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玛嬷。”大公主骤然抬头,眼中氤氲着泪珠。
谁不知道五阿哥是长在皇太后膝下的,是大清与蒙古的另一个纽带,皇太后让胤祺送嫁,意味着她是愿意给大公主撑腰的。
博尔济吉特氏虽说延续着黄金家族的血脉,但终究没落了,再不复先祖驰骋亚欧大陆的英姿,与大清可以说是依赖共生的关系,因此对于出自他们一族的皇太后,很是重视。
看在大清的面子上,大公主嫁过去如何都不会遭罪,但是能得了皇太后的认可,无疑她在科尔沁的日子会舒服许多。
于是,等到胤祺交了这一日的功课,从南书房离开,给皇太后请安时,便收到了这个新的任务。
此时大公主早已回了她的寝宫,宁寿宫里只剩皇太后与胤祺两人。
“胤祺,纯禧远嫁不容易,那头的郡王、贝勒以前过来的时候,我都领你见过,你送她去科尔沁后,且打点一二,帮纯禧早些站住脚跟。”皇太后抓着胤祺的手,絮絮叨叨的叮嘱着:“对了,这些年里我库房里也有了许多好东西,到时候你帮我送给我的嫂子和侄女媳妇们。”
胤祺却没立即应下,脸上的神情反而很是空茫。
“你是不想去科尔沁?”皇太后念叨的声音止住,她意识到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故土,对长在京中的胤祺而言,或许不是什么好地方,皇太后笑意慢慢止住,她茫然地顿了顿,犹豫着说道:“去科尔沁路途确实遥远,一路走过去也得遭不少罪,要不你还是留在京中,我让侍卫跑一趟罢了。”
胤祺却并非是不乐意过去,只不过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和亲一事,他心头犹如有匹野兽在愤怒的咆哮。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1),尽管清朝的公主与蒙古联姻,与当年汉朝公主被迫和亲情况并不一样,但本质上仍然是以婚姻为筹码,用女子谋求安定。
然而大清与蒙古,互相倚靠又互相提防,公主下嫁,皇帝娶妃,是最能展示二者关系稳定的象征,胤祺知晓,他现在如何愤怒,也不过是无能狂怒,不仅阻止不了大公主的下嫁,也阻止不了后续其他公主的下嫁。
胤祺使劲压抑着心头那亟待爆发的火山,却不料造成了皇太后的误会,见着皇太后落寞的眼神,胤祺连连摇手:“皇玛嬷,我怎么会不愿意去呢,正好这些日子读书读闷了,骨头都乏了,您帮我谋了个差事,能让我出去跑一趟,实在是太好了。”
皇太后细细观察,确认了胤祺这话确实是出于他的本心,没有半点勉强,复又笑了,领着胤祺去库房了找了半日,时不时眷恋地摸着那些蒙古衣服首饰,回忆着当年她母亲亲自给她戴上的样子。
等到皇太后终于挑过瘾,从库房出来时,宫女们的托盘上已经放满了东西,胤祺更是写了一整本册子的礼物册子。
此时天色已晚,打更太监的梆子声响起,胤祺与皇太后告辞后,踏着满地星辉,在下钥前回了南三所。
躺在拔步床上,望着树梢的弯月,胤祺想着要尽快去趟林府,告诉黛玉他要去蒙古一事。
然而还不等胤祺去,林府先迎来了另外的不速之客。
第110章 混账事
“什么,薛家的拜帖?”黛玉惊诧地从雪雁手中接过帖子。
只见这帖子以秋香为底,芙蓉花的暗纹在光下隐约可见,比起薛家的正式拜帖,不如说是闺阁女子的娱乐。
黛玉心头了然,打开拜帖,果然是宝钗遣人送来。
自贾府一见后,宝钗与黛玉已经许久不见,不过宝钗念着黛玉当年的点拨之恩,再加上黛玉已成了钦定的皇子妃,这份关系莫说宝钗,就连薛家也不愿意断掉,逢年过节总会送些厚礼过来。
一来二去的,林家与薛家勉强也算维持了亲戚的关系,只不过薛家人也有分寸,从未上过林家的门。
然而这次宝钗,却突然流露了登门意向。
黛玉支着头,微微阖着眼,迅速将最近发生的事情掠过,很快便了然,她指着这拜帖:“想必是为了大公主成亲一事而来。”
雪雁也伴着黛玉处理了这么多年家事,早已不是当年那一团孩子气的模样,闻言,她皱起眉头:“姑娘,薛姑娘过来,是否会让您为难,要不我将这帖子拒了?”
“无妨,”黛玉笑着说道:“薛姑娘的来意,我大概知晓,不是什么大事,明儿个家中也没什么安排,就请她过来吧。”
薛宝钗被选为大公主的伴读已经有些日子,大公主要嫁去科尔沁,她的伴读们总得定下前程,当年胤祺还求过宜妃,让薛宝钗以女官身份陪着出嫁,想必是薛宝钗心中不踏实,想求个准话。
想到这,黛玉抽出一张浅绿色的纸笺,蘸了墨写上几行飘逸的字,令人送去了薛府。
翌日一早,黛玉刚处理完家事,看门的小厮便往后头传话,薛家姑娘到了。
黛玉忙令人将宝钗迎到她院子的正屋。
薛家的马车驶入了林府,便有几个婆子迎了上来,簇拥着宝钗往内院而去,至于马车,自有小厮之后牵去马房。
薛宝钗走在由整片青石板铺成的路上,留心着途经的院落屋宇,只觉着这林府虽不奢华,却格外的清新雅致。
沿着青石路走了约一刻钟,便到了二门,内院里伺候的丫鬟已经在等着了,只见这几个丫鬟面貌清秀,衣着简单,并未穿金戴银,但站在那里,一举一动自由章程。
见着宝钗一行人,为首的丫鬟和煦说道:“薛姑娘,请您随我来。”旁的话一句也不说,外头的婆子亦低着头,一言不发的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