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122)

作者:喜三春 阅读记录

对方头回见商队这样嚣张,也很给面子,一声令下,暗中部曲尽出,一下在他们前面形成一个半包围圈。

敌众我寡,对面人数远比自己想象的多,大意了。

郑玄心中暗道不好,但是两军对垒,气势可不能输,于是郑玄大喝一声:“文和!”

可他吼完,身后冲杀的声音却没有如他意料那样响起来,他再回头,贾诩已经面无表情的举起了双手,见贾诩投降,训练有素的凉州兵也令行禁止,没有任何抵抗。

就连不在状态石默,也有学有样,伸出双手,让“劫匪”给他栓麻绳。

郑玄气得大脑一充血,当场昏了过去。

-------------------------------------

张祗本是荆州山贼,虽然是山贼,但是他治下讲规矩,对待路过的百姓,只要钱币不要货,要知道这个时期,货币管理混乱,物贵钱贱,上百钱都换不到一斗米,而且百姓使用的钱币也不统一,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使用秦半两。

但是对待富人,在张祗手下就是有命来无命走了。

张祗本人信佛,每次劫富之后,就会以佛祖的名义给百姓山下的百姓布施,久而久之,山下百姓就称他为“佛贼”。

因此虽然是山贼,但是他却能得到附近百姓的爱戴,甚至在官兵派人来围剿的时候,百姓主动拿农具,上山加入山贼的反抗队伍。

经历过一次围剿之后,张祗得到人指点,让他将货物送到城内去疏通关系。

一开始确实见效,城内的大人们甚至还会让他参与剿灭其他山头的贼寇,并允许他分得战利品。

但是慢慢地,他发现,送了国君不行还要送国相,送了国相不够,还要送国相属官,属官送完一圈,发现官员家门不让进了,扣门一问,得知还要送护院。

张祗这才幡然醒悟,他是山贼啊?这样送完礼,那他不成了贪官吗?

于是当国相府再派人找上山时,他就之间将来使斩杀,挂在了山下的村头示威。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随手斩杀的使者,竟然是国君妹夫的从弟!

国君盛怒之下出兵剿匪,再加上张祗往日在山贼间树敌太多,张祗和山下的村民只能往南逃窜。

张祗作为山贼的命运就此结束。

然而,他作为交州之主的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有了在荆州的经验,他到了交州地界后,就找了个易守难攻的山头,专心发展自己的山贼事业。

可随着来投靠的百姓越来越多,甚至其中不乏家道中落的文士,被人称一声老大,接受他们的供奉,总不能让人一家老小饿死在外面吧?他是山贼,又不是贪官。

渐渐的,他发现,富不够劫了。

怎么办?这么多人要吃饭呢!

还能怎么办?开荒吧!

随着大片的荒山被开垦成良田,“佛贼”的名号也越传越远,甚至还有举族搬迁,来投靠张祗的。

树大招风,这回就是张祗不愿意,也被迫吸引了官府的注意,剿匪大军逼近山口,已经对剿匪PTSD的张祗早就准备好了马车,准备再往南逃。

听说南面的海湾之中,有一片满是赤色石头的洲,听说在那里种水稻,下苗即成活,洲内有数不清的钱财和宝物。

不就是从零开始嘛,他有不是没经历过……

哎,等等,你说什么?交州的剿匪军队不堪一击?

什么?我们的“菩萨营”已经反守为攻?

什么?我们已经攻入了刺史部所在的龙编县?

什么?我们血洗刺史府,交州现在是我的地盘了?

当张祗再回过神时,他手下的“文官”甚至帮他书信朝廷,请到了新的官员印绶。

山贼张祗摇身一变,成为了交州刺史,而那座早就被他盯上,视为最后退路的朱崖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压迫。

当然,这些都是五年前的旧事了,在刺史位置上干了五年的张祗,假的也给他慢慢做成了真的,除了爱食生肉的毛病还没有改过来之外,如果不说,光看他逢人便行礼,逢事便子曰的样子,谁不认为这是一个待人亲和,没有架子的地方话事人呢?

拦住郑玄他们的这支军队,是张祗专门放在商道口的,这是他的老本行,如果是遇到“熟客”,按照老规矩对上口令,交了过路费,就可以顺利通行,如果是“生口”,小的直接吞掉,大的像郑玄这种规模的,一律押回来谈生意,能发展成“熟客”的一切好说,发展不了的,就留下女人和货物,男的送到矿山里当劳役。

但是郑玄这支商队比较特殊,这也是张祗将他们关了五天,好吃好喝照顾,却没有和他们进行谈判的原因。

“是真物。”从事赖晋是荆州武陵郡人,他仔细看过手里的通行文牒,将文牒还给刺史张祗,回答道。

这就比较尴尬了,有文牒,说明这支商队是过了荆州明路的,谁知道那几个领头的,是不是又是什么郡太守的妹夫的从弟?张祗一朝被蛇咬,鼠改不了怕猫,对荆州的官府还是有着天然的畏惧。

但是就这么放了,他又觉得肉疼,这么肥的猎物,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思来想去,张祗决定把为首那个叫出来,还是先探探他口风,再做决定。

第73章

张祗问郑玄来历,郑玄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套说辞告诉了对方。

虽然将他们关押了五天,但是整场谈话,刺史大人都表现的非常有亲和力,甚至在最后还请郑玄吃了一餐午食。

唯一让郑玄觉得有点怪异的,就是刺史大人喜欢食生肉,郑玄几番推辞不掉,勉强跟着尝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