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任少追妻路漫漫(142)

作者: 雏禾oO 阅读记录

所有人都看向她,尽管大家的眼神充满了异样的神采,她好歹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苟小小接着往下说:“安丰乡的情况,我差不多都了解了。我现在想跟你们说说我家乡的情况——”

苟小小接下来要提及的,当然不是苟家村。

她要说的是,不久的未来将要取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种土地制度——

家庭联查承包制。

“在我的家乡,没有饿肚子的农民,除非你一年从头到尾都不干活儿或者有别人养你。他们干活儿,也不像你们这样呼啦一下一大帮子集体出动。他们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到各自家种的地里干活儿。”

有人质疑她说的话:“各自家种的地?土地都是公家的,谁允许你们各自家去种的?”

“都别插话,听队长咋说。”平安爹给苟小小要来了很大的说话空间。

苟小小喝了一口汽水,润了润嗓子,仔细一品,觉着这玻璃瓶装的汽水还怪好喝的,忍不住多喝了几口,砸吧完嘴才接着说:“我老家以前的情况跟安丰乡差不多,也有生产大队,也有生产合作社。大家一块儿出去干活儿,一块儿吃一口锅里的饭,每年的收成都是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不管干多干少,反正到最后大家拿的都是一样多的东西,那还不如你们干多点,我清闲一点——一个人这么想两个人这么想,久而久之大家都这么想。

这种没有奖励制度的分配方式,,根本调动不起来大家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偷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滥竽充数浑水摸鱼。”

人是有勤有懒的,对于这一点,平安爹他们深有体会。

他们不由自主点头赞同苟小小的话时,只听她又说:

“越来越多的人偷懒,生产就搞不上去。生产搞不上去,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大家伙到最后都吃不上饭。”

——论生产力的重要性啊!

平安爹忍不住问:“那后来呢?你们老家的人都是咋渡过这一道坎儿的?”

苟小小一手拿着汽水瓶,将汽水瓶的瓶底顶在膝盖上,咳嗽了两嗓子开启了吹大牛的模式:“我老家的人啊,都跟我一样聪明,也跟我一样开明。他们看到了生产社的存在只能带他们走下坡路,于是就取消了这种制度,建立了村委会,换了个新制度——

土地依然是公家的,但是公家有偿的以家庭为单位把地分给你们家,让你们各自家种去,种出来的一部分上交给公家,那多的就是你们各自家的。

这不是平均分配,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有人听得心动不已:“不管多多少,都是我们各自家的?”

“没错。”

“以家庭为单位...”平安爹喃喃自语似的,紧皱着眉头,似乎是有啥顾虑,“这办法听上去是不错,实际搞出来不知道咋样。”

他这是不敢冒险。

“实际情况也不错,我们老家每户人家都年年有余。这种土地制度也是近年才搞出来的,就跟工兵营的军犬扫雷班一样,还都在试验阶段。试验的结果好了,这种制度很快就会得到普及。你们现在不搞,明年还是得搞,要是等到明年,那你们就还要饿着肚子再忍耐一年。”

听苟小小说的头头是道,平安爹还是觉得不大靠谱,毕竟他没有亲眼所见,在此之前也没有听说过她提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制度。

很多人都对未知的事情和事物,本能的怀抱着一种畏缩的心态。想要说服自己或被说服去接纳新鲜事物,是很难的。

苟小小深知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没有期望他们能一下接受她的建议。

“你们回去可以好好想一想,跟生产队的其他人好好商量商量。建议我给你们了,要不要搞这个试验,接下来就看你们自己的意愿了。”

“我们自己的意愿?”平安爹身边坐的那个人苦笑了一声,继而愤懑道,“我们算啥?我们就是小老百姓,无权无势又没有钱,还不是当官的让我们干啥我们就得干啥。我们哪来的意愿?”

☆、第320章 坑深320米

听到那人怨天尤人愤愤不公的话,苟小小轻轻笑了笑,问道:“我问你,在咱们国家,农民多,还是当官的多?在当官的人中,是勤政为民的好官多,还是贪污*的癞官多?

不管是好官还是癞官,他们吃的菜、大米、面…那都是你们农民种出来的。农民现在连自己都养不活,拿啥去养活他们?

他们当官的要想自己吃得饱过得好,首先得让你们农民吃得饱过得好。

不要觉得自己是个农民是个小老百姓,就看不起自己。你们只要守得住安丰乡这块地方,将来有好日子等着你们哩!”

现在农村人想往城里跑,将来城里人想往农村来。

这是风水轮流转。

安丰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过现在是布满雷区伤痕累累的地雷村。

突然有人问苟小小:“你老家是哪儿的?”

苟小小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有人会这么问,真当有人这么问的时候,她心里还是忽上忽下的,心虚得不能自已。

山路十八弯,短短的几秒钟她脑子至少转了二十道弯儿,真真儿可谓是绞尽脑汁想着咋回答这个问题。

幸好她在穿越前是个学霸,隐隐记得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源地在哪儿。

她一本正经的回答那人的问题:“我老家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她很快把话题的目标转移开,“不过你们可以去安徽的凤阳县小岗村打听一下,那儿虽然不是地雷村,但今明两年可能会遇大旱,庄稼地里收成不好,那儿的人已经不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了,都跑出去要饭吃了,情况的严峻程度不比安丰乡轻。

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其实不管是进步还是发展,都是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进行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土改势在必行。因为旧的土地制度无法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那只能用新的制度来取代旧制度。”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平安爹默默记下了这个地名的同时,看着跟前的货架上摆得那小半袋包谷面。

面袋软趴趴的塌在木板做的货架上,像是被抽去了大半的生命力,只剩下一丝苟延残喘的气息。

平安爹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这面袋一样,快被掏空了。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疲累或者是因为受到伤害而产生的。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想腾空繁复的心思,啥也不想,只把苟小小的话装进去。

可是他发现,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他听下地干活儿最卖力却一向不爱说话的大牛对苟小小说:

“要是照你说的那样土改,我们手里的粮票那不是都不管用啦?”

“一张粮票能换多少斤粮食?两斤?五斤?十斤?将来你种一亩地能收多少斤粮食,算过没有?至少上百近吧。到时候,粮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了,真金白银都能换来。”苟小小单手做着点钞的动作,十分形象的接着说道,“谁要买粮,往后都拿钞票买。粮票会被取消的,但也不是变得没有一点儿价值,至少收藏价值还是有的。有些怀旧的人,就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所以攒着也是可以升值的,尤其是一套…”

苟小小觉得自己有点歪楼,想将话题拉回到正轨上来,但是发现自己越说越偏,“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其实安丰乡地理位置还是比较好,庄稼的生长环境也好,一亩地的收成你们应该比我清楚…”

平安爹截断她的话音:“你跟我们说这么多,就是想让我们安丰乡按你想的那样发展?”

苟小小是生产队队长,说话的权利比较大。她说要这么来,生产队就跟着她怎样来。但是她不像张大发那样独断专权。

“不急着来。”苟小小想了想后,道,“这两年,你们可以关注一下市场的行情,和国家在农业政策这方面的…一个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