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零景泰蓝厂花发家史(94)

作者:猫山醉 阅读记录

才几天,天和工坊的二号车间开班上课出了奇迹,批量做出了合格产品——十四个景泰蓝宝相莲花纹装饰餐盘。

不仅花纹接近,连点蓝烧蓝的效果也几乎看不出差异,送给一贯挑剔的李长生检查,都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二楼的彭城惊动了,噔噔噔下了楼。

他坐在陆青予的后排充当了一次学生,觉得于方林和张少坚两个师弟讲得不错,一个主讲,一个补充;一个刻板严肃,一个风趣幽默。

徒弟们分组合作,小组内看起来只分强弱并不分什么男女,工作的时候有商有量效果很好。

大家没有觉得殷丽特别凶、罗斐特别漂亮就另眼相看,一切都挺正常。

再仔细看看,陆青予当班长非常称职。

她除了做自己的东西,还要四处帮忙。手里准备了个小本子,老师讲的要点,徒弟出的问题、解决方案都记载了下来。

彭城凑过去看了看,她的笔记本封面上写了三个大字《错题本》。“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专门收集技术难点的,回头我整理下,发给大家。同样的错误,大家就不要再犯了,完美避雷!”陆青予笑嘻嘻地说。

彭城虽然听不懂避雷,但是他能感受到陆青予做这本手册不是为了自己,她是为了这个班的所有人,包括师傅和徒弟。

师傅不藏私,优生不自私,团结一致、互帮互助,难怪工作起来效率高。

彭城又去隔壁一号车间看了看,赖鑫也开了一个班。不过看起来仍然不是一个整体,12个人按照师傅的不同,泾渭分明地分成三组。

赖鑫等三个师傅看似是轮流上去讲要点、分享经验,但是辅导制作的时候,三个师傅明显对自己的徒弟更好。敞亮讲话的时候少,窃窃私语的时候多。

彭城只能叹气,这样固步自封,怎么进步。等半年考核,就能看出问题来了。

3月的第一天,26个年轻工匠重新聚在一起,整齐坐在一号车间的中间场地。李长生、陆开明等老师傅们坐在前台。

彭城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似乎看到了半年前他们入厂考核的样子。

那个时候虽然是因为陆青予挑起的公平竞争,其实作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是乐见其成的。

这场比赛后留下来的年轻人,比以往自己推荐、或者亲友介绍的学徒质量明显高了很多。

但是半年过去,徒弟间的差别还是出来了,可以开始筛选淘汰了。不适合做工匠的年轻人,可以考虑去铜胎房、锅炉房、库房、门卫做工。

和第一次进工坊的比赛一样,这次还是做铜盘,只不过是六寸餐盘。铜丝还是0.5毫米,要不很多人可以原地发疯。

彭城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考核和上次的形式一样,只是给大家增加了点难度。”

陆青予捧着铜胎的盘子犯嘀咕,你这盘子从3寸直径变成了6寸,面积增加了三倍,难度可不止增加三倍吧。

大多数人做了半年工,已经熟悉流程了,纷纷抱怨起来。

“这次不让大家自由发挥了,就照着图纸放大制作和配色吧!”彭城让工友分发下去了一张小图样稿。

正方形的小图稿大约6厘米,中间画着圆,圆形中是梅花卷草纹。

梅花是六瓣的,卷草是密集的。图案里的线条层叠交叉,掐丝工艺难度高。线条间的空间狭小,点蓝填色困难。

陆青予拿着图纸看周围,黄玉琴、邓思诗也在挠着脑袋。

章同在旁边自言自语:“能做出来就已经很难了,做得一模一样更难。”

殷丽在下面嘀嘀咕咕:“我连第一步放大图纸都不会,直接让我去锅炉房烧炭算了。”

议论声太大,彭城喊了两三次,大家才安静下来:

“我们这次比赛的作品,也是我们要上交的订单,图样是客户选的。请大家好好完成,时间就给大家三天吧!

三天后,我们将邀请李师傅、陆师傅,还有陶瓷厂的谭淳大师、博物馆的张研林一起当评委。

同时,我把这次比赛作为工坊一年一度的职工技能大赛上报给了轻工局和文化馆,这几天他们也会派人来看情况和采访的。”

陆青予对轻工局不敏感,对文化馆很敏感,她下意识觉得苏远宸有可能会来逛逛。

他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踏足过天和珐琅工坊了,陆青予突然有点发慌。看了看自己的衣服,才想起这件衣服已经穿了好多天了,袖子口都有油渍了。

“你有袖套吗?”陆青予问邓思诗。

邓思诗没有深究,给她拿了一套新的。

彭城说完后就离开了,赖鑫留下来继续监督,其他工匠去二号车间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李长生和陆开明互相看了一眼,坐下没动弹。

徒弟们自然而然分成了两个方阵,方阵中分成了好几个小组。

完成这次作品有三个难点,一个是放大图纸、一个是掐丝镶嵌、一个是点蓝配色。

所有年轻人进工坊做得最多的就是掐丝镶嵌和点蓝烧蓝。其中掐丝不仅考验人的力度和精巧,还考验细心和耐心。点蓝考的是精确性,配色考验的是对颜色的想象。

这些工艺日积月累下来,大家大差不差。没有特别好的,没有特别差的。

但是放大图纸却考倒了很多人。

至少于方林和张少坚很少教大家图纸的绘画和制作,日常大家都是对照现成的图纸,直接进行制作的。

李长生对几个师傅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很清楚,能教的东西也心知肚明。

在于方林张少坚的徒弟们一筹莫展,抓狂烦恼的时候。自己一号车间的徒孙们已经开始拿起笔,有条不紊地进行放大绘画了。