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念念勿忘(201)

作者:宜兔宜家 阅读记录

脚下的路好似变成了沼泽地,踩上去总有种下沉的错觉。她裹紧围巾,把脸埋在了围巾里,像是筑了一堵厚厚的墙,把周遭的景色与声音悉数屏蔽。

肩膀突然被人轻轻拍了拍,她回过头,发现是刚才那位热情的服务生。

“女士,您的东西落下了。”

他手里拿着一份牛皮纸袋包装的伴手礼,里面是为李雁准备的丝巾。沈念道了声谢,从他手里接过来。

地铁站就在不远处。

她进去后,地铁还没来,杜子逸的电话先来了。电话里,他的声音和平日不一样,有点轻,似乎怕吵着她,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我知道你和李老师关系好,特地给你说一声……台里也是刚刚得知消息,今天是周末,天气又那么冷,她被撞的地方是巷子门口,早上九点多才被人发现,人已经……”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一下,传来一阵轻微的吸鼻子的声音。

“人已经不行了。”

持久的沉默弥漫开来,一辆地铁呼啸而过,带着一股呛人的寒冷的气味。闸机紧接着打开,面无表情的人潮摩擦着她的肩膀穿梭走过。

过了许久,沈念才发觉,他在等自己的回应。

“我知道了。”

地铁在一阵刺耳的倒计时后离开。

杜子逸似乎想说什么,沉默了片刻,问道:“你在外面?需要我去找你吗?”

沈念礼貌地说不用,通话就此结束。

又是一辆地铁闪过,闸机好似前世今生般开开关关,发出机械冰冷的嗡鸣声。她坐在候车的铁皮座椅上,抱着怀里的伴手礼,周身多了一层无形的壳,与这嘈杂的环境格格不入。

人群来来回回,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坐在椅子上的小姑娘。她穿着白色的大衣和蓝色围巾,打扮得干净漂亮,满怀期待地去和朋友会面。

她是如此期待她带上丝巾的模样。

她有那么多的话想与她分享。

可是,迎接她的却是一封冰冷的死讯。

牛皮纸上突然洇出一团模糊的深色,几滴苦涩的泪滴扑簌地落下,像是飞鸟冲进了枝叶繁茂的树冠。沈念低下头,抬手擦了擦眼睛,却越擦越多,手背很快便一片潮湿。

路过的行人匆匆忙忙,有人忍不住回头看了她一眼,又转身离开。更多的人则是自顾自地刷着手机,漠不关心地走过。

没有人知晓,没有人知晓在这个寻常的一天,那位忘年之交的友人,人生的另一颗启明灯,在寒冷的冬夜死在了家门前,再也无法赴约。

她没有做错什么,她不该这么死去。

一颗为真相永远炽热的心不应如此离场。

一个为理想奉献生命的人不该得到这般下场。

……

告别仪式在市殡仪馆举行。

天空铅云低垂,似一块沉重的灰幕,洁白的挽联在寒风中轻轻晃动。

殡仪馆大门前人潮汹涌,来的人很多。有电视台的同事,有华星社的前同事,有李雁的家人亲朋,还有一些大学生,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庞站在寒风中,眼睛红肿,手里捧着雪白的鲜花。

许多人是在网上看到新闻后,自发前来的。

送行的人排起长龙,像是一柱绵延不绝的香。悼念厅前,有人扯着黑底白字的横幅:“雁子,一路走好”、“新闻不死,理想不灭,正义不迟!”

现场的气氛很凝重,往来的人源源不断,稀薄的氧气几乎要被榨干。李雁的母亲已经头发花白,哭得几乎要昏过去。现场的接待和流程基本上全靠李雁父亲和老家的几个亲戚张罗。

沈念到的时候,悼念仪式刚好开始。

在前一天晚上彻夜未眠,又穿着一身黑衣,面色有些憔悴。赵涟清不放心她独自前来,穿着一身肃穆的黑色西装,同她一起来参加悼念会。

几分钟的哀悼后,民生节目的负责人、李雁的直属领导上台,开始朗读致悼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头发半白的老领导掏出老花镜,颤抖着戴上,清了几下嗓子,才缓缓开口:“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此悼念申城电视台民生频道的资深记者李雁。”

大屏幕亮起,李雁的照片出现在众人面前,依次播放。有她拿着录音笔,微微蹙眉,认真采访时的工作照;有她拿着相机,镜头对准手机镜头,开怀大笑的生活照;有她穿着一身正式的连衣裙,站在聚光灯下,紧张而又难掩兴奋地握紧奖杯的新闻照……

她席地而坐用手机写稿子,她端着水杯在工位上耍宝,她带着生日帽吹灭35岁生日,她忍着眼泪在灾害现场直播,她为了保护相机挺身而出,小小的身板像是一堵高大的墙。

现场一片沉寂,传来了压抑的、悲伤的哽咽声。

“李雁,一位勇敢无畏、坚守正义的新闻工作者,她长期扎根民生频道,倾听着百姓的声音,为民众发声,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奔走。

在报道腐肉事件的过程中,她不畏艰险,挖掘出了隐藏在背后的重重黑幕。

她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站在公众利益的一边,将腐肉问题曝光在阳光之下……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惨死在自己的家门。她的离去,是申城新闻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痛。

李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所代表的新闻正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将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追求真相、维护正义而努力。正义的火炬,将由我们继续传递下去,照亮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