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再意味着高高在上的学子,而是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老百姓,
虽则依旧没有女子入朝为官,可女子的话语权已然大大提升,朝堂上,皇帝一言堂的形势也不复存在。
要说伍盈盈到来做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改变了朝堂的议政方式,从单一的皇帝决定,到内阁商议,扮演皇帝角色的她只是居中调和,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皇帝这个位置的权威。
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悄然发生着变化,日积月累,乃至如今,变化显露在所有人面前,只觉翻天覆地,可实际,不过一点点累积的结果。
待回头思考,才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却也无处可更改,只能说棋局太大,身处其中难以看得分明,待跳脱出来,才发现为时已晚。
十五年间,皇帝修道,皇后掌权,提出异议者不知凡几,皇后看似也确实让步,内阁的存在,她个人意志的淡化,都在说明这一切,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未必。
因为皇后改变的是整个朝堂的局势,从里到外,将他们对皇室的权威降到了最低,将议政的自由度提到了最高,试问,享受过可以自主决定一切,又如何甘心将权利交换高高在上的皇帝,做一个只会俯首称臣的臣子呢?
--------------------
第494章 第三十四个故事
十五年, 对大靖朝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变化,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改变。
至少,道观里的皇帝, 依旧以为自己是大靖朝的天, 只是, 天子也有落地的一天。
随着宫里几位皇子的渐渐长大,也开始在朝堂展露头角,兼之背后几位王爷和宗室的推动, 呼吁皇子上位的呼声愈高,伍盈盈做再多也抵不过一句名正言顺,而真正在其位的皇帝则是让人失望, 推举新帝上位也是顺理成章。
宫内的大皇子如今已有二十五,最小的皇子也有十六, 在古代, 都是可以成家立业的年纪。
伍盈盈对皇子上位并不抗拒,且她看重了四皇子。
相较于几个兄长,四皇子父亲以及母族的能力都很有限,当初并未参与太多上一辈夺嫡的事,相对而言, 皇帝的抗拒也会小些。
最重要的是,四皇子入宫后没两年, 母妃就逝去,随着继室入门,四皇子回去的次数也愈发少了, 所以, 她这些年的教育, 四皇子是学习得最深入的人, 而不是年纪最小、却时常回家的五皇子。
一番操作后,四皇子正式举行了过继手续,成为皇帝名义上的唯一儿子。
随之发生的一起事情,就叫人目不暇接了,皇帝被迫禅位,也是被驱逐后皇帝才想明白自己遭遇了什么,可一切为时已晚。
四皇子正式登基,成为皇宫的万人之上,伍盈盈并没有贪恋权势,适时归还手中所有权利,可此时比一开始她接手的不过只剩十之二三。
新皇倒并不反感,这些年接受的教育与这个时代的大方向所相悖,可为百姓好的,他总是支持的。
在退出朝堂后,伍盈盈顺理成章升为太后,她早已为自己选了以后的定居地,是遥远的江南之地一处别院,远离京都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之后,她果然不管任何朝政之事,或游山玩水、或寄情书画,爱好颇为广泛,伍盈盈觉得这是自己一辈子最美好的日子,以太后之尊,再没人能支使她,也没人惹她不开心,相反,所有人都得捧着她、哄着她,百姓间也不乏感恩的。
随着屏幕落下,冉佳怡脑海中最后浮现的,是伍盈盈开怀的笑颜,彼时的她早已不年轻,四十多岁的年纪,眼角生出不少皱纹,可眉眼间却没有一点烦忧之色。
天下百姓安康,宫里一切安稳,朝堂大臣齐心协力,边关平和,伍家也缩着头脑,她也自由自在,一切都很好。
“好了,系统,开启下一个任务吧。”冉佳怡很快将上个任务的思绪抛开,进入工作状态。
“好的,宿主。”
系统应诺,大门缓缓打开,进来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郎,模样很是俏丽,只是眉眼间少了些鲜活,叫人觉得有些许死板。 ”你寻到这里,是有什么心愿吗?”
“心愿?”女子疑惑望过来,似是自己也不明白。
冉佳怡解释,“只有怀有浓重怨气与希望的人,才会到达这里,你可以好好想一想。”
女子眼睛一亮,“所以这里真的可以实现心愿?”
冉佳怡颔首,“当然,只是代价也不菲。”
女子毫不在意,没关系,这辈子都没活明白,哪管得着下辈子。
————-
两人会心一笑,冉佳怡方才慢慢引导委托者说出自己的故事。
“我是苏北小渔村长大的姑娘,整个村子都以打渔为生,除去危险了些,日子尚算不错。我姓崔,崔双喜,家里二子二女,我是二女儿,虽不受宠,在八十年代也不缺衣少食地长到七八岁。
我八岁那一年,村里的青壮年们一切组队出去打渔,我的父亲也在其中。
本是预报无风无雨的其后,结果,意外遇上暴风雨,几艘船在风雨飘摇中被打散,最后别说收获,甚至有几人因此而丧命,庆幸的是,我父亲不在其中,悲哀的是,他背上了另外一人的性命。”
“有人因为救他死了?”冉佳怡问。
“是,同村陈婶子家的伯伯救了他,一生一死。”
冉佳怡叹气,“那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年轻女子惨然一笑:“因为,我是那个被用来报恩的女儿啊。”不等冉佳怡询问,她继续道:“陈家就一家三口,陈婶子一直体弱,干不得重活,家中唯一的儿子年纪还小,正在上小学,一家子眼看撑不下去,所以我被推了出来,做了黄家的童养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