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蓝调日光(36)

作者:Lilianna 阅读记录

“我天啊什么情况,你认识唐南箫?”

“小时候的朋友,后来我不是高中就搬到沪城了吗?上次进组遇到了。”

“噢——”韩栀的语气上下起伏,揶揄道,“就是沈总跟你表白那次?”

姜知夏瞬间红了耳廓,打了一下韩栀的手臂,算是默认了。

她跟着韩栀来到保姆车里,里面摆着两副精致的盒饭。

“你签公司啦,看这车不便宜啊,你怎么没告诉我?”姜知夏已经打开饭盒,“哇,这么丰盛?”

韩栀有点心虚。她打算再过段时间告诉姜知夏签约的事,所以今天特地把经纪团队都遣走了。

“还没呢,这是制片和导演感谢我来救场,特地安排的。”

“这剧组挺有钱啊,你朋友推荐过来的?”

姜知夏知道她积累这些年也有些人脉,形象也好,被突然挑中也不奇怪。

“对对对,就是那个短剧的老板有点人脉,把我推荐过来的,你姐姐我一下就入过了试戏!”

她顺着姜知夏的猜想编得倒是很真,姜知夏又在认真吃饭,很容易就混过去了。

“你下午去哪里玩,我找人给你捎过去。”

“离影视城不远不是有片戈壁滩景区吗,好像还有个文化镇,我过去看看。”

前些年宣城就开始开发这片区域,又因为一部公路片在国内大火,宣城这片地域直接建了一个影视城,几乎天天爆满。

“这个天是淡季,太冷了游客不多,地又大,你注意安全别走散了,手机充电宝都带好了吧。”

“都带好了,你别操心了,我自己下午就过去了,有班专线列车呢!”

吃过午饭,姜知夏自己收拾好就出去玩了。以前跟着双姐老是到处飞,闲下来她就会抽空去当地街巷到处钻,要是休个两三天,也常常独自赶景点。

她性子外向不怕生,跟陌生人也聊的上天,有时候随便进家小咖啡店都能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谈天说地一下午。

比起更加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她更擅长利用工作全国到处飞的性质听三教九流的各种故事,这是她自娱自乐写剧本的重要灵感来源。

“终点站到了,请乘客们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谢谢!”

播报把在车里睡午觉的姜知夏吵醒,羊绒围巾围得有些紧,她脸已经红了。

她跟着人群下车,戈壁滩的秋风像刀子,割在脸上又冷又痛,她把围巾再拉上去了一点,试图抵御一下。

先去文化镇看看呗。宣城她以前来过,但工作太急了,她根本没时间走来走去。

现在游客还挺多,姜知夏先买了门票,又买了些羊肉串边走边吃,镇里有许多少数

民族风格的布制饰品,她兴致寥寥,又去做了游览车,准备直奔戈壁滩深处去看夕阳。

沿途的风景不同于沪城的繁华、长京的肃穆和渝都的人间烟火,而是无垠的辽阔和沧桑。

像是一个步行万里的老人,垂暮之时找了片偏远的地界,再勾勒出一生的哀叹,周围及远处都有些红柳,还有地上看似已经枯萎实则正是旺季的坚强植物,构成了乱石颓败后这片土地唯一的灿烂。

姜知夏看到了远处的骆驼,旁边还有几个蒙古族人,应该是来招揽游客的。

她走过去,才发现只有一个小女孩儿会说些普通话,其他的都说得不太利索。

姜知夏只能骨碌碌地看着他们比划,示意自己想要坐上去,拿出了包里的现金。

那小女孩对着她妈说了些什么,棕色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她把姜知夏托上去,又骑上了前面的骆驼,拉着她走。

骆驼晃晃悠悠的,姜知夏稀奇得很,一边看骆驼一边拍风景,太阳也渐渐落了下去。

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离人群已经越来越远了。

终于,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巨石处,骆驼停了,前面的两母女又把她拉下来,小姑娘从口袋里拿出一些蒙古奶糖,对她说着。

“姐姐,这里夕阳最好看,你拍完照片往南直走,不远就能到公路,最近天气冷,天色晚了要快点回去哦。”

“好好好,谢谢你们!”

前面她的母亲在招呼她,两个人牵着骆驼就走了。

姜知夏自顾自地享受戈壁美景,没注意时间,稀里糊涂拍完照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开始降温,她感觉有些凉飕飕的,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有点慌了。

回想起那妹妹的话,是哪边走来着?

她立刻打开手机,发现电量告急,又慌慌张张地打开挎包看充电宝。

完了,昨晚忘了给充电宝充电。

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沈归,手忙脚乱地把通讯录打开。

咔哒!

黑屏关机了。

随着屏幕一同暗下去的还有地平线的太阳。

姜知夏现在彻底慌了。

往南是吧,南边是哪边啊!

她自小就分不清东南西北,毕竟渝都地势蜿蜒曲折,楼房街道也是层层叠叠的,用东南西北去衡量方向就是自寻死路。

但是宣城幅员辽阔又地势平坦,指向习惯完全不同。

她小时候也走丢过,那时恰逢她叔父叔母出车祸,她父母第一次带她去沪城,结果出去时她被姜越冬给弄丢了,好像是一个好心人把她给带回去的。

其他景区比较完善,而宣城这边的戈壁滩开发还没完善,指向和引导都不清晰。

最后一抹夕阳已经被广袤的戈壁滩吞噬,只能有淡淡的深蓝调的天空,甚至有些强烈的星星已经能被肉眼看到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