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娘亲,怎么我们又要回去啊?”冯大宝有些不解,明明前些日子刚回去过,家里的菜还有些呢。
因为在厂子里工作,有固定的工资,生活渐渐宽裕之后,冉佳仪就无需每次都自己回乡下照顾地里了,而是托了熟识的妇人,偶尔帮着照看一下,因为活不多也不重,冉佳仪需要付出的只是一些用不上的票据,算是公平交换。
“大宝,咱们这次回去是去看你梅阿姨的,你还记得吗?”
冯大宝摇摇头,表示不记得了。
冉佳仪也不在意,只说:“等待会你见了就认识了。梅阿姨啊,以前帮过娘家,你态度可要好一点。”
冯大宝好奇道:“娘亲,梅阿姨帮你什么了啊?”
冉佳仪笑着回应:“你当初刚学认字时候的课本,还是梅知青借给娘亲的呢,咱们啊,如今可得好好感谢人家。”
“嗯。”
冯大宝还是第一次听这件事,闻言对这位娘亲口中的梅阿姨也多了几分喜欢。
村子里村民和知青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口粮罢了。
在这粮食大于天的时代,一口口粮就足以引发矛盾,更别说,知青们分走的可不止一两口,那是一年几百斤的粮食啊。
由此,关系好不起来也是正常的。
不过,近来的事态发展还是让敏感的百姓们察觉出了什么。
原本以为再也回不去的那些下放坏份子,甚至少数知青们,都陆陆续续走了路子回了城里。
这让一直以为知青们就此成为乡下人的念头转变成了,城里人就是城里人,早晚是要回去的。
不论村民们是因为担心这些知青们回了城里会找他们麻烦,还是单纯就是习惯性的巴结城里人的习性作祟,村民们对知青们的态度前所未有的缓和下来。
双方关系空前和谐,知青们有城里条件好了的亲人们接济,日子也好过起来。
冉佳仪和冯大宝母子去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冉佳仪回了家放下东西,便直奔知青院。
知青院人多口杂,不是一个说话的好地儿,冉佳仪的打算是把梅知青喊到家里来,吃一顿饭的功夫,事情也就说清楚了。
冉佳仪到知青院的时候,恰好还没有开饭,冉佳仪于是就直接到了梅知青的屋子,将人给喊走了。
“梅知青,不知道你中午有没有时间,帮我家那臭小子补补课。”这话自然是借口,不然怎么有理由和知青接触。
梅知青虽然诧异,但并未拒绝,和一起的知青打了一声招呼,就跟着冉佳仪走了,也是心大。
“冯嫂子,不知道你有何事?”在路上,梅知青看着前面的人心里满是疑惑。
冉佳仪也不多解释:“等到了我家啊,咱们边吃边说。”
两人只是略走了几分钟,也就到了家。
家里,冯大宝已经开始做饭了,小崽子这几年厨艺都快出师了。
冉佳仪将梅知青安顿在厅里坐下,奉上茶水,自个先去厨房忙活了,任由梅知青满肚子疑问,还真的以为这位冯嫂子有事相求。
等到饭上桌,三人一起吃饭,冉佳仪这才慢慢解释起了自己这次回来的缘由。
—————
“梅知青,不知道你是否知道这个消息,现在啊,城里都说,上面要恢复大学招生呢。”冉佳仪开头就单刀直入。
梅知青怔愣了一下,随即便是一阵狂喜涌上心头:“冯嫂子,你说的可是真的?”
“我骗你干嘛啊?”冉佳仪笑道。
梅知青缓了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平静,感激的道:“真是多谢冯嫂子告诉我这个消息了,只是不知道这消息有几分真几分假?”
冉佳仪回道:“九分真,一分不确定。想必正式的通知还要过一阵子才能下来。”
梅知青于是知道,这消息基本可以为真了,满心的亢奋无处言述,只得不住喃喃,“真的就好,我真的能回去了。”
冉佳仪看着她那激动样子,心里有些感慨,这是无数知青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一个光明正大回归城里的机会,十年的时间,日思夜盼,不知道有多渴望。
“梅知青,这是我准备好的一套高考资料,想来你也用的上。”冉佳仪边说着,边取出一边篮子里的书本来,递给了还在激动中的梅知青。
梅知青接过几本书,一一看过去,果然是高中的课本和高考需要用到的书本,连忙感谢:“冯嫂子,真是太谢谢你了。”
冉佳仪:“哪里需要和我客气,都是我应该做的。”说着,拉过一边好奇看着她们的冯大宝:“这孩子当初认字还是托了你的忙呢,我的初中毕业证书也是多亏你帮忙,不然也没有我们母子俩的好日子。”
梅知青赧赧:“不过一件小事,也须得冯嫂子你自己努力。”随即又询问:“冯嫂子,这一套书你可需要?”
冉佳仪:“我那还有一套呢,不瞒你,我这次也是想着试一试的,不然窝在这小地方,总是不甘心。”
梅知青点点头表示理解,这个时代城乡差别犹如天堑,在她看来冯嫂子向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冯嫂子,说句夸大的话,你要是有什么不理解的,也可以来问我,我一定尽力。”
冉佳仪自然高兴,两个人皆大欢喜心里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送了梅知青出了院子,冉佳仪的心里犹如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一直欠着人情的滋味可不好受,如今可算是还回去了。
结果,一转头,就看见了小崽子好奇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