,传到这座城池之时,不过也就只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或愤慨或悲叹或无奈甚至已然麻木的一个话题而已。

朝廷虽不振,建康从定都开始,亦曾屡次遭到来自叛军和北人的威胁,但留在他们印象中的最接近哀民的一次体验,也就是那年的许泌之乱。后来回想,当时不过也就只是举家迁徙,不久便又平安回来,什么都没改变,一番劳顿罢了——便仿佛一块并不如何深重的伤疤,好了,也就揭过,并未给人留下多少切肤之痛。

这一回却是完全不同于往昔。短短不过数月的时间里,他们亲身遭受到了一轮又一轮的劫掠,日日夜夜,生活在死亡边缘的威胁和战战兢兢的恐惧之中。就在那日,当得知军队攻入城中,叛军作鸟兽散时,民众的情绪再也无法遏制,纷纷涌出家门,冲上街头,和军队一道,围攻着四处逃窜的叛军,发泄般的痛哭之声,遍布全城。

城中的秩序,很快便恢复了,但民间翻涌着的情绪,却并未随之平复。

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室与朝廷,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到了泥涂之中。

当高贵华丽的外袍被无情地剥除,露出来一具生满疮疖、爬满蛆虫的腐烂躯体,摧毁了的权威,也就再也无法被扶回神坛,维持着旧日的道貌岸然了。

对皇室的失望和随之而来的强烈不满,宛如一场无形的瘟疫,在坊间迅速蔓延开来。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关于应天军驻在了京口渡和采石渡的消息,在民间疯狂地被传播。

仿佛嗅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气息,民众欣喜若狂,庆贺不已,没几天,坊间到处便都热议起了曾被朝廷禁言的“国之将兴,白虎戏朝”的传言和那曾出现在“祥瑞”上的“木禾兴,国隆泰”的暗谶。

改朝换代,呼之欲出,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高胤自然很快便收到了来自这两处的守军的消息。

京口和位于建康上游些的采石渡,这两个渡口,是下游贯通南北的两大军事要塞,一左一右,直通江东,为兵家必夺。

应天军不告而据,这表示了什么,不言而喻。

他送走刚休养了几天,却不顾身体衰弱,忧心忡忡特意来见自己的冯卫,再联想到这些日来民间沸腾的舆论,心思重重。

考虑再三过后,终于骑马出城,来到石子岗的军营,求见李穆。

李穆明日便将动身北归。高胤入他营帐,见他一袭常服,坐于案后,手旁有一书卷,似刚放下,内页陈旧,已起毛边,书封却系新裱,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程度。

高胤眼尖,扫了一眼,认出是诗经卷,心下不禁微微诧异,难以想象似李穆如此之人,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何以随身竟会携此书卷——但他也无意探究,因这并非他来此的目的。

李穆起身相迎,请他入座,寒暄了几句,便问他来意。

他问话之时,面带微笑,自有一种恢廓的气度。

来到路上,高胤曾思绪万千。

无数想说的话,在他的心底盘旋萦绕。

然而,当这一刻,他真的面对之时,那些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他沉默着,李穆亦不催他,等待了片刻,见他不言,复又拿起手边之书卷,慢慢地翻了一页。

“敢问大司马,可定好了登极之日?”

仿佛过了很久,终于,高胤听到自己的耳畔,响起了如此一句问话。

话出口后,顿悟是自己所言,他不禁一阵恍惚。

他不知自己何以会突然说出如此一句话。

他更不知,这是自己心底所想,故脱口而出,还是只是对面前此人的一种试探。

无论出于哪一种缘由,显然,都是突兀而不合时宜的。

他下意识想收回这话,微微动了动唇,却又沉默了,只是屏住了呼吸。

李穆缓缓地抬眼,视线从手中的书卷,转落到高胤的脸上。

两人四目相对。

耳畔,传来帐外远处士兵发出的模模糊糊的呼喝之声,愈发显得帐中寂静,静得高胤仿佛都能听到血流反复流经自己胸膛之时发出的阵阵冲刷之声。

短暂的的四目对视,短得仿佛冰冷雪片落在炽热的皮肤之上,很快便消融不见。但在高胤的感觉中,却漫长无比。他竟然甚至感觉到了一丝已经许久未曾有过的紧张。

就在他的心跳也随之加快之时,他看到李穆向着自己笑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