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态度,姜母顿时眉开眼笑:“少哄她,珠珠会当真的,要么你就说到做到。”
“只要我有,一定给她准备。”姜富海又亲自过去开门,送了母女俩离开,想到什么,回头看向温云起,“二弟,要不你再送一趟?天不早了,娘和妹妹两个女流,坐你的船,我们也放心些。”
他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姜父的赞同:“对对对,大川你跑一趟。”
温云起才不去呢,解开了蓑衣,露出了湿了一大半的衣裳:“我都湿透了,得赶紧换下来。”
姜母原本是等着坐儿子的船,见儿子出门还要换衣,嫌他太慢,道:“不用了,摇船的都是熟人,买个菜而已,不用他护送。大川,你烧点热水洗漱一下,顺便蒸了馒头,我回来做饭……”
姜家男人不入厨房,姜大川是个例外,反正家里所有的杂事,但凡姜大川在家,都一定要帮着干。
温云起假装急着换衣,转身进了屋子。
至于姜母的嘱咐……他没听见!
另两个大男人在那儿杵着,屁事没有,为何不能去厨房蒸馒头?
不是说温云起小气计较,而是姜家人对他的态度有问题,完全是随时随地想起来就使唤一下,跟对待下人差不多。
等到温云起换下了湿衣出门,小雨已停,但院子里的地上还是一片泥泞,父子俩坐在方才何老爷来了后搬出来的桌椅上低声说话。看见温云起出门,眼皮都没抬,兀自说得热闹。
温云起打算烧水洗漱,临近厨房时,问:“爹,家中有大喜事,要不请了舅舅舅母一起来吃饭?”
姜父颔首:“也好,你跑一趟吧。”
温云起:“……”
“大哥去吧,以后大哥认祖归宗了,见舅母的机会会很少。”
姜父一想也对:“富海,你跑一趟。”
对此,姜富海倒没有不满。
等到温云起洗漱完,住在另一个村的刘家舅舅已经带着一家子来了。
姜母刘氏两个儿子都是抱养来的,算起来只生了一个女儿。但是哥哥刘胜膝下子嗣昌盛多了。
两子两女,大女儿刘水草已经出嫁,二子刘水满已经成亲,三子刘水丰最近正在议亲,他年纪比姜大川就小一岁多,此外底下还有个妹妹。
妹妹的年纪与姜富珠相仿,前后就相差一个月。
两家的关系一直挺亲密,常有来往,遇上农忙,都会举家去对方家中帮着干活。
今日兄妹四人除了已经出嫁的刘水月,其余都到了,就连刚进门的水满媳妇小周氏,也在其中。
一家六口人,人虽然多,因为没孩子在,一点不吵闹。
他们到时又下起了雨,雨还越下越大,院子里站不住人,屋檐水齐流。
这么大雨,即便有蓑衣斗篷,走在外头也会被淋湿。
要么避一下雨,要么就淋湿了回家。
一群人到了,倒也都勤快,刘周氏已经去厨房蒸了馒头。
两家再熟,刘家人到了这儿也是客人,好多东西不好去取。于是,温云起就成了那个打杂的,但凡母女俩缺什么,都让他去取。
小周氏坐在灶前烧火,温云起不好过去,只站在门口看周氏忙活。
而刘家父子都不在,他们把桌椅搬到了堂屋,由姜家父子陪着闲聊。
“这天跟漏了似的。”周氏看了一眼外面的大雨,语带担忧,“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你娘和妹妹肯定要湿透了。”
母女俩走的时候没雨,码头过来不到一里路,她们甚至都没有带蓑衣。
小周氏出声:“表弟,要不你拿着蓑衣去迎一迎?”
“我才刚刚换下湿衣,刚把脏的搓了晾上,没有多余的衣裳了。”温云起也不是胡编乱造,姜大川总共两身见人的衣衫,身上是最后一套。
若是今儿不请客人,做饭的时候可以把湿衣拿到灶前烘烤着,一顿饭做完,衣裳至少能干上六成,等到明早,水汽去了大半,即便没干透,也勉强可以穿。
用姜父的话说,穿穿就烘干了。
小周氏又道:“那就让大表哥……”
周氏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儿媳的话。
温云起垂下眼眸。
最近即将入冬,一下雨就特别寒凉,那股凉气几乎要透入骨子里,这种天气湿透了很容易着凉生病,风寒这病可大可小,严重了也会要人命。
若不是有急事,没有人会选择淋雨。
小周氏想要帮婆婆分忧,让人去接姜家母女。眼看温云起去不了,就想提议让姜富海跑一趟。
周氏打断她,是不希望她把话说出口,也就是不想让姜富海淋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用姜家夫妻的话说,他们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外头抱来的,一个是从刘家抱养来的。周氏想让姜大川跑一趟,却拦着姜富海出门,谁亲谁疏,简直一目了然。
厨房里安静下来。
周氏也发现了自己打断儿媳的那声咳嗽过于刻意,笑着道:“是我太着急。这么大的雨,去不去她们都会湿透,既如此,咱也没必要再添一个人淋雨,一会儿烧一锅热水,让她们泡泡手脚,再熬一锅姜汤……大川,家里有姜吧?你去找来,我先洗了煮上,多找点,天太冷了,眼瞅着就要入冬,不光淋雨的人要喝,我们没淋雨也喝上一碗。”
温云起没有拆穿她,转身去找姜了。
江南府这个地方,真的是得天独厚,不光每年粮食丰收,种姜蒜这些,随便找点种子往地里一撒,都能得到不少收成。
家里的姜有半箩筐,只是最近天气湿冷,有些发了霉,温云起挑了两块好的拿到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