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跟吃了个苍蝇一样让人难受,赵大夫人也多少顺了点气,也不再管这乱糟糟的腌臜事了,专心管起了铺子。
她是打算重金聘用李思,让她留下来为乾德酒庄酿酒的,只要有李思在,乾德酒庄就不会跨,乾德酒庄的酿酒师傅也是一百二十个愿意李思留下来。
昨天晚上他不觉得李思能酿出什么来,李思酿酒的步骤和细节他都没有在意。
若能留下李思,他也能跟着李思学学,就算这是秘密不外传,但不是有句话叫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他一定要打动李思,让她教他酿那琼浆玉液的,要是学会了,不仅他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了,他还可以传给儿子,儿子还可以传给孙子,这就相当于后代子孙吃饭的绝技了。
但李思却不打算留下来,她跟赵夫人说的是要回家乡,不过她人不在这儿,却可以把酿酒法子留下来,并且可以保证自己不再酿这种酒也不会再教其他人酿这种酒,这种酒天下只有赵家这一份。
赵夫人感动啊,这可真的是上天降下来拯救他们赵家的神人啊,不过神人也是要吃饭的,人家既然这么有诚意了,他们赵家也不能不懂事的就这么坦然接受了啊。
赵夫人出巨额资金当是买断了这项技术,不过她也不心疼这笔对于赵家来说不小的款项,毕竟有了比花间酒还好的酒,这点钱怕一个月就能赚回来了,以后的可就是纯赚的了。
她都准备着往其他地方销售了,要是能销往全国,他们赵家不仅活了过来,说不定还会成为一方豪富呢,妈呀,光是想想她都激动的搓手了。
果然好事还得经常做啊,她就是随意的一个善举,竟然给他们家招来了这么大个机遇,这小姑娘竟然真的点燃了他们家的财运啊。
只是她有点疑惑,有这么一项技术,这姑娘怎么混成了乞丐,她应该到哪里都不会缺一口饭吃啊。
“遇人不淑。”李思含笑回答,赵夫人也不好再问下去了,只心疼的拍了拍李思的手,感叹不知道是谁这么没有眼光。
“老爷夫人,少爷寄东西回来啦。”
小厮捧着一个袋子跑进来,欢喜的跑进来。
赵夫人道可真是喜事连连,家里这才有了好事,又收到了自家那离家快三年的儿子的信。
包裹拆开,里面是一封信和一份报纸。
赵夫人拆开信读信,赵大老爷就拿起拿份报纸翻看,他是个文人,也爱看报纸,大概翻看了一遍后赵夫人也快速把信看完了。
看完信,赵夫人脸上的喜色就更浓了,“咱们儿子出息了,写的文章都在报纸上发表了呢。”
赵大老爷不屑的轻哼了一声,“这有什么可炫耀的,还值得专门写信回来。”
虽然这么说,眉梢上的得意还是掩盖不了内心的喜悦,说着就把报纸翻到赵夫人说的文章标题那一栏,看着就笑了起来,“这个臭小子,没白供他出国留学。”
“信中还说,咱儿子的同学,叫做冯衍的,写的文章也在报纸上发表了呢。”赵夫人翻着信说道,“咱们儿子是个有出息的,结交的同学也是有出息的,能写出上报纸的文章,一定是学问好有才华的。”
------------
第225章 民国弃妇5
赵大老爷也翻到冯衍的那篇文章看了,点着头道:“文采是不错,就是现在这年轻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嚷嚷着打破旧思想的,娶个洋老婆就是打破旧思想了?我看就是想跟家里人作对,哼!”
赵大老爷说着就重重哼了一声。
他家儿子就是这样的,人还没回来就在信里说要取消家里给他定下的婚约,说什么要抵抗包办婚姻。
赵大老爷对于儿子的这一行为一直存着气,此时看到冯衍这篇抨击旧思想,抨击旧式婚姻的文章就想到了儿子要跟未婚妻取消婚约的事,后面的话就完全是在说自家儿子了。
赵夫人捣了捣他的胳膊,“哎呀,儿子好不容易来回信,你就少说两句。”
还有外人在,也不好一直看信,赵夫人连忙收了信,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了两句客气话,便让人给李思三个准备客房。
又在赵家呆了三天,教会了酿酒师傅,李思三人便启程往家乡赶回。
只不过这次往回赶可比之前轻松舒适多了,赵夫人感激李思给赵家带来了这么大的财运,除了给了应该的报酬,还给雇了辆马车,在马车里塞了不少吃用。
“姐, 读书有用吗?”
在赵家的几天, 李思抽空在街上买了不少书籍和报纸,闲下来就拿着读,还学起了认字,时不时的就会问李凡, 她不禁自己看书, 也让李凡和李小一起看,但李凡觉得读书并没有什么用, 见自家姐还这么用功, 终于忍不住问道。
这几天李思就发觉了李凡并不专心,此时被他问着, 就抬眸看了他一眼, 说道:“怎么会没用呢,俗话不是说了吗,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是大哥还是投笔从戎了,那个冯衍还留洋了,不还是。”
李凡及时止住,才没有把冯衍忘恩负义抛弃糟糠之妻的话说出来徒惹姐伤心。
李思见他一脸憋屈和愤恨的表情,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心想李凡这是被身边人影响了, 也不怪他怀疑读书, 主要身边也确实都是反面教材,得把他这个想法掰回来啊。
“大哥投笔从戎不是因为读书没用, 而是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更何况大哥的学识已经够好了,他去打仗, 运用腹内的学识会让他事半功倍,要是大字不识的去打仗, 人家给他来个三十六计他一个看不懂, 那不是给人送人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