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爷挺直腰板,一脸坚毅:“陛下,老夫一身戎马,大半日子都在马背上过的,这点小伤不算什么。如今国家有难,正是用人之际,老夫怎能退缩?让老夫去,定能击退西域敌军,为新朝扬威。”
景渊凝视着摄政王爷坚定的面容,心中满是感动与纠结。他深知摄政王爷经验丰富,有他挂帅出征,这场战役胜算大增。可一想到王爷的伤势,又实在放心不下。朝堂上,大臣们的目光纷纷聚焦在景渊身上,等待他的裁决。
最终,景渊重重地点了点头,沉声道:“既如此,便有劳岳父了。此去西域,路途艰险,望岳父多加小心,朕与满朝文武静候您凯旋。”摄政王爷单膝跪地,领旨谢恩:“陛下放心,老夫定不辱使命!”
三日后,摄政王爷在校场点兵出征。号角长鸣,军旗烈烈,将士们身着战甲,手持利刃,整齐列队,气势恢宏。景渊、时笙以及摄政王妃一同登上城墙,为王爷送行。
时笙看着父亲身披战甲,威风凛凛的模样,眼眶微微泛红:“父帅,您一定要平安归来。”摄政王妃强忍着不舍,叮嘱道:“老爷,万事小心,家中一切有我。”摄政王爷仰头望向城墙上的家人,目光柔和:“放心吧,我定会平安回来。”
景渊上前一步,郑重道:“岳父,朕已安排了精锐部队随您出征,后勤补给也会全力保障。若有任何需要,及时传信回来。”摄政王爷抱拳行礼:“多谢陛下,老夫去了!”说罢,翻身上马,大手一挥,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城而去。
时间匆匆,半年过去,皇城依旧繁华热闹,只是城墙上的守望从未停止。这日,城外尘土飞扬,远处传来阵阵欢呼。原来是摄政王爷不负众望,凯旋而归。
消息迅速传遍京城,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街道两旁,人群如潮,欢呼雀跃。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兴奋地呼喊着;老人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感慨着国家的安稳;年轻的姑娘们挥舞着手中的手帕,向英雄们表达敬意。
景渊与时笙、摄政王妃早早来到城门口迎接。看到大军的身影,时笙眼眶泛红,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摄政王妃虽极力保持镇定,可眼中的喜悦与担忧还是难以掩饰。
摄政王爷骑着高头大马,身姿挺拔,威风不减。他的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胜利的自豪。看到城门口的家人和百姓,他眼中满是欣慰,抬手示意大军停下。
景渊快步上前,亲自为摄政王爷牵马,朗声道:“岳父,辛苦了!您凯旋而归,实乃我朝之幸!”摄政王爷下马,单膝跪地:“陛下,幸不辱命!”景渊连忙扶起他,眼中满是感激:“多亏岳父此次出征,保我边境安宁。”
第17章 完结
自从摄政王,消灭了西域,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没过多久,摄政王妃居然怀孕了。
时笙满心欢喜地守在摄政王妃床边,看着襁褓里那个皱巴巴却又无比可爱的小婴儿,眼中满是温柔笑意。“母妃,您可算是了了一桩心愿,弟弟这般可爱,日后定是王府的宝贝。”
摄政王妃脸上洋溢着初为人母的幸福,轻声说道:“是啊,有了这孩子,王府也更添几分生气。”
景渊站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场景,嘴角微微上扬。
回宫之后,他轻轻用手抵住时笙的额头,轻声呢喃:“笙儿,我们该走了。”
刹那间,时笙只觉脑海一阵轰鸣,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虚幻起来。待她回过神,眼神中满是迷茫与不解:“景渊,我这是怎么回事?”
景渊神色凝重,轻抚着她的发丝,解释道:“你受到了小世界的波及,失去了记忆。如今,新的气运之子已经诞生,我们不能再停留了,还有其他的小世界等着我们去恢复秩序。”
第二日,整个朝堂都被一道旨意震惊得鸦雀无声。景渊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平静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缓缓开口:“朕今日下旨,封摄政王府小世子为太子。”
此言一出,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无人敢出声。片刻后,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道:“陛下,立储乃国之大事,陛下和皇后还年轻,而且这摄政王府小世子尚在襁褓,此时封太子,是否太过仓促?”
景渊目光如炬,直直看向那老臣,沉声道:“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摄政王府满门忠烈,王爷为江山社稷出生入死,小世子根骨不凡,朕信他日后定能担起天下重任。”话语坚定,不容辩驳,大臣们见状,只能将劝诫之语咽回肚里,纷纷跪地领旨谢恩。
就这样,尚在襁褓的时墨,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被抱进了皇宫。从咿呀学语起,时墨就被景渊带在身边悉心教导。才三岁,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墨就得跟着景渊学习处理政务。起初,那些繁琐的文书和复杂的朝政对他来说如同天书,小小的人儿坐在特制的矮凳上,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眼中满是懵懂与困惑。但景渊极有耐心,手把手教他如何审阅奏折,如何分辨是非对错,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日子一天天过去,时墨在景渊的教导下飞速成长。他渐渐学会了在朝堂上沉稳发言,对大臣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对答如流,稚嫩的脸上开始有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稳重。而在这期间,景渊和时笙经常毫无预兆地失踪。一开始,大臣们和百姓们还十分惊慌,四处寻找,可次数多了,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只当是皇上和皇后又有了什么神秘的要事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