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做贤惠女(快穿)(1059)

作者: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说白了,这片空间的主人属于那位女子所笼络的诸多任务者,其他人最多只能算是暂居的客人,可客人多了,反压到主人家头上来,未免有些不识趣。

动乱也由此而来,好在并没花费多长时间就已解决,结果嘛,看那界限分明的屏障就能知晓。

————-

若说一开始闲逛是图新鲜,可时日久了,冉佳怡也颇觉无聊,纵有了几个可以聊天解闷的小伙伴,依旧略显无趣。

学着有些人的做法,冉佳怡一楼申请了一间铺面,开了一间咖啡厅,给往来客人提供些许便利的同时,也更多去了解这个世界。

其实对她们而言,吃喝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她们存活的根本在于体内存在的能量,而非肉。体凡胎的碳基生物,至于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后,谁也说不好。

往来咖啡厅的客人并不多,却也每日里都会有几个人,冉佳怡也见到了诸如自己一般初来乍到的任务者,免不得解答一番,久而久之,竟也成为了新人的打卡地。

也是这时,她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位创始者的存在,随机、抑或别的什么就不清楚了。

无聊之余,冉佳怡甚至在咖啡厅凑了一桌打牌的,仿佛这种机械化的不停歇运动,才能让人不至于那么焦躁。

这就跟一个习惯了四处旅游的人般,初有了久居之所,难免新奇,可内心到底向往外面鲜艳多彩的世界。

这种心态下,冉佳怡关了咖啡厅,再次前往那座宫殿所在地。

不出意料,大门敞开,她一路顺通无阻地进去,仿佛早已预料到她的到访。。

“怎么,有了选择吗?”女子笑意盈盈,一切尽在掌握中。

“我选择继续。”

其实这个选择并不难做出,人总得有些事情做,便是不为了那些所谓伟光正的理由,纯粹当做一份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我替她们谢谢你。”

冉佳怡到底还是问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她们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的?”这个疑问才是让她久久无法做出选择的原因,若是一切都是虚假,这些努力又有何意义。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她总有一种违和感,那些委托者看着确实是真实的存在,可她们所在的世界,总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

“这很重要吗?罢了,说了也无妨。“女子依旧是包容的笑,中再次幻化出那些世界。

仔细去瞧,能发现其中有些是静止的,有些却在不断变化,她点了点一个静止不动的,“你说它是假的也行,”又点了点一个在变化的,“你说它是假的吗?”

冉佳怡不自觉摇头。

“那就对了,不管如何,在你们进入的那一刻,那个世界便开始真正运行起来,你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影响后续的发展,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其实又哪里有冉佳怡说满不满意的地步,但知晓这一点总能让她安心不少,对刚做出的选择也有了更多的期盼。

简单的几句对话,冉佳怡再次离开宫殿,也就没听到身后女子与人对话的声音。

“她有那么重要吗,几次三番见面。”

女子:”你知道的,她还是第一个主动挣脱的,我免不得多关注些,或许就能找到方法。”

“不过是意外罢了,又不是她自己挣脱的。”

良久,传来女子无奈的叹息,“大家都等得太久了,总是要有个希望。”

后续的一切冉佳怡并不知情,这次谈话后,她并没犹豫太久,就再次踏上了完成委托者任务的道路。

得益于视野的开阔,这一次她终于看见了系统空间是如何变幻的,约莫只是换了一个方向,大门所对应之处就是无边的黑暗。

一丝久违的光亮自黑暗中透出,没有另一边光明世界的耀眼,却也足够冉佳怡心潮澎湃。

“您好,请问有什么心愿吗?”熟悉的对话再次响起,冉佳怡露出浅淡的微笑。

--------------------

竹里:小天使们,故事走到这里已经进入了尾声,尽管蠢作者还有很多很多故事想要写,可也没办法继续一个个详写下去,后续还会有一些小故事会以番外的形式简单写完,包括前期遗留下来的番外一直没来得及写的,也会在之后一一补充,大家阅读记得看准标题哦。

第518章 第三十一个故事if线

面对于文文的倾诉, 冉佳怡颔首:“所以,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一个甘愿为生下孩子而死的女人,尽管现在痛哭着后悔, 但冉佳怡并不觉得她会是一个多狠心的人, 最大的怨气也不过来自于父母无人奉养的凄惨结局。

于文文沉默, 在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做一个选择,对她而言实在太过艰难。

若是可以,她自然希望自己能平安生下那个孩子, 哪怕后续离婚、或者其他,只要活着,一切都无所谓。

可上天显然没有成人之美, 面对这般两难的境地,于文文嘴巴张张合合, 半天愣是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她很想脱口而出, 我要放弃那个孩子,我要选择自己活着,我要赡养父母,可她实在说不出口。

虽说不到十月怀胎,可七个月的血脉相依、心神相连, 她真真切切地感受过,兼之她更是看到了那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叫她如何舍得。

稚子何其无辜,可她的父母却摊上了她这么个不孝女,未尽赡养之责、却操碎了心。

冉佳怡并未催促, 也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 或许是一瞬, 或许是永恒, 只听见于文文艰涩地开口:“我希望能安排好我的父母,让他们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