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主角每天都想被我强求(快穿)/主角总想和我日日做恨(快穿)(30)

作者:白七鱼 阅读记录

谢暄的逻辑清晰到冷漠:“我从未因为这个名头获得过好处,现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夺来的,我不欠你们什么。”

语罢,侧转了眼看向蔺安之:“安之。”

这是他头回用了这样的称呼。

“你的未来应该由你自己选择。”

蔺安之不觉怔然,有意试探:“那若是我说我要去呢。”

“不论怎样都可以,”谢暄朝他微微牵动嘴角,“没有人能决定你的去留,包括......我自己。”

看着蔺安之目露动容,但仍然在被剑威胁生命安全,甚至连妙玉师姑都视若无睹的道宗宗主:“......”

密码的,所以是没有人在意我的死活对吗?

唯一在意的是颜霈。

只不过在意的,却是蔺安之的选择。

他本来还在冷眼瞧着谢暄自我剖白,直至真的听到蔺安之在原先的基础上重复了一遍要去,终于是笑不出来了。

颜霈是做不到像谢暄那般豁达的,他温声细语,劝了又劝,无奈蔺安之心意已定。

这魔界他是非去不可,魔后的身份反而还有利于任务的开展和他自己的一点私心。

依照当下的形势,谢暄绝不可能动手杀他,可他在结尾必死不可,那就只能另寻他法。

再者原剧情线也没有交代过,谢暄飞升后的修真界会变成怎样。只是想也知道,魔界的问题一天没有解决,修真界就一天不会过得很好。

蔺安之在此间生活了百余年,又怎能轻易略过其中之人的生死。

在洞府侍弄的道童、平日路遇都会点头致意的门中弟子,还有昔日云游时结识的诸多友人,那些都是他过往的一部分。

魔界接取魔后的日子就定在隔日。

当晚,蔺安之自然是回了峰,没成想刚打开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小师侄。

而叶承钧扯住他的衣袖,第一句话就是:“师叔,我会帮你逃走的。”

“......”

蔺安之拍开他的手:“可我是自愿的。”

“自愿放弃第一大宗掌门的地位,嫁到魔界那种荒僻的穷地方,和长相估计是如狼似虎、五大三粗的魔尊成婚,后者后院八成还有几百房小妾?”

叶承钧不信:“怎么可能?正常人都不会愿意的。”

蔺安之无法反驳。

确实,要是真按这个形容来的话,谢璟就毫无疑问地要打八辈子光棍了。

他道:“但,单是相貌那点你就说错了,那是谢璟,是谢暄的恶念,同样也会是仙姿佚貌。”

叶承钧垂下眼帘,默然不语。

看在往日的师叔侄情分上,蔺安之不想让他再弄出什么幺蛾子,不仅一事无成,反倒惹祸上身。

于是再接再励道:“我都做了些什么,你也都很清楚,可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吗?”

他顿了顿,才道:“因为我喜欢谢暄,想将他占为己有。如今终于实现了心愿,我应该高兴才是。”

似乎是被如此大胆而意料不到的回答所震慑,叶承钧只是惊愕地看着他,并未开口。

蔺安之:“所以你听懂了吗?”

叶承钧很是缓慢地点了点头。

蔺安之也仿佛懂了什么,一点点扭过脸。

他一直背对着正门并不清楚,原来谢暄不知什么时候来了,就站在他身后。

那些或真或假的、表明心迹的话语,想必全都收入耳中。

尴尬是免不了的,而蔺安之心理素质良好。

本着既然如此还不如物尽其用的想法走到了谢暄身边,当着叶承钧的面,在他唇角轻轻吻了一下。

谢暄没有抗拒,也没有否定蔺安之此前所说的话语。

他只是淡淡扫了眼旁边攥紧拳头,快要气疯的小师侄,点明事实:“无关人员可以走了。”

室内一空,蔺安之马上拉远距离,警惕道:“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对了,事后别对叶承钧下手,他什么也没做。”

“和颜霈刚打完,看看他有没有不死心又来找你,”谢暄意味不明地说道,“没想到,你倒是意外地关心你的师侄。”

“也是你的。”

蔺安之强调。

谢暄不作辩解,目光在空荡的屋中环视一圈,随即也离开了。

蔺安之最担心的就是被直接质疑为什么扯谎,这样的行为会被系统判定为OOC,所幸并无发生。

他没有感到多么宽慰,随着深入思考,却是拧了眉。

针对是否喜欢这个问题,此前谢暄分明很想从自己口中获得答案,怎么临到关头又闭耳不问。

还有那时情蛊发作时,他说的:

——你接近我、陷害我、想要使我堕落,更像是为了完成某项所谓的......任务?

但醒来以后,同样也当作无事发生。

对于自己身上的诸多疑点,谢暄从不触碰,即便它们已经有如实质。

……为什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17章 双子仙君有话要说(17)

魔界的接亲队伍声势浩大,绵延如龙。

几乎整个修真界都能听到那仙乐阵阵的动静,仰面遥望见漫天的红花赤绸。

蔺安之被送上了喜轿。

临行前,妙玉师姑特意找上了门,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再三/反复地问:“你真的是自愿的吗?”

“我们不必害怕魔界,更没必要勉强自己做到这个地步。”

蔺安之轻轻摇头:“不是的。”

他从桌上的杂物底下抽出本古旧的书,低头翻到指定页数,递过去示意她看:“师姑,这是我在藏经阁三楼的古籍库中找到的。”

“据记载,魔界原为天外来物,当年凭借上界流落的仙器才在此方世界扎根,而那件仙器被奉为至宝,置于魔宫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