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 [清穿+红楼]大清富贵闲人(257)

作者:十弋】 阅读记录

黛玉身子虽弱,但经年调养之下,到底比幼年强了许多,吃上几口羊肉却也不甚妨事,想着蒙古草原上的鲜嫩羊肉,黛玉也来了兴致,将荣国府的一应事情撂开手去,扭头吩咐雪雁:“没多久就得下雪封路,蒙古的东西送不过来,令人将这些羊好生将养着,等到年节时候,过年请酒,这羊才好呢。”

雪雁应了,又听黛玉接着吩咐:“蒙古的羊,肉质最为鲜嫩,再多调味反倒是失了原味,你与厨下说清楚,这羊放葱蒜水里汆熟了便可,可别再什么鸡鸭鱼鹅的,乱糟糟调一堆的味,没得可惜了这羊。”

雪雁被黛玉说得,也勾出了馋意,盘算着等主子们用完了,她找几个姐妹们,将余下的肉也涮个锅子尝尝鲜。

厨下东西都是现成的,很快,锅子便端了上来,只见黄铜的锅子里,只放着几根大葱并红枣枸杞姜片,乳白色的锅子里,薄如蝉翼的羊肉,沸腾地正好。

夜色渐渐深了,深秋的风呼啸着刮过,屋檐下的琉璃灯被风吹得摇晃,烛火闪烁着,却执着地发出微光照亮一射之地。

屋子里更是暖意融融,外头的风被琉璃窗户遮挡地严严实实,锅子氤氲起的蒸汽飘到琉璃窗上,将透亮的窗户蒙上水汽,窗外的景物朦胧,和着这愈发加重的夜色,陷入夜的沉寂之中。

一夜无话。

翌日,晨间一日凉似一日,胤祺艰难地从被子中起身。

康熙最是勤勉,自他登基之后,除了每旬在乾清门外的大朝,乾清宫里的小朝会更是每日不断,胤祺身为康熙的阿哥,理藩院的主事之人,自是每日都需要上朝,胤祺自搬出宫后,每日里又是鸡未叫便得早起,每每走去上朝的路上,他只觉着梦回在宫中念书的日子。

“这么早,又要起了?”黛玉觉浅,尽管胤祺已经极力放轻了手脚,黛玉依然被闹醒,她睡眼惺忪,含糊着问道。

胤祺叹了口气,止住了黛玉起身的动作,为黛玉掖了掖被角:“还是吵醒了你,天儿冷,你且莫动,好容易暖和的被子,这么一动热气都得散了。”

黛玉顺势躺下,顺着掀开的帐子往外瞧去,只见琉璃窗外黝黑一片,就连屋顶瓦片都不分明,黛玉瞧着胤祺困顿模样,忍不住劝道:“我听你说这理藩院的差事也没那么顺心,反正我们也不靠那点差事过日子,索性别干了,一日日的,累得眼睛都要讴了,也得不到一句好话。”

黛玉这话,却是事出有因。

理藩院也是有名正言顺的尚书的,胤祺自入了理藩院后,那尚书便名存实亡。早些日子理藩院还求着胤祺应付好蒙古那边,免得一个接待不周,被他们一刀砍下了脑袋。

然而自从多伦会盟之后,蒙古部落编成了蒙八旗,受大清的钳制更深,昔日里张牙舞爪的蒙古王公们,入京之后再不似曾经的猖狂模样,一个个的都老实了下来。

蒙古王公老实了,另有人就开始心里动了旁的念头,理藩院那个被夺权的尚书,已经蠢蠢欲动地给胤祺使绊子了。

胤祺骤然抬头,黛玉的这话,给他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是啊,理藩院这些活,谁爱干谁敢,有那功夫和尚书斗气,他都能去广州转上一圈了。

念书不得不念,但是当差,似乎是可以辞去的,爱新觉罗家那么多子孙,赋闲在家的还少么,最多不过是不受康熙的重用罢了。

但胤祺是谁啊,他是整个京中都赫赫有名的富贵闲人,谁都知道五阿哥胤祺生来就是享福的命,谁都知道他没什么野心,只想舒舒服服的过好自己的日子。

反正康熙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他能熟练学会汉话,对康熙而言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理藩院的事情,他做或者不做,又有什么区别。

只要不做些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太后在一日,胤祺的富贵就能保障一日。

受上朝的苦,何苦来哉。

胤祺骑着健壮的大马,就着夜色走在京城的街道上。此时天光尚且黢黑,就连最早的铺子都没有开门,路上亮着的灯笼,无一不是入宫上朝的大臣们,他们见着胤祺身旁五阿哥府的牌子,纷纷避让,让胤祺得以顺畅地打马往皇宫跑去,等到了紫禁城门口,才从马上下来,此时,他握着缰绳的手,已经被冻得泛青。

等入了乾清宫旁边的茶水间里,被炉子的热气一熏,被冻得浑身发抖的胤祺才缓过劲来,一杯热茶下肚,全身上下都暖和起来,随即控制不住的困倦涌现上来,胤祺的头一点一点的,一想到等到寒冬腊月里他还得吹风受冻的,他就更加不愿意当这个差,心里盘算着如何才能将差事推走。

要说怎么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来了枕头呢。

胤祺还来不及找皇太后和宜妃撒娇卖,让她们帮着为他说情,让他回家当个闲散王爷,这一日的上朝,他就成了城门失火的那条池鱼。

胤祺刚按着位置,在胤禛身后站好,康熙便从后头出来,准备上朝了。

许是这日的大事不多,朝中大臣们刚奏报了几件事,康熙做了决断后,便陷入了一阵沉默,康熙身旁的梁九功见此情形,忙掐着嗓子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康熙眼神锐利地瞧着下头站着的官吏们,一个个官员都低下了头。

胤祺已经趁人不在意挪动着脚丫,只等着散朝回家,再喝碗羊肉汤暖暖身子,却突然见着三阿哥胤祉的靴子一动,走了出来:“皇阿玛,儿臣有本要奏。”

第147章 背锅

一时间,满朝堂人的视线都落在了胤祉的身上,胤祉却仍然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说道:“儿臣蒙皇阿玛恩典,入了吏部当差,日日恭谨,兢兢业业,然而朝中的一些人,却仗着皇阿玛的恩德,尸位素餐,以公徇私,甚至就连官衙,也几乎不见人影,实在是辜负了皇阿玛的浩荡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