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做贤惠女(快穿)(804)

作者: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只是初来乍到, 又没有足够的本钱,冉佳怡只得从小处做起,力求不亏本。

带着两兄妹在辅城转了一圈, 冉佳怡后还是把主意打到了吃食, 无他, 这是成本最小的一项买卖了。

租了一家临街带后院的商铺, 在繁华的街道上,只有小小的一间铺面,冉佳怡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小买卖。

冉佳怡开的是一家面馆,除了卖面外,还兼带卖一些卤制品,两厢搭配,生意倒也不错。

新店开张,事事需要亲力亲为,店里生意好、人也忙得团团转,时间便过得格外快起来,一眨眼过去小半年,店里逐渐安稳起来,冉佳怡开始逐渐脱手,这才好了一点。

忙起来的时候还好,一旦闲了下来,想的事儿就多了,她就难免想到被留在宋家的那三个孩子。

回想起半年前将三个孩子留在宋家的决定,其实冉佳怡也很难说清自己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可能是受了原主的心绪影响,她那时候总惦记着让三个孩子吃点苦头,这么做是有点狠心,可或许也有带着那么点,本质上想要三个孩子知道,如果没有了亲娘的牺牲,他们会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原主上辈子最大的怒气还不是在于宋家人对她的舍弃,她的公婆丈夫选择不接纳她,她虽然伤心可多少也能理解,可她的三个孩子,因为觉得她丢脸而认了其他女人做母亲,甚至于那个女人是站在她的血泪之上坐享其成,更令原主觉得难堪。

但或许是这半年时间沉淀下来,她平心静气很多,也想明白自己实在不该。

原主的三个孩子不是一开始就不亲近原主,一开始的记忆里,这三个孩子是很乖的,也十分亲近原主,但时光易逝、人心易变,总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去衡量清楚。

一味的怨怪总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尚未形成自己独立三观的孩子们而言,周围的环境、亲人邻居的言语,才是造成他们错误思维方式的罪魁祸首。

再如何对孩子们而言这半年也定是不好过的,也足够了,原主从内心深处希望三个孩子能好好的,因此教导好三个孩子,也是冉佳怡这一趟任务必须做到的。

-----

但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冉佳怡始终没确定好。

即使他愿意把三个孩子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但宋家那边还有孩子的父亲和爷奶亲人,会不会愿意她摸不准,再者孩子总会慢慢懂事,届时她该如何解释自己当年造的一系列的谎言,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最后,冉佳怡还是决定,定时回去看看孩子,就跟后世父母在外打工一般,如此麻烦了点,可也确实能避免很多麻烦。

确定下来后,冉佳怡准备了一些东西,少数是吃食,大头还是几本启蒙书和笔墨纸砚之类的,是的,冉佳怡准备送他们去读书认字,不求能考科举,但求能认得几个字、懂得些道理。

这一趟回去,不是很顺利,是冉佳怡早已预料到来的,她也做好了准备,可真正面对时还是很心寒。

一去半年多时间,宋家人没有一个关心她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有没有吃苦受累,关心的都是她一个月月钱多少、有没有攒下钱来,甚至宋母看见了她看回来的书本,还嫌弃她瞎浪费,说些不如把钱都给她之类的话。

冉佳怡知道宋家的德行,一概没搭理,只是态度坚决地将两个大的送去了镇上的私塾,远离宋家,多费些钱包吃包住也是值得的。

至于小的,年纪小不记事,半年不见连冉佳怡这个亲娘都不认得了,还是冉佳怡带了几天才重新认识。

因着有乔家这个外家的照看,三个孩子的日子不算太难熬,多好说不上,但宋家人有的三个孩子都会有,并没有因为冉佳怡这个亲娘不在而受到区别待遇。

与之相比,宋大郎的日子就堪称水深火热了。

怎么说呢,冉佳怡的离开对于这个家里其他人来说,其实并没有重要到不可或缺。

就比如说对宋父宋母而言,三个儿媳少了一个,家里的活计依旧有人干。对于其他兄弟妯娌而言,除了要干的活多了一点外,也并没有什么影响,至于三个孩子虽然没了亲娘的照看,可有宋母是不是照应,兼之乔家外祖父母的照看,影响也有限得很。

但对宋大郎而言,自从媳妇离开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他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还是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孤家寡人,且不说单身父亲带孩子的各种艰辛,他现在是

的状态是衣服破了没人补,晚上一个人带三孩子睡觉,有了烦心事都没个说话的人,是真憋屈。

但再憋屈也得忍着,宋大郎委屈没用,他倒不是真的对前媳妇儿有多深感情,但有个人搭伙过日子总不一样。

在媳妇离开的半年内,宋大郎也暗戳戳的希望再娶一个,但一切都败在宋母的强力镇压下,按照宋母的话来说,日子又不是过不下去了,娃都有了三个,还娶个什么劲,没见老四至今还在打光棍嘛。

对此,宋四郎很有些话说,家里粮食不够吃,看着上面三个哥哥时不时要把自己的吃食分给媳妇孩子,他短时间内都不想娶妻生子。

宋家的鸡飞狗跳每日都在以不同的角度上演着,但其实情况也在一点点地好转,田地里的水渐渐退下去,露出被水泡发的河床来,想来再过一阵子也许就可以完全露出水面,恢复耕种,到时候即使产量差点,也总比现在没地种要好得多。

-----

冉佳怡这一次依旧只是在宋家呆几天就离开了,但同时她的事迹也在整个宋家村传播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