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做贤惠女(快穿)(1036)

作者: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没了繁重的家务,崔母的脾气也没见好,只是大家都懒得再去搭理他。

隔年的五月,崔大哥在媒婆的相看下,遇见了他前世相守一生的妻子,定下次年底的婚事,两人将在此生继续结伴同行。

而陈家,冉佳怡的提醒并没任何作用。

只是没了原主的存在,崔家再不甘愿,也得时不时的接济点儿,经济上倒还过得去,只是那股被施舍的感觉始终围绕在母子俩周围,一个成天里说话夹枪带棒,一个阴沉沉从不出门,久而久之,成了村里人不愿意接近的人家。

————-

日子古井无波,次年春节,崔大哥迎娶妻子进门,原主在此之前主动提出不再要那十分之一的利润分红,崔大哥欣然应允。

此时,原主手中已经有了好几百,即使没有崔家,她接下来的学费也不用发愁。

冉佳怡看到这里,忍不住为原主的清醒点了个赞。

说起来,主意虽然是她出的,可到底是崔大哥一直在忙活,人心总是不知足的,一开始或许觉得十分之一的分红很合算,但时间长了难免心态失衡,尤其在崔大哥有了小家后,这件事若继续进行下去,未必能瞒得像过去那么严实。

若是不小心透露了一星半点,恐怕到手的存款也不保,如此,还不如及时止损,也不至于日后遭人怨恨,崔大哥坦然接受就是最好的证明。

没了这份分红,崔双喜也开始尝试自己赚钱,或是买些小文具、小人书之类的学校门口兜售,挣的钱不多,但也够平时买点学习用品之类的。

小学结束,崔双喜力排众议地上了初中,这反对的人中甚至有崔大哥成婚不久的妻子,原因大概是崔大哥帮她付了学费。

经了这一遭,崔双喜与崔大哥也自然生了隔阂,更不愿意再用崔大哥的钱交学费,而是从自己的存款里扒拉,当然,明面上是她自己努力做小买卖挣的钱。

崔双喜如愿继续上了初中,只是与家里的关系也彻底闹僵,家里谁也不待见,崔双喜干脆选择了住校,眼不见心不烦。

若搁在一般这个年纪的小女孩身上,或许会觉得忐忑不安,进而怀疑自己要求学习是不是错了,可重来一次,崔双喜有了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目标,以及愿意为之努力的决心。

从初中、到高中才,崔双喜学校里的花费再也未曾找崔家任何人讨要过,完全是自己供应自己。

幸而这一切都是有成效的,高考过后,崔双喜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不等崔家凑上来办升学宴,就悄悄的收拾了包袱前往帝都,她可没多少时间跟崔家人纠缠,未来四年的学费生活费还得她努力去挣呢。

上了大学后,崔双喜几乎不怎么回来,只在前三年的春节回来了几次,其他时间忙于学习和生计,完全将崔家抛在了脑后。

而她不知道的是,崔家在村子里也成了一个笑话,好不容易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虽是个女娃也足够光耀门楣,结果倒好,硬生生将人推远了,京都的大学生啊,未来还不知道如何出息。

崔家人后不后悔在外人面前是没表现出来的,关起门来就谁也不知道了。

若说村人只是觉得崔家没有眼光是个傻的,那陈母就完全是幸灾乐祸了,笑话崔家没有出息的命,一辈子就是乡下刨食的命。

她会这么说也是因为自己儿子前两年同样考上了省城大学,以后铁板钉钉的城里人。

只是她现在还不知道,以后自己的儿子会一直留在城里,而她会因为被儿媳嫌弃,一直留在村里。

————-

最后的最后,崔双喜成功在京都站稳了脚跟,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除去崔父崔母年老后法律应给的养老钱,再没有多给过一分一毫。

有知道的责怪她狠心,她也并不在意,能感同身受的毕竟是极少数,她问心无愧即可。

一个任务结束,冉佳怡休息了两天,便继续下一个任务。

这一次进来的是一位二十来岁、青春正好的女孩,一身打扮并不华丽、却也衬托出了通身的气度,这一次的任务者,貌似是一位现代姑娘。

“请坐。”

“你就是能帮我完成任务的人?”女孩好奇打量,并不见害怕。

冉佳怡心情颇好的点头,“嗯,请问你有什么心愿吗?”

打量完四周环境,经此提醒,女孩仿佛才明白过来自己的目的,当即义愤填膺告起状来。

“不想还好,一想我要气死了,气死了。”

系统空间里难得鲜活气儿让冉佳怡颇觉愉悦,见她并无多少怨愤,忍不住好奇,“介意说说你的经历吗?”

女孩明显是个叽叽喳喳的性子,满不在乎道:“这有什么好介意的,正愁没人听我说呢,她们一个个惨的很,都懒得听我唠叨。

我出生在千禧年后,是家中独生女,从小到大顺顺利利长大,除了学习苦恼点简直没有一点苦恼。

我活得简单,对未来也没有太高的要求,考上本地的大学后,最大希望就是毕业后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永远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也是在大学,我遇见了我的白马王子,他家世显赫、幽默风趣,最重要的是对我好。

我家里只是普通家境,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我们,包括我父母,可我俩都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真心相爱,一切都不是问题。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他的父母并不欢迎我,可在他的强烈争取求下,我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婚后,他做到了一个丈夫的极致,没有那些男人的坏习惯,从不出去乱搞、所有资产都转到我名下,工资卡上交,记得每一个纪念日、并送上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