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砚林派了两个弟子协助陆青予,让她把所需的颜色全部调配出来。
陆青予数了数,大约需要三十多种,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有困难吗?”老爷子问。
陆青予看着大家关注的目光,摇了摇头。有困难又怎么样,干就完了。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原始文物,陆青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把三十多种颜色重新进行了调配,每种色彩的原材料比例不尽相同。最后在如意上进行了反复实验,选取了最优的配方比例。
等老爷子用了一周时间把凫尊的铜配件修复完成,陆青予也把颜料配置完成了。
接下来是修补珐琅的环节,老爷子用上了孙女调配的颜色。
所有人都很紧张地盯着老爷子,老爷子不愧是高级技工。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为所动。
他的双手苍老不堪,布满皱纹。加之长期和矿物质、金属打交道,皱纹缝隙中有永远洗不干净的黑色污渍。
从玻璃吸管从瓶子中取出颜料的时候,他的手有些自然地抖动。但是一旦接触到器物,他的手却能很稳定地将颜料一滴滴点进整理好的铜丝缝隙中。
一遍颜料上过后,陆青予小心翼翼地带着它去了炉子里低温烘烤,让颜料缓慢熔化附着在铜胎表面。
等温度退却后,颜色渐渐呈现出来,质地、气孔、色调十分接近,不用仪器几乎看不出来差别。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张砚林握着陆开明的手,陆开明握着陆青予的手,苏远宸用相机记录下景泰蓝文物修复划时代的一幕。
陆青予得意地笑,老爷子摸摸孙女的头表示赞赏。张砚林如释重负,卡脖子的技术终于通关。
剩下的就是重复点蓝、低温烧蓝,手工局部抛光、做旧上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和耐心,还有无数的时间。
陆开明拿出自己五十年的积淀,张砚林用上自己十来年的研究,陆青予掏出自己两世的心得,还有苏远宸无声无言地陪伴。
景泰蓝渐渐恢复明媚,温暖的春天就这样悄然而至,四月到了。
第52章 开放的胸襟才是发展的前提
陆青予两耳不闻窗外事,关在博物馆修文物。但《南州日报》《工人日报》《妇女画报》头版头条先后刊登了一篇重磅报道。
文章是大红色标题的《天和工坊承接历史,修复明代景泰蓝文物》,记者苏远宸、方平,配图是陆开明、张砚林和陆青予共同修复文物时的工作合影。
新闻占了半个版面,仅次于南州市的改革报道。文章用华丽的辞藻,赞美了景泰蓝传统工艺,赞扬了高级工匠陆开明的技艺精湛,研究院张砚林的研究深入,年轻工匠陆青予的创新之举。
三人的合作共同解决了景泰蓝文物修复的重大难题,突破了技术难关,让文物修复工作再上台阶……
看到这篇报道,李长生扔掉了报纸,把赖鑫、吴准、陆金、李正林等人叫上画室,以这批货有质量问题,把上上下下的人都骂了个狗血淋头。
十几号中青年骨干低着头听着训斥,愣是没有一个人敢抬头说话。
于方林和张少坚捧着报纸很开心,殷丽、章同等几个人在旁围观更开心。
于方林激动得语无伦次:“好好,干得好!好丫头,好!”
张少坚笑着说:“师兄,你这模样活像人家的亲爹!你想当爹,我陆师兄不知道愿不愿意答应呢!”
“少打趣我!”于方林给了他两下,张少坚边躲边笑,徒弟们正好起哄。大家打打闹闹的,真正地像一家人。
彭城在办公室对着报纸坐了很久,然后带着王敬国去了轻工局。
修完文物,老爷子就病倒了。毕竟是快70的老人,一直保持高度紧张和坐姿,身体必然会出问题。
腰痛背痛加眼睛痛,老爷子不得不躺平在家,周素莲放下手上的工作回家照顾老人。
陆青予一个人摸着黑出门上班。到了工坊,就被塞了一张报纸。
“快看,快看!你上头版头条了。上次工坊招工,只有你一个名字,篇幅也小。这次一大篇文章都是写你们的光辉业绩和壮举。”殷丽使劲拍着陆青予的肩膀。
陆青予接过报纸看过去,首先就看到了苏远宸的名字。
罗斐无不羡慕地说。“什么时候我也能上报纸,被拍照放在上面就好了!”
“青予有,我们将来也会有的。”邓思诗安慰她。
“对,青予姐姐说只要有实力,不怕谣言。你们看这次报纸一出来,谁也不敢说闲话了。陆伟也不敢造谣黄玉琴姐姐了。”覃莉笑嘻嘻地说。
被点名的黄玉琴:“哎,好好地说我干什么。我已经不在乎了,现在我只想知道,报纸上说的技术创新怎么回事。青予你这次去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呗。”
陆青予立刻兴奋起来:“这次去观摩学了好多东西,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但是我想讲的内容有点多,现在说会耽搁工作。
这样,你们帮我告诉大家,今天下午5点半下班的时候,愿意来听的,就到二号车间来,我整理下给大家讲。”
章同笑着说:“好,我去告诉同学们。你说想来的都来,那一号车间的人呢?”
陆青予露出雪白的牙齿:“当然是都分享啊!技术技术,大家都学会钻研才能提高,才能创新嘛!”
“好!那我去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多摆两张桌子,愿意来的都来!”章同笑着答应了。
于方林和张少坚一起站上讲台,开始今天的工作任务讲解,学徒们按部就班的做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