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翻沙芋头不错,我们明天要是出发去山里,还能做好放在盒子里带着去吃。”
赵叶青也觉得这芋头好,“别想啦,这一株芋头都是勉强挖的,剩下的我可舍不得吃了,还得等它们再长长,但是可以做翻沙红薯。”
家里的红薯和土豆堆满了整个小地窖,今年都是不愁吃的。
牛羊还是喂食牧草和玉米比较保险,喂食红薯性价比不高不说,要是一不小心喂了一个带了黑斑的红薯,牛羊就很容易生病死亡。
一个地窖的红薯土豆都只能是他们两人吃了。
光吃红薯肯定是够了,可赵叶青还想做一些红薯粉条,之前在梅山做的红薯粉条已经吃完了,等到了冬天就会想吃白菜酸菜炖粉条,现在还是备上一些才好。
地窖的红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用来做粉条不太够,但吃也不容易吃完。
赵叶青估算着剩余红薯的量,去拿了些红薯块来育苗,等过几天长出小苗了再种下去。
两人晚上把该做的事情都提前做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找花。
赵叶青的想法是除了找好看的花以外,还想找一些野菜蘑菇之类的打打牙祭。
还有之前和穆奚探路的时候发现的那几棵茶树,现在按理来说应该是结了茶籽了才对。
就是不知道之前那么热,会不会影响它结果子。
高温干旱之后的树林还没有完全变回原本的翠绿,满地的枯枝落叶,踩上去的时候脚都是往下凹陷的,踩着软软的松针像是踩着一床厚厚的大棉被。
原先还算茂密的松树林,此时也不免显得有几分稀疏,阳光投射下来也不再是斑驳的光点,而是成片的金黄。
直到走出了松树林,两人都还没有发现动物的痕迹,鸟叫声都没有。
松树林外面,原本接壤的茂密的灌木丛和野草,此时也是枯枝残叶,新生的草芽才冒出了头,最高的也不过只是过了脚踝而已。
而枯枝残叶也被冰雹砸到了地下,这倒是让路变得好走了许多。
一路下到山底,唯一毫不受到影响,反而还隐隐有长高的植物就是那几棵棕榈科的树木了。
还有两棵居然结了果实,赵叶青打算等回头的时候就摘回去尝尝。
下到山底,原本的小河应当水位是下降了不少的,可前几天下了雨,看着倒是和之前差不多,只是水质浑浊了一些。
过了小河没走几步就看到了那几棵茶树。
一进到这座山,明显的凉意就扑面而来,赵叶青都觉得有些神奇,这山脚下明明海拔相差不多,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比那边凉快。
环境舒适了人就不急躁,步伐都不自觉的放慢了不少。
等走到茶树底下一看,原本不抱希望的赵叶青瞬间眼眸一亮。
第264章 痕迹
这茶树不仅结了茶籽,还有许多已经从树枝上成熟干燥后掉了下来。
干燥后的茶果是圆圆的,摸着有些粗糙,看着是深棕色的,没有完全干燥的茶果表皮还是带着红棕的绿色。
落在地上有的已经被摔开了,露出了里面黑色的茶籽。
就像是没有了那绿色果蒂的山竹一样,里面的茶籽是一瓣一瓣的黑色。
有的还没有完全成熟晒干的茶籽是白色的,远看着就更像是山竹的果肉了。
只不过茶果的外皮十分坚硬,里面的茶籽也是硬的。
有些茶果在树枝上就已经成熟干燥得裂开来,张开了果皮露出了黑色的茶籽。
两人赶忙将地上洒落的茶籽和树上的茶果茶籽都收集到了筐子里。
茶籽乍一看有些像是偏黑色的板栗,拿到鼻子下面一闻便能闻到浓郁的油脂香气。
赵叶青记得以前村里去山上采茶籽的人都是在霜降之前去的,说是那会的茶籽出油率才高。
可现在因为天气原因,这会的茶籽看起来品质已经和以前霜降前采到的相差无几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茶籽都已经成熟,还有些没有干燥成熟的茶籽还挂在枝头上没看着像是刚刚开始由青转红的小桃子。
两人把山下的两棵茶树给收完之后,又往山里的那几棵茶树进发。
天热前来的时候,山里的树木上都被茂密的长长苔藓覆盖,赵叶青本以为这么热的天气过后,这山里的苔藓想必也要被枯死大半。
没想到一进林子里,预想的场景没出现不说,树上的苔藓更是纹丝不动的青翠,越往山里走,海拔越高的地方看着就像是没有经历过这场高温一般。
赵叶青人都傻了,站定在原地指着面前的景象问道:“这和咱们不在一个次元?”
次元肯定是一个次元,穆奚哭笑不得,“早知道当初就来这边避暑了。”
两人越走越是啧啧称奇。
现在正午时分在草甸那边的温度大概是三十五度左右,可两人还没有走到半山腰,穆奚的手表上的温度显示就已经只有二十八度左右了。
前几天下雨的缘故,今天阳光照射在山里,正午时分的山间也有薄薄的云雾飘浮着。
林子之间还时不时传来鸟叫声,这是最近在草甸附近的林子里都没有的声音。
空气里满是长年潮湿的树林的味道,那是泥土腐叶和腐木杂糅在一起的复合气味。
到了山里的茶树下,这里的茶果就明显没有山脚下的那么干燥,大多都还是绿色的。
两人就只挑着成熟些的采摘,等过段时间再来摘剩下的。
山脚下剩下的果子和山里大多的茶果成熟度差不多,预计一个月左右就能来摘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