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舞者赤脚踏在鼓面上,雪白的手臂露出一截,手握金色的环铃,一抖一摇间流泻出欢快的脆响,纤细的足踝上挂着小巧的金色铃铛,随着跃动发出清脆的铃声,小巧的足跟轻轻往下一顿,底下的战鼓立刻发出一阵辽阔的震响,然后飞快地踢踢踏踏地一阵踩踏,战鼓随之擂出一段激昂的鼓乐。
舞步变换不停,鼓声擂点不断,干脆利落的环铃声和清脆欲滴的铃铛声穿插其间,竟给人一种力与柔交错的和谐感,见所未见的奇异舞蹈,闻所未闻的战歌古曲,眼前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新奇而兴奋,篝火晚宴上的人们都忘记了手中的事物,一个个看得目不转睛,上一刻风靡全场的科尔沁姐妹花早已被人遗忘在角落里,众人眼中只有那个疯狂舞动的妖精!
在巨大的战鼓上舞动的妖娆美人,被遒劲的巨汉举托着的妩媚娇小,两者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人予视觉的冲击和享受,红衣妖精勾人的眼波流转,停滞了无数男儿的心跳呼吸,雪白的肢体与火红的舞衣吸引了无数眼球,血一般殷红的裙摆倒映在巨大的篝火中,宛若地狱中静静燃烧的业火红莲,让人堕入地狱而不自知……
鼓声越发急促,舞蹈的动作越发激烈,红衣女子的额上冒出一层薄薄的香汗,一阵诱人的香气随着夜风缓缓飘散在空气中,靠得近的人闻到这股味道,眼神越发的迷离朦胧,但看着这女子的目光却越发火热难耐,火烧火燎一般饥渴难耐,恨不能当场剥光她的衣裳,将之啃得连渣子都不剩一点。
红衣美人对加诸于身上的炽热目光视而不见,她只是一心一意地盯着主位上的明黄身影,每一次转圈都不忘以他为中心,每一次回眸都一瞬不瞬地与之对视,直到看见那高高在上的男人眸中开始弥漫起一股狩猎的欲望,掩在面纱下的嘴角才勾起一抹胜利的笑,成了!
如水蛇般柔软的腰肢扭动得越发卖力,轻薄的纱衣被汗水浸湿之后越发透明,原本有所保留的动作后来更是完全放开了,舞姿越发露骨豪放,一举手就是诱惑,一抬足尽是魔魅,跳跃腾挪间雪白的大腿若隐若现,看得一干大男人口干舌燥,眼中充血,惹来一干贵妇目瞪口呆的妒火,引得一众贵女面红耳热,几乎想要掩面而逃。
随着最后一声鼓响,满场寂静,刚刚还激烈舞动的女子已然静静地跪伏在巨大地鼓面上,一动不动地宛若死去,惹来众人好奇、焦急、嫉妒、恶意的视线,偏偏没人敢开口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场中的空气凝滞的几乎令人喘不上气,直到抬鼓的八名壮汉将战鼓猛地放下,一声巨响打破了所有的寂静,这才将所有人飘远的思绪勾了回来。
第135章 劳而无获
八名巨汉将肩上的大鼓放下,围着俯卧在鼓面上的红衣女子跳起了奇异的舞蹈,充满力量感的动作和画着图腾的身体让场面变得庄严肃穆,原本许多被红衣女子激起欲望的男人也慢慢消退了眼中的赤红,有些见多识广的王公暗暗指点亲近之人关于这些巨汉舞蹈的由来,原来这种舞蹈源自于西藏密宗,是一种向神明献祭的仪式,而负责主要舞蹈的女子必须是纯洁的处女,否则就是对天神的大不敬,会引来神明的怒火毁灭整个部落,顿时那些几乎被**冲昏头脑的男人们纷纷一个激灵,不敢再胡思乱想了,谁知道眼前勾魂摄魄的红衣美人会不会是神通广大的巫女,毕竟能够跳祭祀舞蹈的大多是巫女,那可是神明在人间的代言人,谁敢对她们不敬?
很快这个言论就暗中传进了大多数人的耳朵,刚刚还满脸鄙夷嘲讽的贵妇们纷纷收敛了神色,换上了一副赞赏恭敬的模样,要知道草原上对于神明的崇拜是极为广泛的,祭祀喇嘛更是收到广泛的推崇和尊重,走到哪里都会被奉为上宾,一般的巫女虽然地位不及他们,但是少数拥有神力的巫女能够沟通神明,就连活佛都要对她们恭敬三分,没有必要的话没有人愿意得罪巫女,因为她们神神叨叨的一句话说不定就能带来无尽的麻烦。
至于那些一开始装作害羞模样,实则想要看好戏的贵女们却一个个咬牙切齿,本以为不过是个舞姬一流的狐媚子,就算舞跳得再美再好也不过是上不得台面的玩物,大清皇帝再怎么好色也是要顾及颜面的,她们就当做看了一场闹剧罢了,但是这个狐媚子如今披上一层献祭的光环立刻就身价百倍,任谁也不敢再说她刚刚的舞蹈轻浮放荡,毕竟那可是专门跳给神明看的,谁敢说祭祀之舞是艳舞?谁敢说那女人是故意勾引大清皇帝?万一这个女人出身再高一点,那可就是她们的大敌了。
康熙端坐主位,对下面的暗潮汹涌视若不见,只是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些巨汉的奇异舞蹈,偶尔扫一眼静静伏在大鼓上的红衣女子,那一动不动的模样仿若死去,与刚刚那热情如火的模样判若两人,底下的福全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康熙的反应,眼中闪过一丝担忧,看向不远处的眼神满是忌惮,他素来对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最是厌烦,尤其他曾被康熙委以理藩院大臣之职,接触过大清周边的蕃外势力,知道喇嘛巫女之流的人手中难保没有一两样宗教的秘法,这种防不慎防的东西若是流入大清后宫,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希望皇上不要太过自信进而引狼入室啊!
八名巨汉的祭祀舞跳了整整一炷香的时间,口中不时吼叫着不知名的语言,仿若真的在对神明祈祷一般。最后八名巨汉同大鼓上的女子一样虔诚地跪伏于地,静默了片刻之后,齐声大吼:“大清皇帝恩泽披于四海,仁德播于天下,我察哈尔愿效忠于大清皇帝,祈请皇帝陛下护佑我察哈尔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