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娇夫的首辅大人(273)

作者:阿杜行 阅读记录

一时间只要是村子附近有荒地的百姓们喜不自禁,纷纷选一些离自家近的荒地开垦。

一时间内,本该闲下来的村民们,热火朝天的翻新土,这些都是以后改善他们家庭生活的关键。

荒地翻新后,能种什么东西,百姓们意见不一,叶胥知晓黄豆能养地,便建议百姓在开垦的荒地上种植黄豆,若是不然,种植土豆、红薯这样大产量的农作物也行。

虽说土豆红薯这般高产量的农作物在楚庭推广的很是成功,但毕竟营州地广人稀,百姓们的良田又很少,这些田地,他们种植水稻还不够呢,又怎么会去种植这些土豆和红薯这些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东西。

叶胥见营州的百姓虽然也吃这土豆和红薯,但也只是作为菜来吃,并不会作为主食。

叶胥无法,只好规定,只要能开垦出一亩荒地,花上十文钱,便能买到三十斤土豆或者红薯。

对于一贫如洗的乞丐来说,他们自然是没有闲钱去买土豆和红薯的,叶胥只好给他们写了借条,等到来年,将钱还上。

虽说现在是荒地,但营州的土地肥沃,养上两三年之后,便能种植水稻。

叶胥之所以对乞丐这般优待,因为他觉得若是乞丐有能力开垦荒地,那更好。

反正多一个人开垦荒地,这营州的荒地就少一分,这天底下也就多了一个靠自己双手吃饭的人。

可营州天气极端,有小半年的时间里都是寒冷季节,百姓们在屋中,若是防护不当,还能被冻死,更何况是乞丐。

所以在营州的街头上几乎是看不到乞丐的,因为营州的乞丐根本活不过冬季。

叶胥的本意并非是营州的乞丐,而是想吸引附近地方的乞丐。

这些乞丐之前也是有田的百姓,因为天灾人祸不得不背井离乡,最后变成了身无分文的乞丐。

若是有地可种,谁又愿意做人尽可欺的乞丐。

如今百姓们吃的都是糙米,谁又有闲钱去救济百姓,做乞丐受别人白眼,还时不时的被人拳打脚踢。

可见乞丐并不好做。

叶胥发布的告示一出,附近有消息灵通,又愿意自食其力的乞丐,纷纷赶往营州准备拿开垦荒地。

没有工具?官府表示:可以登记向官府免费借农具。

而且,官府还可以解决户籍的问题,只要是在营州境内开垦了土地,便可以凭借着附近村子开的证明到官府上户籍。

虽说营州地处偏僻,但叶胥发出的这一系列的政策,也使得一些之前在老家过不下去的百姓们乔迁到营州。

因为叶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口,营州地广人稀,人口就是第一大要务。

一时间,营州的百姓大幅度上升,荒地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等一段时间以后,叶胥再次下乡去看耕地的情况时。

发现之前空荡荡的村口,陆陆续续的搭了不少的茅草屋,原本长了不少杂草的土地能看到土地本来的颜色。

叶胥一路走来,还能看到不少人同叶胥打招呼,以为叶胥是出来游玩的富家公子。

叶胥看着百姓们脸上充满了对生活的期待,不由得心情大好,他自愿来营州任职,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们的生活好上一些。

虽然他现在不能打包票,说以后营州的百姓们能过上如何富裕的生活,最起码他能让营州的百姓们不饿肚子。

叶胥经过几个村子后,发现每个村子似乎都搭了不少茅草屋,叶胥便让当地的官员给这些外来的百姓们修好炕。

免得今年冬天过不下去,之前听说营州有新政策而赶来的百姓,起初还担心营州人排斥外来人口,到之后才发现,营州的百姓并非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凶神恶煞。

那是因为叶胥怕当地的百姓排斥外来人口,便规定村民们不可抵触外来人口,若是如此,这个村子的村民便不能开垦荒地,就算是开垦了,三年后这些土地依旧归官府所有。

在叶胥雷厉风行的手段下,营州的人口,仅在一年之内,便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叶胥怕来到营州的都是一些素质低下的歪瓜裂枣,叶胥针对这些外来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

这些人员要经过官府的考察,若是没有经过考察,那定是不能定居在营州的。

虽然营州人口少,但百姓朴素,热情,大方,叶胥并不想因为外来人员将百姓们良好的品质打破。

若是之前有案底的,营州也不收。

总之,叶胥为了不让什么营州称为第二个弗洛里达,费心费力。

当然,最后成果也不错,能来到营州的百姓都是之前家里经受过重大打击,因拿不出钱财而卖田卖地的贫苦百姓。

他们如今能在营州得到一个安稳的生活,当然感激不尽,自然不会寻滋挑事。

处理好营州人口和土地的问题,叶胥就开始着手整治营州的教育方面。

上一任巡抚在营州做了三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主要是营州的条件确实没有给他发挥的余地。

毕竟一年内,有六个月是不能出门,就算是刚上任时,有再多的新鲜政策,也在一日又一日寒冷的天气中消磨殆尽。

所以上一任巡抚政绩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三年任期已满,他就换到别的地方任职。

临走时,他还在庆幸:无论是什么地方,都比营州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好。

营州的情况之所以不太理想,首先是因为自然因素,其次是人文因素。

营州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裕,能送孩子去念书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