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陶青就拿出了昨天叶胥买的话本给莘欣然看。
莘欣然惊喜的看着陶青,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
于是方才在院外陪着莘欣然的荀母就看到同她问好后的陶青与莘欣然一起鬼鬼祟祟的往书房走。
荀母看到有些纳闷,怎么现在的孩子都这般吗,什么事情啊,就这般见不得人吗?在自己家中还这般,荀母摇了摇头,年轻人的世界,她不懂。
荀母虽然好奇,但是并没有打扰他们。
等陶青和莘欣然二人到了书房,莘欣然激动的开口道:“赶紧,赶紧拿出来让我看看那是什么东西。”
莘欣然虽说之前不怎么认字,可现在莘欣然认不少字呢,他觉得他认识的字虽然不敢说能考科局,但是看懂话本是绰绰有余的。
之前同陶青在一起捣鼓着说要写话本时,陶青才发现莘欣然竟然不识字,陶青心想不识字可不行,于是陶青便拉着莘欣然开始学认字。
于是莘欣然就开始学认字,一直学到了莘欣然回老家,莘欣然的认字之旅被迫终止。
莘欣然也是个好学的人,回了老家之后的莘欣然没有人教他识字,于是莘欣然便拉着荀文林教他认字。
学了那么久的认字,还是有些成效的。虽说现在荀文林认得字不太多,但是能通顺的读懂话本也是不在话下。
等二人认真的低头看完话本后,已经是大半个时辰之后的事情。
二人看的是意犹未尽,莘欣然问:“这下一卷什么时候发啊?”他还没看够呢。
陶青也好奇下一卷什么时候出来,他也好想知道后续。
这边陶青和莘欣然讨论着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而那边的叶胥和荀文林已经被授官了。
彼时的荀文林已经坐在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已经开始履行翰林院编修的职责,虽说翰林院编修做起来有些无聊,但荀文林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虽然翰林院编修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但是当今的大学士哪个不是从翰林院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同荀文林不同的是:叶胥没去翰林院就职,被皇上钦点留在宫中,被当成皇上的秘书来用。
叶胥这边刚上任,那边就被茅荣郅叫了过去,茅荣郅这次一改往日同大臣们扯皮的功夫,直奔主题:“爱卿在此次殿试中说的:现如今我朝的国库空虚,全是因为那些钱财大多在王室贵族和一些大商人手中?”
茅荣郅这般直接,这就能看出茅荣郅这个皇帝当的有多么艰难。
叶胥听到茅荣郅打直球,有些不解的想道:是谁传的皇帝整日都是忙的日不暇给的,原来雍正皇帝的作息都是假的,看来皇帝这般闲,还是折子不够多。
言归正传,叶胥在心中继续吐槽:可是怎么他面前的皇上这么闲,还有时间看他的策论,按理来说:茅荣郅应该日理万机,案形劳牍,根本没时间看他的策论,更别说是把他写的策论记得那么清楚了。
第101章 对此,叶胥不得不……
对此, 叶胥不得不硬着头皮答道:“那些只是臣的一时拙见,望陛下不要当真。”
茅荣郅见叶胥如此回到答,以为叶胥是怕他怪罪, 只得宽慰叶胥道:“爱卿莫慌,朕倒不是要怪你,只是有些好奇爱卿说的是否是真的罢了。”
叶胥心想:他怎么会知道,他一个本硕博连读的工科生, 怎么会知晓这些有关金融上面的事情, 但是从能量守恒定理应该是这样的, 叶胥想都是定理了,用在这个地方应该没毛病。
叶胥当时也是胡说,让他一个理科生搞政治,属实是有些难搞。
即使叶胥在书院的一年时间里被迫灌输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但叶胥也只是觉得自己懂得只是皮毛,并不能说的上是运筹帷幄, 但是举一反三这个道理他还是知晓的。
其实在书院中写的策论, 很多都是叶胥根据他现代所生活的国家现状分析一下,之后再带入具体的场景,这样叶胥才得到夫子们的重视, 以至于那些都觉得叶胥是可塑之才。
叶胥想:他这也算是吃了之前国家处理事情方法的一个福利, 真是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因为叶胥身处的时代, 是一个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而最新专家挖掘出来的东西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一个有可能拥有八千年历史的国度,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制度管理什么的都是比较完整,正好给了后人借鉴历史的机会。
叶胥想:历史上好像是有个朝代也是国库空虚, 官员富得流油。敌人都打到了面前,国家没有银子抵抗外侵,但皇上仁慈,并未强制抄家之类的行为,而是让官员们自愿捐款,结果却没几个人愿意捐款,最后被灭了国。当然那些不愿捐款的官员,也没有什么好的结局,最后也是死的死,残的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家都不在了,子民又怎么可能安好无损的生活。
叶胥当时听完这个史事,之后感觉很不解,做了那么久的官员,难道忘记了自己科举时的初心了吗?
难道读书人的最终理想不是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何就变得这么自私,人都死了,守着那些黄白之物有什么用,叶胥实在是想不懂那些守财奴的心理。
叶胥想到这,斟酌的回道:“应当是!”
因为这个朝代的商业并没有与外界互通贸易一说,依旧是内部消化,那么这些钱财应当只是一个内部循环。
茅荣郅听到叶胥这么说,心中便有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