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话间,便走到了停放牛车的地方,书册不能运进皇宫,只能暂时堆放在这里,几名皇宫的郎官似乎想把人押走,袁氏的人正在交涉。
看清那个被郎官架在中间的人时,曹操明显愣了一下。
袁绍注意到他的表情,也看向那人:“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面熟?我总感觉小时候见过,但又想不起来,所以让人和郎官们说说情。”
在北宫闹事,这事可大可小,郎官们也会给袁氏面子。
曹操没有再看那人,平静道:“一个家奴而已,袁使君如果看重,不会不提前告知与你,就交给郎官们吧,听说你马上要入仕了,以后说不准也要和这些郎官们共事,就当卖个好。”
袁绍一想,觉得曹操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让几位郎官带走了那位
家奴。
叔父对这批书籍很看重,还在陛下面前亲自许诺过,会在鸿都门附近建立一个书舍,供皇帝取阅,这种差事确实不能交给如此不懂礼节的奴仆。
-------------------------------------
和汝南格物院的弃置不同,安定郡田庄在董卓的围困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羌胡的劫掠,田庄控制范围内,这些年一直都会进行武备演习。
因为凉、并两州连年战乱,田庄已经从早年的攻守兼备,被迫转为了防御态势。
因此这次羌胡的骑兵从三辅一路劫掠至此,安定田庄的管事孟舒就下令田庄农户撤退进入邬堡,管事王虎带一部分兵力在外伺机突袭。
可谁都没想到,赶走了豺狼,却又来了虎豹。
董卓到了安定郡之后,直接就地屯兵,将田庄的邬堡围住却不攻打。
如果光是围邬堡,安定郡太守还可以找借口不去过问。
可是居然还屯兵?那这摆明了,他的目标不是那段氏的田庄,而是这安定郡的实际控制权啊!
安定郡太守一下面临两难的局面,既不敢得罪段宁及她身后的段颎,也不敢得罪董卓及他身后的张奂。
凉州人都知道,段颎和张奂是两虎相斗,但是太守也没想到,现在他成了这两头虎嘴里被撕扯的兔子了。
更尴尬的是,这边张奂已经打败了三辅的羌胡不说,而远在并州的段公,也终于解决了持续近两年的羌乱。
也就是说,两边都有精力关注这里!
官位,危!
别无他法,太守只能写信进京求助。
第80章
洛阳城内,袁氏府邸,袁逢叫来袁基、袁绍和袁术,将三封书信给三人传看。
袁基和袁术是同母兄弟, 袁绍则是他们过继到长房的异母兄弟,三人常常在一块得袁逢教导, 难免互相暗中较劲。
三份信分别来自北边的段颎、西边的安定郡太守,以及即将回京复命的张奂,袁逢开门见山,问几个儿子:“如果是你们,会支持谁?”
段颎书信袁氏,请袁氏在朝中弹劾张奂部下董卓留凉州不返,张奂则书信袁逢,请京兆尹大人推举董卓为凉州官,安定郡太守则书信袁逢,求恩师指条明路。
袁氏三子看完信后,表情各异,袁术是当场笑出声,袁绍反复看信没有说话, 袁基则是沉思片刻后,先开口道:“董卓留在凉州,是抗旨不遵, 然明公于他有恩,他背信弃义, 实乃不忠不孝之人, 不值得袁氏相交。”
袁逢笑笑,没有表示肯定,也没有表示否定,袁绍便道:“应当支持段公,段氏西域都护出身,世代经营关西,此番写信给袁氏,是向关东示好之意,段公如今手下有兵,且就在并州,袁氏若要从关西诸将则其一而助之,没必要舍近求远。”
袁逢笑容放大,明显是满意袁绍的看法,刚要开口,原本没什么想法的袁术见状急了,插嘴道:“袁氏何需关西将领相助?我们自己的部曲还不够……”
他话才说道一半,就被其他人用眼刀齐刷刷飞了回去,撇撇嘴坐回案边,抱臂不说话了。
袁逢叹气道:“我今日是想告诉你们,敌人不会永远是敌人。”
他看向袁绍:“支持段颎,不代表就要排挤张奂。”
袁绍疑惑:“可世人皆知,张段二人势同水火。”
袁逢道:“是的,但正如士纪所言,董仲颖这般性刚而义寡之人,可不一定会永远跟随张奂。”
-------------------------------------
凉州以西,伊犁河畔水草丰沛,这是一处名为卑良的小部落。
卑良曾经是乌孙国的一个部族,世代游牧为生,但是自西汉以来,与汉人多次物理交流后,卑良的很多习俗也开始汉化,尤其是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后,大批汉人西迁,与卑良人通婚,在加上此地紧邻伊犁河,适宜耕种,因而此地民众也开始由游牧转变为农耕为生。
张昌就是在卑良出生的汉人,祖辈是西域都护府的官吏,张姓也是本地的汉人大姓,张昌在这个部落担任大吏,兼译长事,也就是翻译。
大吏是管人事任免的,但是卑良现任翕侯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对汉人也不信任,因此人事大权被翕侯牢牢抓在手里,张昌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放在了翻译上面。
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张昌需要频繁来往西域和凉州,他本人在凉州也有府邸,事务不多的时候,甚至能在凉州住上一年半载。
这次就是因为听说凉州战乱又起,他连忙带着敦煌郡的姬妾西归。
可这次返回卑良的路上,却让他发现了问题。
大片原本是耕地的良田都荒废了,盛夏时节,无人打理,只有几匹马悠哉悠哉地啃食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