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他偶尔生出了后悔的想法来。
如果当初,他没有进洛阳,而是跟随天子,去了长安呢?
那曹班的今日,或者说,姑臧君段宁的今日,是不是就会和他的处境相互置换呢?
可是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王司徒根本看不起寒门出身的江东人,要不是袁氏拿乔,恐怕这京畿的士兵,也轮不上自己来统领吧。
他已经听说,袁氏与王司徒暗中有联系了,要是袁绍决心派兵支持,他又要回到东奔西走的日子吗?
那可不是他进京的目的啊!
第168章
可是,孙坚已经背叛了袁术,如果不跟随王司徒,他还能投奔谁呢?
……投曹班?
似乎也不是不行。
客观上来说, 孙坚是认可曹班能力的,虽然以往听过她不少流言, 不过孙坚择主, 也不太在意其人品性。
不然他也不会跟袁术了不是?
但比起品性和能力,有一点是孙坚的死线,是他不能接受的。
在孙坚看来,天下大乱,是因为汉室衰微,他起兵,一方面是想要让自己,还有跟着他的弟兄们,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匡扶汉室,将脱离轨迹的汉星,扶回正轨上来。
他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明白,先有国,才有家,汉室不兴,百姓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所以理论上, 他是反对一切倒行逆施的专权行为的——比如董卓, 专权跋扈,洛阳民怨沸腾。
曹班也是专权, 也在孙坚的死线上来回跳跃,但长安城却因她而兴。
百姓喜闻乐见的专权,还能被称为倒行逆施吗?
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孙坚想,既然曹班能够做到那一步,那凭什么自己做不到呢?
所以他第一个行动,便是向王允讨封。
曹班向天子表奏,封讨董有功的姑臧君段宁为大将军,王司徒手下没有其他武将,他统领洛阳之兵,同等封个大将军,按理来说不过分吧。
只可惜,王司徒实在不识趣,孙坚递了两次奏章,都被王允压在尚书台了。
所谓事不过三,让孙坚拉下脸求人第三次,那是不可能的,可他又实在拿王允没有办法,董卓死后,王允在洛阳的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士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张牢不可分的关心网,站在网外面的孙坚能得到别人尊敬,只是因为畏惧他手中持利刃的士兵。
但是会领军打仗的将领又不止孙坚一人,听话的士兵才是好用的兵刃,军队只需要听令即可,有汉以来,有自己想法的武将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孙坚自认为这辈子,行得端、走得正,违背道义的事情他是宁死也不会做的。
所以孙坚才让自己的手下去司徒府试探王允的态度。
到底给不给封,或者怎样才给封,你给个准话吧!
只可惜,他没有等来王允松口的好消息,反而先从陈留郡,听到了流传出的另一个消息。
袁绍向王允请封曹操为东郡太守,王允已派使者携印绶前往兖州。
王允居然答应了,那可是曹操,曹班的兄长啊!
好你个王司徒,这边我给你卖命,陈留的世家大族几乎得罪了个遍,好不容易给洛阳换来了粮食。
那边你转头,就向士族们示好是吧?合着好人都让你做了,坏人就让我来当?
孙坚被这个消息气得不轻,手下人也很是愤恨,程普劝孙坚道:“将军,我们一路走来,凡是跟从他人的时候,总是落不到好处,在皇甫义真帐下也是,在袁公路账下也是。”
“我们和这些士族,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如此,何必再护着洛阳这些缩头乌龟?左右他王允有了袁氏庇佑,也不会看重我们,我们就像从前那样,跟着将军,自己杀出一条生路来,岂不快哉?”
程普的意思很简单——憋不住了,想打架!
将士们见有人出头,也纷纷站起来,表示愿意为先锋,攻打长安。
而让孙坚下定决心出兵的,是王允的请封。
王允最终还是给孙坚封了将,但不是他要求的可以统领军政的“大将军”,而是一个杂号——“破虏将军”。
这个封号可一下点炸了孙坚的脾性,他连夜调动虎符,当天就下令拔营。
原本负责宿卫宫廷的虎贲军和羽林军在孙坚入洛时归入了他军中,统领北军的校尉在贾诩迁都企图叛逃,被王允下令斩杀后,新上任的北军校尉也投奔了孙坚。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司徒府内的王允。
曹班在长安另立新朝后,王允几乎没有一夜是能安睡的,他枕边日常放一了一把小匕,以防有刺客暗杀,孙坚拔营这晚,因为等来了袁绍的回信,他好不容易睡实了,却被人连夜从榻上叫起来,府中嘈杂慌乱的声音令他还以为是叛徒杀进司徒府了,衣服都来不及换,光脚就往后院跑,被几名仆人带着哭腔拉住。
“司徒大人,是孙将军,孙将军跑了!还带着兵!”
说话间,王允已经跑到了后院处,院门打开着,几名戎装的士兵手持兵刃站在院外,和院内的护院们对峙着,见王允衣衫不整地跑出来,士兵们相互耳语起来,王允老脸一红。
为首的一名士兵前进一步,王府的护院们如临大敌,士兵没有再往前走,抱拳遥声道:“司徒大人,末将来传孙将军话!”
“'破虏将军这就去为司徒大人讨伐长安逆贼,请大人留在洛阳,静-候-佳-音!'”
于此同时,长安以东,弘农郡华阴县,骠骑将军皇甫嵩正在对军队,进行出征前的最后一次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