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330)

作者:喜三春 阅读记录

青年却没有理会他俩人,乡办院的铁斧是诸葛亮从县里领回来的,硬度和韧性都是上乘,铁斧在他手里转了个圈,握稳后,用力劈向了地上的木柴。

关羽松了口气,刘备来到院中的屋子前,透过半掩的房门,往屋子里看。

屋内的榻上,躺着一个唇红齿白的少年人,少年熟睡着,脱下的外罩只盖在他的胸腹处,一卷木牍掉在地上,展开的尺牍上写满了墨字。

屋内十分安静,能听见少年绵缓的呼吸声,刘备站在门口,也不觉放缓了呼吸。

视线转向榻的另一头,那里放着一张高脚的书案,案上不见笔墨,只有各种各样的木头块,还有一个和前日在院中看到木轮,形状一样的缩小版。

关羽比刘备高一些,垫着脚在刘备身后,也往门缝里瞄,刘备往后退,差点和他撞上。

“我们就在外面等。”刘备一面整理衣冠,一面有些心虚地看向院中劈柴的青年。

方才已经停下的劈柴声,又再次响起。

……

“诸葛使君竟然如此年轻!”关羽还有些难以置信,又往屋子里望了一眼,轻声惊叹道,“听那女医说的,我还以为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刘备也回望门内,见榻上的少年咂了下嘴,手在后背无意识地挠了挠,翻了个身,背对着他们。

院内劈柴的声音又停了下来,刘备拉着关羽走到院子的角落,“嘭”的一声,一块木头被青年一劈两半,刘备又拉着关羽走远了一点。

两人在院子里一直等了太阳西斜,院子里的柴都被劈完了,青年趴在木柴堆上打瞌睡,关羽靠着树闭目养神,刘备则在院中来回踱步。

屋子内突然传出了动静,刘备抬头,只见少年赤足走出了屋子,头发披散着,见到他明显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低低道了一声“失礼”,转头又进了屋子。

没过一会,当少年再次出来时,他已经束好了发,头裹麻布巾帻,足踏一双草履,恭敬向刘备行礼。

“刘使君。”

刘备大喜,没有受礼,而是热情扶住对方:“诸葛先生知世间有刘备邪!”

诸葛亮诚惶诚恐:“刘使君年长于亮,亮当不起一声'先生',使君唤我的字,孔明罢。”

刘备拉起诸葛亮的双手,言辞切切:“孔明先生!”

诸葛亮“呵呵”一笑,没再纠结称谓,解释道:“平原郡为泰山郡唇舌,平原县令刘使君善待百姓,治理有方,我初到莱芜,本郡郡守纪延使君就和我提起过您呢。”

刘备一听,对方认得泰山郡的郡守,还知道平原郡和泰山郡的位置关系,就知道这趟没白来,看诸葛亮的眼神,越发光彩熠熠。

诸葛亮回想起几日前,宋教官来城子乡时,和他说的话,言说曹侯治下正是用人之际,她物色到一人,希望诸葛亮帮忙做做思想工作。

于是诸葛亮的双眼,也闪烁起奕奕神采,两人手拉手,啥也不说,就互相看着傻乐。

关羽和陈方站在一旁,只觉得两人间似有光芒万丈。

“孔明先生!”

刘备注意到天色,想着氛围也差不多到了,清了清嗓子,刚要酝酿情绪开口,却见诸葛亮嘴唇颤抖,眼眶突然就红了。

“刘使君!社稷垂危,苍生倒悬,我欲信天下大义,而不能度德量力,才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可我的志向不会止步于此,刘使君有什么计谋,能够传授于我呢?”

刘备:“啊?”

诸葛亮:“昂!”

两人大眼瞪小眼,最后是刘备先败下阵来。

他尝试作答:“额……可,可据泰山,而通北海、琅琊?”附近也就这两块地盘可以考虑了,总不能让他们考虑考虑自己的平原国吧。

诸葛亮眼睛里的光暗淡下来,似乎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

刘备条件反射找补:“也,也可以与平原国结盟!”说完又有些后悔了。

我和一个啬夫说这些做什么?

可诸葛亮显然是很满意这个答案,眼里重新亮起光,拉着刘备就来到室内,打开木柜,从柜子里取出一张纸。

刘备一看,心下一惊,那纸上居然洒了碎金箔!

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将纸在桌上铺开,阳光洒在纸面上,金光华彩在屋内流动,诸葛亮研墨着墨,提笔,一气呵成一份契约书。

“口说无凭。”诸葛亮将笔递给刘备,“来!”

刘备接过笔,只感觉笔尖的墨水也在拖着他的手往下落。

陈方趴在窗边,小声催促:“写呀!”

关羽站在陈方身后,也不知诸葛亮写了什么,视线只被金箔纸吸引。

这,这,这氛围都到这里了……

刘备心一横,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大名。

-------------------------------------

曹班收到文书,听说是盟约,还不以为意。

结果金纸展开,一眼看见落款处,“刘备”“诸葛亮”两个名字挨着,一口饭差点没喷出来。

秘书官阿荷嫌弃地把金纸抽到一旁,推着曹班离开书案:“曹侯,饭粒粘在上面,弄上油渍,签批下去,军部会以为是我干的。”

凡事有一就有二,这阿荷的职业素养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在她眼皮子底下发生第二次。

曹班端着碗,在窗边三两口扒完饭,净了手,坐回案边,阿荷已经将文书封边,便于后续归档,曹班摸摸上面的字,又举起来这份盟约书,在阳光下照照,稀罕得不行。

只可惜这份新奇的体验,没办法与旁人分享。

“泰山郡如有需要,刘备会从平原国派兵支援,这是不是说明,平原国已经投向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