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锦鲤娇妻:摄政王宠妻手册(32)

作者:一朵尘烟 阅读记录

钱氏这两天正懊恼,见着秦老太,就酸得不行。

秦老太见她面色不善,心里不是很舒服。

但想着低头娶媳妇,只好赔着笑脸,“也不是闲着来串门子,是想借侄媳妇儿家驴子用用。”

一个村儿的,秦老太这辈分,孙广平见着总是喊一声婶儿,秦老太便也喊钱氏侄媳妇。

钱氏还不知道秦家白得一头健壮公驴的事儿,以为秦老太是借驴子去干活,当即拉下脸。

“老婶儿,你这就不厚道了,明知我家今年颗粒无收,人畜的口粮都成问题,还来借我家驴去干重活,故意馋我们呐?”

秦老太忍气好言道,“不是去干活的,我家公驴发情了,想借你家母驴配个种。”

“啥,你家买驴了,还是公驴?”

钱氏红眼病一下子就犯了。

老秦家不是才给那个痨病鬼老三娶了个媳妇冲喜么?

听说花了不少银子,竟然还有余钱买一头公驴!

如今还赶在冰雹之前把稻谷都收了,怎么好事儿都叫他家摊上了?

秦老太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还多,见钱氏这光景,就知她在想什么。

若跟她解释驴子是捡的,只怕她红眼病犯得更厉害。

干脆含含糊糊的没回答,只是问道,“能行吗这事儿?”

给牲畜配种,得益的都是母畜,一般养母畜的人家要么就给公畜家平分幼崽,要么就付一点配种费。

但秦家这公驴纯属发情,秦老太也就没好意思提这些。

按说钱氏该高兴才是,但她眼睛太红了,脑子都被刺激昏了。

鬼使神差就道,“配种可以,等你家稻谷打好,给两石给我家做报酬。”

“啥?”

秦老太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活了五十多岁还没听过种驴还得给母驴报酬的。

“拉倒吧!”秦老太忍不下这口气,一甩手走了。

左右隔壁三四个村儿,有母驴的又不是她孙广平一家。

自家公驴这品相,拉出去一溜,别说一个驴媳妇,十个都不愁,没准儿还能落几头小驴崽!

孙广平从屋里走出来,朝他媳妇问道,“你跟谁吵吵啥呢?”

钱氏朝秦老太背影一指,“秦家买了头公驴,想跟咱家母驴配种,我找她要两石稻谷,死老婆子舍不得。”

孙广平一听,气得面色通红,扬手就想打钱氏。

第31章 驴大哥圆房了

“你脑袋叫驴踢了?咱家是母驴,配种得益的是咱家,人不找咱要稻谷就不错了,你还倒找人要?”

被男人一骂,钱氏红眼病好了大半,脑子也清醒了,顿时后悔不已。

“我不是看他家稻谷堆得高高的,咱家却啥也没有,心里急吗!”

“人家稻谷堆得高是人家有远见,跟你有啥干系?咱家今冬就快没法过了,要能配一两头小驴崽出来,拉到镇上卖了,还能填补填补,都叫你这臭婆娘搅和了!收粮食也是你搅和的,你简直就是个败家精!”

孙广平越说越气,对着钱氏就踹了两脚。

钱氏吃痛,嗷呜叫两声,“那你说现在咋办?”

“咋办,把家里鸡蛋带一篮子去老秦家赔礼!”

钱氏那个懊悔啊!

方才人家秦老太明明是来求她的,现在她倒要反过来去求人家。

看着孙广平要吃人一样的眼神,她又不敢说不,只得忍着心痛把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十几个鸡蛋捡了一篮子,提到了老秦家。

王凤英刚做好早饭煮好茶水,准备给爷仨儿送去,一开门见钱氏站在门口,问道,“啥事儿?”

钱氏知道王凤英是个泼辣的,不敢跟她说,就道,“我找婶儿说点事。”

王凤英便掐腰喊一声,“娘!孙广平家的找你!”

秦老太正气钱氏狮子大开口,没想到她竟然追来了,气呼呼道,“不见!”

自家婆婆一向与人为善,一般不会当着人的面儿不给台阶下。

王凤英立即明白钱氏得罪秦老太了,便也没了好脸色,“我娘说不见。”

钱氏可是带着任务来的,哪敢这么回去,只得对王凤英道,“那跟老妹你说也行。”

王凤英见她鬼鬼祟祟,不由好奇,“啥事儿这么神秘?”

“那个,婶儿刚说想让你家公驴跟我家母驴配种,我想了下,这事儿能成,麻烦老妹跟婶儿转达一声。”

王凤英朝她手里的鸡蛋篮子一瞅,立即明白过来,“想借我家公驴配种啊?”

钱氏快呕死了,王凤英这是把自己刚才对秦老太的全还回来了。

偏她还不能有脾气。

谁叫她想人家的好处呢?

“是嘞,老妹。这鸡蛋是俺家攒了许久的,给你家妙妙和阿修打蛋花吃。”

王凤英傲娇的翻了一眼,“我家驴子又壮又俊,你家那头丑母驴怕是配不上。”

钱氏忍着一口老血,“俺家母驴是长得呆了点,但是头雏驴,长这么大没叫公驴挨过身,你家公驴不亏。”

王凤英噗嗤一声笑出来,“你家母驴没叫公驴挨过身,那是你舍不得银子给它找公驴配种,又不是它洁身自好,前几天路过你家门口还听见叫唤得撕心裂肺,发着浪哩!”

钱氏也不是个好脾气的,哪受得了王凤英左一句右一句的埋汰。

便道,“那你说说,配这个种到底要多少报酬嘛?”

王凤英斜睨钱氏一眼。

只见她穿得格格式式,耳朵上还挂着两个银环子,比自己讲究多了。

家里还养着头驴,在村里一向算富。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当即开口道,“配种可以,你家母驴要是争气,能生两头驴崽,咱们一人一只。要不争气只生一头,驴崽归你家,你给我五百铜钱。”

上一篇: 上京缘 下一篇: 郎怀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