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305)

作者:喜三春 阅读记录

据诸葛亮所言,他在泰山郡的日子十分悠闲,除了收税的日子会忙碌些, 其他时候就是和乡亲话话家常,帮忙调解一下邻里间的纠纷。

因此闲暇时间, 他便整理了这本书——“书成, 自览三遍, 受益匪浅,赠予公瑾。”

诸葛亮的文字,和他的性格大相径庭,生动且不乏诙谐,初看之下,被文字感染,周瑜读得入迷,第一遍一口气便看完了,只觉得二十四年起伏跌宕,竟是比他族中许多长辈一辈子的岁月还要精彩。

从第二遍开始,他就改为精读,记录下有感悟,和不理解的地方,不知不觉竟记录了满满一册。

第三遍阅读,与第二遍间隔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倒不是因为周瑜懈怠,而是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9月的时候,扬州刺史陈温去世,袁绍遣自己的从兄,山阳太守袁遗接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从曹班挟天子后,长安朝廷一日比一日稳固,王允虽然号召天下人讨伐曹班,但曹班毕竟不同于董卓,她在泰山郡时,就因为善待百姓,施政有方而闻名,后又得了善战的姑臧君,短时间内就令长安恢复了生机。

对于曹班的专权,许多门阀士族都是保持观望态度,在他们看来,曹班是马融的弟子,那至少说明,她和他们,是可以沟通的。

但可以沟通,和自己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为四世三公,门徒天下的袁氏子,袁绍在世家看来,便是自己人了。

得到消息后,扬州的士族们热闹了好一阵,但很快又消停了下来。

因为比起中原大地,扬州的士族尚不成气候,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能站出来,表示支持,或者不支持,时间一长,就算不支持的,也不敢挑头,大家便默默当了旁观者,静待袁遗大驾。

周氏却是其中特例。

其实早些年,随着河内太守周景辞官归乡,屡次在动荡朝政中站错队伍的周氏一族,已是江河日下了。

但这样的衰败的情况,却在近些年,有了转变。

族子周瑜——的好友孙策,便是这个转变的原因。

孙策天性外放,常在庐江各处游走,做些“行侠仗义”的好人好事,随着孙坚入京的名声传到了扬州,庐江的游侠少年也知道了孙策,渐渐以他为首聚集起来,队伍迅速壮大。

在周瑜给孙策出谋划策,令他剿灭了一伙县府都无能为力的山贼后,孙策手下的“游侠”,性质就变了。

10月的某一天,周氏族长深夜登门,与周瑜的父亲密谈后,又叫来周瑜。

“丹阳郡的施氏来访,想与周氏联合,他们出钱财,我们出人,一起赶走袁遗,以施氏门生为扬州刺史,施氏可许周氏子* 前程。”

周氏出人?周氏主支能号召的,算上仆役和刚出生的婴儿,加起来恐怕都不足二百人,周瑜看向父亲,见父亲望向院中,也跟着望去,随即顿悟。

怀里的暖宝已经没了温度,今年秋日来得迟,走得早,周瑜放下笔,起身走到院中。

院中,两个并排的箭靶插在地上,上面落了雪。

箭靶是孙策在舒县时,和他一起扎的。他不喜射艺,孙策却从小拿射箭当饮水,拉着自己和他一块练习,周瑜的父亲便专门请来师傅,教他二人射箭和骑马。

箭靶每年都要跟换,高度越来越高,距离越来越远,当两人都能站在院子的这一端,轻松射中院子另一端的箭心后,箭靶便没有再更换,一直留到了今日。

丹阳施氏希望通过周氏的关系,联系上孙策,并利用孙策的私兵,对付新任刺史袁遗。

但族长告诉周瑜,他们前些日子,收到了孙策父亲从洛阳寄来的书信。

孙坚希望长子孙策能北上,随父从军。

“此事不必急于一时决定,公瑾,你是周氏子中最为出色的,我与你父亲已经商议过了,你父亲说,还是要看你的意思。”

周瑜将此事稍作修改,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写信于远在泰山郡的诸葛亮,希望他能提供建议。

诸葛亮的回信比想象中来得快。

对方回复:“如果我是公瑾那位'朋友',会先告知好友第二个消息,再告知第一个,离家远走时间不定,不差为乡邻除去贪官那两日。”

……

孙策率兵离开舒县后,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安置在了合肥县。

之后他将跟随施氏门生,丹阳郡县尉石诉一起,领兵北上九江郡,截杀南下赴任的袁遗。

离开合肥那日,孙策起得很早。

他和石诉性格不合,石诉出身名门,孙策手下私兵少年者居多,石诉指桑骂槐,屡屡斥责他们行事轻浮,孙策习惯性地想书信给好友周瑜,抱怨此事,但自己此次出征,可以给周瑜换来好前程,既然好友直言不讳,他也不想好友为此挂怀,便忍住了,只是去和自己的母亲道别。

“阿母,我今早做了一个梦。”

孙策生得人高马大,他和吴夫人拥抱,吴夫人都推不开他,想到儿子这次离开,是为了打仗,又想到多年未见,一直在外征战的丈夫,酸涩的泪意上涌。

吴夫人抬手,摸摸孙策的头:“多大的人了,还撒娇。”

“阿母,我梦见,我在一个黑乎乎的地方。”孙策难得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吴夫人心疼儿子,安慰似地轻拍儿子的背。

“黑乎乎的,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就伸手,摸啊摸,四面都是灰,我用力一推,终于有了光亮,您猜我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