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177)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没什么,不过是前头太闷,略微喘不上气,稍微歇歇就好。”黛玉离开青烟缭绕的正殿,自觉已经好了许多,轻描淡写地略过,反倒是焦急地询问胤祺:“五阿哥,你怎么过来了?”

黛玉见着胤祺,心头一跳,景仁宫里头躺着的人在临终前被册封为了皇后,皇后与皇贵妃薨逝,胤祺需要履行的礼仪截然不同。

若只是佟佳皇贵妃去世,里头有她亲自抚养长大的胤禛与胤禩便足够了,胤祺定时定点进去磕个头,就算是尽了阿哥的礼数。

但若是皇后薨逝,所有阿哥都得守在灵前,这才是对嫡母的孝道,就连太子也不例外,披麻戴孝的跪在里头,胤祺这样出来,被有心人见着了,还不知要如何做文章。

胤祺也知此时不是说话的好时间,他上下打量过黛玉,见黛玉脸色尚佳,瞧着确实不是旧疾犯了的模样,总算没那么着急,但他的担忧并未散去,皇后的葬礼,不是一日两日,若黛玉日日在景仁宫中熬着,说不得哪天就犯了旧疾。

“我不能在外头久待,宫中最近乱糟糟的,你也瞧见了,这边下人都忙着皇后丧失事,顾不上其他,你在这儿不知要遭多少罪,我待会儿让乌若将你领去皇玛嬷那儿。”放心不下的胤祺,决定让黛玉去宁寿宫中躲躲。

所谓卑不动尊,皇后的去世,这宫中谁都需要日日在景仁宫中守灵,唯有皇太后不用,将黛玉送去皇太后眼皮子底下,总出不了什么大岔子。

黛玉听了胤祺的话,却是蹙眉反对道:“这样不妥,万不能因为我让你担了风险。”

胤祺却毫不担心:“皇后娘娘薨逝,皇玛嬷悲恸不已,我需在景仁宫为皇后娘娘尽孝,你去宁寿宫开解开解,也算是尽了孝道。”

黛玉瞧着胤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差点笑出来,皇太后会为了佟家的女儿伤心,真是奇哉怪哉。

黛玉深知胤祺并非逞强之人,行事自有分寸,既然他说没事,黛玉也不想长久的闻着景仁宫里的烟熏火燎,顺势便应了下来,黛玉努力绷住脸,轻声应道:“五阿哥,你放心。”

既是让胤祺放心皇太后,也是让胤祺放心她。

就这样,黛玉被乌若带去了宁寿宫,每日里只需定时定点到景仁宫磕头,比起日日在景仁宫哭灵的命妇们,自是轻省许多。

黛玉每日里陪着皇太后,皇太后愈发喜欢上这心思灵巧的姑娘,恨不得早日让胤祺将黛玉娶回来。

“皇玛嬷,”胤祺再一次被皇太后恨铁不成钢地戳着额头,说他不争气之时,忍不住的喊冤:“莫说三哥、四哥尚未娶亲,我如何能先娶,就说大行皇后刚去,身为儿子,按规矩得为嫡母守孝三年,我又如何能在这期间娶亲。”

皇太后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些礼节,听了胤祺的话,扼腕叹息:“早知道...”

早知道什么呢,是早知道佟佳皇贵妃封后,对胤祺影响这么大,她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吗?

但木已成舟,再后悔也没用,总之,胤祺与其他的阿哥们,都尽了儿子的本份,为嫡母披麻戴孝,守灵送葬。

等到佟佳皇后终于送去巩华城后,悲痛的康熙下了旨意,为天下百姓计,皇后孝期以日代月,后宫中人无论是否欣喜,都沉默的为佟佳皇后服孝。

唯有宁寿宫的皇太后解释了康熙这旨意的意思,知到胤祺并不用再等三年才能娶妻、吃荤腥,笑了出来:“我就说皇上不是糊涂人。”

除皇太后外,宫中处处安静非常,连平日里有的那些拌嘴都消失不见踪影,前朝后宫都格外沉默,谁也不敢在丧妻的皇帝面前露出喜色。

直到关外传来消息,索额图主导的,与鄂罗斯人的谈判大获成功,大清与鄂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双方算是达成了停战协议。

听到这个消息的康熙,总算露出了笑容,他在乾清宫中召见朝臣的次数愈发的多,商谈时间愈发的长,后宫中的气氛终于不再那么压抑。

趁着这个机会,胤祺在下学后将中秋节礼给林府送去。

送礼之时,胤祺还特特吩咐了,等他走后再和黛玉回禀,然而胤祺到底低估了黛玉的掌家能力,尽管他是龙子凤孙,但他的这吩咐在林家也没起到作用。

胤祺还在和林如海喝茶请安之时,书房外便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

转头看去,果然是黛玉。

林如海捻着胡须,深深吸气,忍住难看的脸色,而胤祺则瞪了眼下人,又迅速将头转回,遮遮掩掩的,不让黛玉见着。

这是黛玉隔了多日,再次见到胤祺,见着胤祺闪躲的模样,黛玉毫不犹豫地走到他的身前,止住了他以袖遮面的动作,仔细打量起来。

却只见胤祺脸色苍白,两颊消瘦,脸上已经长出了青色的胡茬,形容很是狼狈。

见此情景,黛玉自知胤祺为何躲着他,黛玉眼一酸,讽着:“你还说我呢,瞧瞧你把自己糟蹋成什么样了,打眼一瞧,都不知是哪儿来的流浪汉混了进来。”

胤祺也知自己潦倒模样,但此时佟佳皇后的百日未过,他尚不能剃须剪发,他连连说道:“妹妹先别看我,别吓到你了。”

黛玉美目一凝,恨恨说到:“你又不是什么山野精怪,这样子如何能吓得着我。”

林如海咳嗽一声,止住了黛玉的话:“玉儿,守孝是自古便有之礼。”

黛玉也是懂礼之人,轻哼一声找了张椅子坐下。

林如海与胤祺本是有正事相谈,见黛玉过来,两人都知晓黛玉心性、眼界较寻常人强了百倍,也不避着她,接续说道:“五阿哥,您的意思是,大清将要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